09.09 彝醫基礎理論是源於彝族十月太陽曆

摘要:江河離不開源頭,大樹離不開根本。中華文化的起源,不是起於文字,不是起於儒家、道家,而是起源於遠古時期的天文曆法。天文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是太陽。文字之前的天文曆法,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太陽。研究彝族十月太陽曆,得出的結論是:彝醫的基礎理論出自十月太陽曆。太陽曆是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理論的發源地。十月太陽曆和十二太陽曆的文化意義與歷史功績就在於:能夠合理地、完美地解釋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核心理論的出處。追根溯源,太陽曆演化出了彝族文化、彝醫文化的重要內容,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起一套自成體系的理論和由此基礎上產生的彝醫臨床各科學說。

關鍵詞:彝醫;基礎理論;起源太陽曆

彝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所以,研究源頭的中華文化,無論如何不能忽略彝族文化。運用陰陽五行,是先秦華夏文化的基本特徵。但是,部部經典沒有一部解釋陰陽五行的來源,諸子百家沒有一子、一家解釋陰陽五行的來源。在中華大地上的民族大家庭,能夠完整、完美、一氣呵成解釋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的唯有彝族文化。如果沒有彝族文化,陰陽五行這個千古文化之謎,永遠沒有謎底。[1]旗幟鮮明的指出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來源於彝族十月太陽曆。在現代歷史背景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繼劉堯漢教授研究彝族十月太陽曆之後,廣東珠海劉明武教授步劉堯漢之思路,對彝族十月太陽曆作了近二十多年的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有幸於五年前結識了劉明武教授,並於2015年12月和張之道先生一起專程到廣東拜訪,雙方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劉明武教授也專程到楚雄來了兩次。在劉明武教授的指導下,我在彝族十月太陽曆等方面也作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發現彝族十月太陽曆是一個巨大的“寶藏”,確有“牽”彝族歷史文化之“一發”而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之“全身”的推動作用,以彝族十月太陽曆為基礎研究中華文化和彝醫文化,會達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一、彝族十月太陽曆、十二太陽曆簡介

彝族文化保留了一種十月太陽曆,這種歷的基本結構與年、月、日的劃分如下:

1、由年、季、月、旬、日與年節六大元素組成。

2、一年分五季,五季稱五行。一行72天,五行五季360天。五行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來表達。

3、一年分10個月,一個月36天,10個月360天。月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依次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表達。

4、一個月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12天依次用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達。

5、年分平年與閏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四年一閏,四年之中,三年為平年,一年為閏年。四年的時間總長度為1461天,年的平均時間長度為365.25天。

6、以冬至、夏至為大小兩個年節。平年年節5天,大年3日,小年2日。閏年年節6天,大、小年均3日。過年日不計算在月內,單獨計算為陰陽生生不息、週而復始的交替日。

7、年論陰陽,月論陰陽。十月太陽曆一年分兩截,兩截分陰陽,前一截為陽,後一截為陰。兩截之分,吻合於太陽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一來一往。前一截,太陽由南而北;後一截,太陽由北而南。五行每一行分兩個月,兩個月分雌分雄;偶數月為雌,奇數月為雄。以陰陽論之,則是奇數月為陽,偶數月為陰。

8、天干地支。十月太陽曆分十個月,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來表達,太陽曆曆法改革後,十月太陽曆變為十二月太陽曆,依次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達。並由此產生了二十四節氣。

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像一條完美的項鍊一樣出現在十月太陽曆和十二月太陽曆中。能用天文曆法完整完美地解釋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的,在今天的民族大家庭中,唯有彝族文化。[2]

二、彝族十月太陽曆從產生到廢止的演變過程

①太陽曆產生於什麼年代呢?從文獻記載有三種說法:

一是太陽曆最初產生的年代當在10000年以上,作為官方使用的歷法,當從7300年前炎帝時代開始。

[3]二是據史學家考證:彝族十月太陽曆源出夏代以前虎伏羲母系氏族制時代。伏羲為羌戎人或氐羌族,其圖騰物均為虎,而彝族是崇虎的伏羲氏族的後裔。[4]三是十月獸(十月曆)的創始距今已有6687年的歷史。測繪太陽的地點“默哼伯山”。《彝族天文史》上有曾經有參與測繪過天文的妮託羅畢摩居住在“阿查”的記述,“阿查”指今天的昆明翠湖。那麼,默哼伯山肯定在雲南境內。[5]

②為什麼要進行太陽曆的改革?

太陽曆的改革時間大約始於唐朝時代。彝族史詩《門米間扎節》一書中,曾有一個生動的傳說,證明星月曆起源於稻作農耕生產過程中。故事說有一個名叫卡葉莫的人開始種了一棵糧(一粒稻穀),“才到一個月,禾苗長三節;過了三個月,穗頭金黃黃。但是平年、閏年認不得,月大、月小認不得,日子長短認不得。”因此,“六個月做一年,糧食還沒有成熟。六月一年做不成。”以後,人們經過長期的觀察與摸索,才知道“月大、月小怎樣分?月亮裡邊來區別。日子長短怎麼分?太陽裡邊來區別。”先從月亮朔望變化來看月大、月小,再從太陽起落變化來看日子長短。這才由恆星月深入到朔望月,並且將二者結合起來,形成十二月陰陽曆。

[6]

十月太陽曆改革的另一種說法是:十月太陽曆,每月36天,每月兩個節令,18天一個節令,一個太陽迴歸年二十個節令。如此節令一不能準確地指導“何時下種”,二不能準確指導“何時收穫”,所以出現了“焦禾稼”的困境。《淮南子·本經訓》:“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十個太陽,烤焦了禾稼,於是出現了射日的大英雄后羿。十個太陽,射掉了九個。天上留下了一個太陽!“后羿射日”的真實意義,應該是太陽曆改革。這個故事漢族有,苗族、彝族也有。太陽曆的重要性,以及太陽曆改革的重要性,此處可見一斑。

太陽曆改革,改在了四個方面:一是十個月改革為十二個月;二是五季改革為四季,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改革為春夏秋冬四時;三是月的時間長度改革,36天改革為30天;四是節氣數的改革,二十個節氣改革為二十四節氣。春夏秋冬四時,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改革後的十二月太陽曆。[7]

十月太陽曆所建立的五方空間結構是正確的,所以十二月太陽曆中,仍然保留著五行結構。如何保留?彝族文化用“兄弟分家”的故事做出了合理的解釋:弟兄五個分家,先分空間,後分時間。分空間:大哥分管東方,二哥分管南方,三哥分管西方,四哥分管北方,五弟分管中央。分時間:春夏秋冬四時每一時90天,四個哥哥每人分得90天,分時間時忘記了小弟弟。小弟弟問:我的呢?四個哥哥連忙每個人拿出18天給五弟。這樣,五個兄弟每人分管72天。五兄弟分家的故事,是在彝族學者龍正清先生的大作《彝族歷史文化研究文集》中出現的。

[8]五行結構保留了四時十二月太陽曆,瞭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只有瞭解了這一點,才能合理地解釋《黃帝內經》。

③舊法歷被新法歷廢止的時間是1921年孫中山明令改行公曆廢止農曆和彝歷。[9]然而農曆和彝歷並沒有就此消失,而且一直被保留使用著,彝族十月太陽曆也不例外。1993年5月12日,四川省涼山州天文曆法研究組對大小涼山彝區到底還有沒有十月太陽曆?專門召開了一個座談會,邀請了17位人士參加,這些人員有涼山州政協副主席、政協常委、美姑縣、昭覺縣、越西縣、喜德縣、布拖縣、會東縣、金陽縣、雷波縣等政協主席、常委委員和彝族大畢摩參加,還有天文曆法小組三位同志出席做記錄。座談會得出的結論是:

1. 從遠古時代就有彝歷(彝族十月太陽曆)。

2. 彝族十月太陽曆在大小涼山至今還沒有湮滅。其依據是:有彝族向天墳;有按十月太陽曆過彝族年的村村寨寨;有彝族計算十月太陽曆的星占學經典;有歷代政府官員和文人所撰寫的漢文資料;有彝人用肉眼觀察測定太陽迴歸的習俗;有民間流傳的格言和典故;有用虎頭到虎尾計算1月36天,1年365天的經書;有用豹耳到豹腳和以土公、土母、火公、火母、鐵公、鐵母、木公、木母的宇宙雌雄觀來推算和決定1年10個月,以5個公母決定五季的月數和季節的學說。現在大小涼山特別是城鎮和機關辦公桌上還放著彝族曆法。

[10]

三、十月太陽曆演化出的彝醫學意義

陰陽五行的源頭在哪裡?其答案是:陰陽五行在遠古時期的天文曆法,源頭在彝族十月太陽曆裡。

先論陰陽。彝族十月太陽曆,將一個太陽迴歸年分為陰陽兩截,前一截為陽年後一截為陰年。兩截的劃分,實際上是以日影長短變化為依據的。太陽由南迴歸線到北迴歸線,日影由長變短,這半年為暑為陽;太陽由北迴歸線到南迴歸線,日影由短變長,這半年為寒為陰。太陽迴歸年分寒暑兩截,寒為陰,暑為陽。陽主生主長,陰主收主藏。上半年即冬至到夏至,主浮主升,下半年即夏至到冬至,主降主沉,彝醫和中醫的升降浮沉理論由此而產生。冬至是萬物萌芽點;夏至是萬物茂盛點;冬至是陰氣之至,夏至是陽氣之至;冬至,陰氣的極點,是陽氣的上升點;夏至,是陽氣的極點,是陰氣的下降點。

一個太陽迴歸年是一歲。歲可以論陰陽,月可以論陰陽,日可以論陰陽。歲論陰陽,一歲分陰陽兩截。日論陰陽,奇數月為陽,偶數日為陰。太陽曆十個月,一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十為陰。日論陰陽,夜為陰,晝為陽。週歲之陰陽,決定著萬物的生死。週日之陰陽,決定著萬物的動靜。這裡的陰陽,可以實證,可以重複,可以測量,可以定量。

再論五行。十月太陽曆的五行。太陽迴歸年分五季,五季稱五行。一季一行,五季五行。與春夏秋冬命名四時一樣,彝族先賢以金木水火土命名五行,五行一行72天,五行360天。五行有一定的順序:以木為始,以水為終。一行接一行,循環不休。五行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行生一行,接連不斷,循環不休,如環無端。五行在平面的狀如圓環,運動狀態是週而復始的、原始返終。

陰陽五行,在十月太陽曆中是一個體系,不可分割而論。《宇宙源流論》指出:“哎哺產生之後,‘五行’充溢於宇宙空間,天的五行就是天南、天北、天東、天西和天中的日月星雲;地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人的‘五行’就是肺、肝、腎、心、脾。”書中又接著寫道:“人體和天體相仿,同樣具有‘五行’……‘五行’中的水,就是人的血,‘五行’的銅(金),就是人的骨,‘五行’的火,就是人的心,‘五行’的木,就是人的筋,‘五行’的土,就是人的肉。”《宇宙人文論》中天“五行”、地“五行”、人“五行”的提法在其他醫藥理論中還沒有見到過,更為細微的是在提出人“五行”肺、肝、腎、心、脾對應地“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同時,還交待了骨、筋、血、心、肉也對應銅(金)、木、水、火、土,只不過前者說的是人的臟腑,後者說的是人體架構就是了。

[11]

在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十月太陽曆裡,有五行特別重要。五行的意義在於:能夠將自然界的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與人體的五臟、六腑、五官、五液、五華、形體、情志、五聲、五志、五脈聯繫在一起,從而藉助這種關係去闡述推動人體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繫。現歸納起來,可列出一個簡表來[12]

彝醫基礎理論是源於彝族十月太陽曆


對於五行的源頭,過去人們一直說不清道不明,十月太陽曆發掘出來以後,應用十月太陽曆的觀點去解釋五行,就變得順理成章、渙然冰釋。應用陰陽五行的觀點推論人體臟腑之間的關係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關係,要認真書寫起來,將是一個龐大的內容,這裡不再論述。

論天干地支。十月太陽曆,以五行定五季——木一季,火一季,土一季,金一季,水一季;以天干定月序——十個月月序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奇偶分陰陽——一三五七九月為陽,二四六八十月為陰。十月太陽曆,一月36天一月兩個節氣,18天一個節氣,一年29個節氣。

十二月曆,以春夏秋冬分四季——春一季、夏一季、秋一季、冬一季;以地支定十二月——十二月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年十二個月,一月兩個節氣,15天一個節氣,一年24個節氣。

1.天干與時空。在十月太陽曆中,十天干可以表達十個月的順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個月,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歷屬時間,天干用於歷,表達的是時間。在《史記》與《漢書》中,十天干可以表達萬物生長的十種狀態。

在圖書之中,十天干可以表達東西南北中五方——甲乙表東方,丙丁表南方,戊己表中央,庚辛表西方,壬癸表北方。五方屬空間,天干用於圖書,表達的是空間。

十天干一可以表達時間,二可以表達空間。時間與空間,均可以抽象在簡潔的十天干之中。

2.地支與時空。一天的時間長度可以劃分為十二等分,十二辰是也。一年的時間長度可以劃分為十二等分,十二月是也。十二地支既可以表達十二時辰,也可以表達十二月。辰於月,屬於時間,所以,歷中的十二地支,表達的是時間。

在這裡,要加以說明的是:彝族的十天干是用虎、水獺、鱷、蟒、穿山甲、麂、岩羊、猿、豹、四腳蛇來表達,十二地支是用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來表達。[13]

四、十月太陽曆與彝醫治療和養生的關係

在幾千年前的西南邊陲,“元謀人”的故鄉,在金沙江河谷的大地上,彝醫診治疾病一沒有顯微鏡,二沒有X光機,更沒有B超和CT等儀器,總之,沒有任何儀器可以利用,彝醫到底是憑藉什麼來治療各種疾病呢?答案是:古代彝醫找到了五種論證疾病的模式。

(一)、以天體論人體的模式。古代彝醫認為:天體是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在大小兩個宇宙之間,一是存在著緊密聯繫,二是存在著相互對應的關係。這種系統論認識告訴人們:人不是孤立的人,病也不是孤立的病。人由天地而生,所以人體結構與天體結構相似相同。人是時間中的人,所以春夏秋冬四時,有春夏秋冬四時之病;人是空間的人,所以四方有四方之人,四方有四方之病,也就是說,人體結構與疾病與具體的空間有關。有了這種認識論,彝醫才認識了幾百種今天彝醫書上還在採用的病名,如:諾伊斯(傷風)、濟矣(怕冷)、渥登諾(頭痛)、渥背此(腹脹)、諾期且(瘧疾)、朵窪(消瘦)、咪哩麻合(水土不服)等等疾病。【14】

(二)、以陰陽論病的模式。古代彝醫從醫療實踐中,把天地、日月、寒熱、動靜抽象為一陰一陽,把人體氣血、臟腑、虛實、寒熱抽象為一陰一陽,並在體外陰陽與體內陰陽之間找出對應關係,然後,根據寒熱、虛實的不同進行對症治療。

(三)、以五行論病的模式。古代彝醫認為:天地萬物,時間與空間、五臟六腑都可以抽象在木、火、土、金、水之中,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發現五行之中某一行有病,按照生克之順序,馬上就可以推測出下一步病會在哪一行,然後辨證而施方藥。

(四)、以干支論病的模式。古代彝醫認為:四時有四時之病,這是時間病;四方有四方之病;這是空間病;在時空與疾病之間找出對應關係,這是以時空論病的一種模式。天干地支可以表達時空,所以,天干地支也是一種論病模式。

(五)以外氣論內病的模式。古代彝醫認為:天地之間循環運轉著風寒暑溼燥火六氣,氣會發生偏頗——有餘與不足,每一種偏頗之氣都會引起疾病。邪風致病,八種邪風與多種疾病的對應關係:冬至南風為邪,內傷心臟外傷血脈,主熱性疾病;夏至北風為邪,內傷腎臟外傷骨骼,主寒性疾病;春分西風為邪,內傷肺臟外傷皮膚,主燥性疾病;秋分東風為邪,內傷肝臟外傷筋節,主衰弱性疾病;立夏北風為邪,內傷小腸外傷手太陽經脈,會致人猝死;立秋東北風為邪,內傷大腸外傷兩脅肋、腋下、骨骼及肢節,主衰弱性疾病;立冬東南風為邪,內傷脾胃外傷肌肉,主身體沉重。【15】一種邪風一種病,八種邪風八種病。邪風致病,病是流行性疾病。邪風致病,病是流行性疫病。邪風致病,病一方,病在千家萬戶。正風也可致病,正風致病,病在一人,病在一家一戶。

彝醫養生的指導思想也是出自十月太陽曆。古代彝醫認為:上半年為陽,下半年為陰。冬至到夏至為陽,夏至到冬至為陰,上半年陽氣主升主浮,下半年陰氣主降主沉,在養生方面,我們就要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養生之序,首先要合於太陽之序。太陽由南迴歸線到北迴歸線,這半年天氣越來越暖,萬物由萌芽到茂盛,人體隨太陽而變,隨萬物而變,所以要養陽養生髮之氣。太陽由北迴歸線到南迴歸線,這半年天氣由熱而涼、由涼而寒,萬物由茂盛到成熟再到枯黃,人體隨太陽而變,隨萬物而變,所以要養陰養血養五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奧秘,就在於養生之序首先要合於太陽之序。

五、發掘和重視十月太陽曆的重要意義

在我國56個民族中,彝族以崇拜太陽為代表,而且形成了以太陽曆為核心的彝族文化體系。彝族先賢認為,太陽是光芒四射、無私無畏、主持公道、保佑人們安居樂業的好太陽。因而,彝族民眾一旦遇到不合理、冤屈的事時,就高呼太陽,希望太陽為自己主持公道。發掘和重視推廣彝族十月太陽曆,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十月太陽曆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寶庫。就天文曆法而言,過去,人們一般只知道中國有陰曆,而不知道中國還有“太陽曆”。夏代《夏小正》歷代歷史學家都認為是陰曆,直到劉堯漢教授發掘出“彝族十月太陽曆”後,人們才發現《夏小正》是根據彝族十月太陽曆制定出的並且用彝族十月太陽曆中的有關數字,對中國文化史上的許多“謎團”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可見,彝族十月太陽曆的發掘,使國內外學者增進了對中國文明的理解,解開了中國文化史上的許多“謎團”。

(二)十月太陽曆確定了中國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應有的“鼻祖”地位。過去,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被排在最末一位,即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而過去只知,中國文明從甲骨文算起只有三千多年,自然被排於末位。彝族十月太陽曆的發掘面世,這就把中國的文明史,從五千年提前到近萬年前。早在1902年,梁啟超曾為中國被排在四大文明古國之末不平而大呼:“中國乃世界文明之鼻祖也!”[16],但卻找不到論據。彝族十月太陽曆的發掘,終於證明,中國確實是世界文明之鼻祖。

(三)彝族十月太陽曆問世,為世界曆法的改革提供了一個科學的依據。現在通行世界的公曆,年、月、日都欠工整,計算方法複雜,不夠大眾化,世界曆法家們早就提出了改革公曆的問題,但一直找不到較為科學的藍本。彝族十月太陽曆一經公佈,在世界科學界引起極大反響。1990年1月5日,法國的世界曆法專家喬治,在巴黎召開了一個“中國彝族十月曆研討會”。可以說,彝族十月太陽曆的發現,給世界曆法的發掘找到了依據,終於證明,中國確實是世界文明之鼻祖。[17]

(四)《黃帝內經》曾給後人留下了五大難題,幾千年來一直無人合理解答,用彝族十月太陽曆就能輕鬆合理地解答。[18]

(五)彝族十月太陽曆中的“太陽法則”能夠解答自然科學中的一切疑難問題。[19]

(六)彝族十月太陽曆能演化出彝醫基礎理論的重要核心內容,並在此基礎上能構建起一套自成體系的彝醫理論和由此產生出彝醫臨床各科學說。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少人心目中,彝族醫藥是很落後的,幾乎無科學可言。即使有一知半解的醫學理論知識,也是向漢族學來的。有的學者還認為,彝族醫學是藥早於醫而不是醫早於藥。從王正坤的《彝醫攬要》和劉明武先生近期發表的專著和論文證實,彝族醫藥是先有理論後有藥物,或理論和藥物彝族先賢都同等重視。所以,我們研究和評價彝族醫藥,一定要從源頭上開始,不能“瞎子摸象”或“大樹林裡撿樹葉”妄端評價或下結論。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凡是稱得起“優秀”二字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天文曆法。彝族就是這“優秀”的民族之一。彝族十月太陽曆中的理論將改變人們這一片面的認識,因為它不僅證實彝族有自己的醫學理論,而且在上古時就很發達,從而有助於恢復彝族醫藥的本來面目,確立彝族醫藥在祖國醫學史上應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參考文獻:

[1] 劉明武,十月太陽曆背後的智慧與當代難題的解答[J],楚雄:彝族文化,2013(2):133.

[2] 王敏、王舒怡,彝族十月太陽曆對中華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16,12:2.

[3] 劉志一,彝族十月太陽曆和中華古文明[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12:143.

[4] 蘇佩顏,彝族十月曆與陰陽、五行、八卦[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16,12:193.

[5] 師有福、童家昌,彝族《十月獸歷》的收集、翻譯及其歷史影響[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12:127、128.

[6] 劉志一,彝族十月太陽曆和中華古文明[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12:141.

[7] 王敏、王舒怡,彝族十月太陽曆是陰陽的發源地[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16,12:74.

[8] 龍正清,《彝族歷史文化研究文集》[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6,1:69

[9] 李維寶、冒蔚、羅葆榮,論彝族新年[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12:148.

[10] 阿說科哈、馬拉呷、吉好煒哈、李華、安伍合、李文華,涼山彝族十月太陽曆調查[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12:237.

[11] 王正坤編著,彝醫攬要[M],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4,22.

[12] 郝葆華、李敏,中醫理論中的五季、五行與十月太陽曆[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12:215.

[13] 蘇佩顏,彝族十月曆與陰陽、五行、八卦[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16,12:187-188.

[14] 王正坤編著,彝族驗方[M] 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 2007,2:2、3

[15] 劉明武,換個方法讀《內經》後記[J]楚雄:彝族文化 2013,(2):108

[16] 戈隆阿弘,論彝族曆法的起源與發展[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12:235.

[17] 戈隆阿弘,論彝族曆法的起源與發展[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5,12:236.

[18] 劉明武,十月太陽曆與《黃帝內經》[J],楚雄:彝族文化,2013(2):80.

[19] 王敏、王舒怡,彝族十月太陽曆對中華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16,12:75.

作者簡介:王敏,漢族,1955年10月生,1978年雲南中醫學院中醫系本科畢業,主任醫師,雲南省名中醫,雲南省第二批省級名老中醫師帶徒指導老師,雲南省彝醫醫院、原楚雄州中醫院婦科主任,享受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和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中共雲南省委聯繫專家,雲南省民族民間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雲南省彝醫藥文化專業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中醫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中醫學院特聘教授,雲南中醫學院彝醫教材編寫組編委《彝醫婦科學》主編,西南民族大學客座教授。曾主編《楚雄彝州本草》 《中國彝族民間醫藥驗方研究》 《王敏中醫婦科治療經驗集》 《王敏彝族醫藥論文集》 《源於太陽曆的神奇—楚雄彝族醫藥探微》,參加編寫《中國彝族藥學》《雲南省中藥材標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