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盤點三大視頻網站的影視公司“密友”

目前視頻網站紛紛進行資本佈局,目標是以平臺優勢打通影視產業鏈,形成競爭閉環。那麼三大視頻網站到底與哪些影視公司關係最密切?

來源: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

騰訊:共投資46家

打通影視製作上下游,新麗傳媒最為緊密

夢想“連接一切”的騰訊,正在其文娛主戰場加速攻城略地。年輕一代,則是“逆生長”的騰訊一直試圖抓住的“黃金群體”。

在影視領域,騰訊在積極拉攏幾大頭部民營影視製作公司,形成聯盟。

盘点三大视频网站的影视公司“密友”

今年3月騰訊加持投資檸萌影業C輪融資,兩家公司先後合作過古裝劇《擇天記》《扶搖》。而耀客傳媒在2014年就已獲得騰訊系入股,兩家公司也曾展開過定製化的網劇合作,比如《幻城》《鬼吹燈之黃皮子墳》。

目前來看,與騰訊關係最為緊密的是新麗傳媒。

今年3月,騰訊以33.17億收購新麗傳媒27.64%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而最近閱文集團意圖將新麗傳媒變成自己全資子公司。

這當中也似乎釋放出一種信號,騰訊在影視製作領域的佈局,從簡單的參股換取合作轉變為更為深入的業務和資源上的互補整合。

一向被視為核心的文學IP,騰訊除了擁有閱文集團外,還入股了作家匪我思存創立的雙羯影業、作家江南的靈龍文化等公司。其中,匪我思存的《寂寞空庭春欲晚》和江南的《九州縹緲錄》的劇版都是由早已被騰訊入股的檸萌影業製作的。

另外,騰訊還投資了楊思維的北京唯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壹心娛樂現在旗下籤約趙又廷、白宇、李現等藝人,為騰訊日後的劇集提供了藝人資源。

阿里:共投資54家

重在電影製作公司,建立生態閉環

相比騰訊,阿里大文娛的重心更多在電影上。

從2014年阿里巴巴收購港股上市公司“文化中國”並更名為“阿里影業”起,這家中國最大的電商公司便在電影行業頻頻出手,先後入股了華誼、光線、博納等幾家最受矚目的電影製作公司。

盘点三大视频网站的影视公司“密友”

今年2月,阿里又與萬達簽訂戰略協議,以46.8億人民幣收購萬達電影12.77%的股份,成為萬達電影第二大股東。

除了入股多家頭部電影製作公司,阿里在院線上也有佈局,包括大地影院、星際影城、鳳凰佳影。

作為阿里大文娛版圖核心之一的阿里影業,本身在內容製作方面乏善可陳,押注重點是在淘票票。

淘票票的業務本質,就是院線電影的消費端環節。院線電影興,則貓眼和淘票票興,反之亦然。此前阿里對萬達電影的收購,被業內認為最直接的受益方就是淘票票。

“阿里影業不想做傳統電影公司,阿里影業定位為基礎設施公司。對上游內容公司來說,我不會作為競爭者出現。”2017年6月的上海電影節上,時任阿里大文娛“一把手”俞永福闡釋了他對阿里影業的規劃。

即便後來俞永福改任他職,這一戰略在阿里影業依然延續。所謂“基礎設施”,用阿里影業官方的話概括,即構建用戶觸達、商業化和內容產業化三大渠道平臺,淘票票即是典型代表。阿里影業寄望於藉此賦能電影產業,別人生產金礦(內容),阿里賣“鏟子”。

這當然是一個長遠的設想。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貓眼去年有超過億元左右的盈利,微影方面也是持平或盈利的狀態,而淘票票暫時還處於虧損狀態。但在電影生態上,阿里搭建起了製作、宣發、影院的全覆蓋。

不及在電影領域那般野心勃勃,阿里在劇集、網綜以及藝人經紀領域都稍顯平淡。

盘点三大视频网站的影视公司“密友”

儘管阿里多次強調對優酷要有“富養女兒”的心態,但因為優酷受私有化影響,在影視方面的投資佈局稍晚,追趕起競爭對手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比如耀客傳媒這家公司,騰訊早在2015年就通過投資進行合作,而阿里參與的時間是在2017年10月。

目前,在影視方面,阿里形成了聯合影視製作公司共同出品大劇,在優酷視頻上獨播的模式。

楊洋宋茜的經紀公司公司悅凱影視背後的股東是阿里,近日,優酷和悅凱聯合出品《武動乾坤》在優酷視頻上獨播。馬上要上映的優酷獨播大劇《天坑鷹獵》,背後的出品方是優酷投資的霍爾果斯光芒影業。接下來,優酷投資的仨仁影視製出品的《長安十二時辰》,也將在優酷上獨播。

愛奇藝橫掃網劇領域製作公司

百度在大文娛板塊的部署是由愛奇藝來主導的。此前,百度投資過的人人影視和星美控股,現在都呈現沒落之勢。

百度最為薄弱的電影業務,有了轉機。今年5月,龔宇在愛奇藝世界大會上宣佈,百度已經將百度糯米的票務業務轉到了愛奇藝影業。但目前來看,愛奇藝影業成立稍晚,實力稍弱,要想在票務端打破淘票票貓眼二分天下的局面,還需要一段時間。

盘点三大视频网站的影视公司“密友”

愛奇藝的投資發力點還是在它一貫擅長的影視內容製作領域。

去年,是愛奇藝自制劇爆發的一年。自制網劇《無證之罪》和《河神》斬獲了良好的口碑。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豆瓣評分8.0的網絡劇作品多達13部,其中,愛奇藝佔了7部。愛奇藝在網劇上的表現力與背後的資源部署不無關係。

通過天眼查梳理得知,愛奇藝投資的影視內容公司多達十幾家,包括萬年影業、工夫影業、東陽浩瀚、靈河文化等等。其中,萬年影業是愛奇藝現象級自制劇《無證之罪》的製作方,工夫影業則和愛奇藝聯合出品了《河神》,白一驄的靈河文化,則與愛奇藝共同開發了熱門IP《大主宰》。

今年,愛奇藝的投資版圖中又新添任性文化、海東明日影視、華熙泰和等影視製作公司,可見愛奇藝在發展影視內容上的決心。

不過,隨著騰訊用高估值收編新麗傳媒等老牌勁旅,愛奇藝勢必壓力更大。

愛奇藝在藝人經紀發展上也進行了戰略佈局。去年6月,愛奇藝入股霍爾果斯歸藝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據瞭解,“歸藝影視”由中央戲劇學院資深表演系教師劉天池創辦,由資深戲劇、影視導演及演員組成,是國內第一支專業影視表演指導團隊。彼時與愛奇藝共同合作培養的藝人,將有機會直接出演愛奇藝出品的戲劇。

6家共同參股公司

BAT邊界在碰撞,“寡頭割據”時代到臨

文娛下半場,BAT在加速拼殺搶奪優質資源。要麼是獨自鯨吞,成為壟斷,要麼是三分天下,相互制衡。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寡頭割據的時代已經到臨。

寡頭割據的地方也透露出未來的大勢。

通過梳理發現,有些公司是BAT眼中共同的“香饃饃”。比如上海嬉牛互娛文化傳播公司,它是業內新晉IP孵化運營商,百度和閱文的持股比例都是30%。顯露出業內公司對IP的飢渴。

在演員片酬居高不下的環境下,BAT都開始紛紛佈局自己藝人經紀的板塊,企圖從源頭控制成本。上海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影視)就齊聚了BAT三家公司,且三家在該公司持股比例均為5%,可見上海影視的平衡術之高明。

盘点三大视频网站的影视公司“密友”

上海影視原名申城影業有限公司,目前註冊資本2億元,法人代表劉曉紅。它與上海戲劇學院有著密切合作,旗下藝人大多繫上戲畢業學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家與上海戲劇學院進行股權投資合作的影視公司,最近出品了王源主演的《大主宰》。

除了藝人經紀,優質的影視製作公司也被群雄追逐。一直被認為是騰訊系的耀客傳媒,最近一輪融資就由阿里旗下的雲鋒基金領投。聯合創始人是李晨、馮紹峰、Angelababy等藝人的浙江東陽浩瀚,投資方就是阿里和愛奇藝。電影領域,阿里和騰訊都共同入股了華誼兄弟和博納影業。

《老九門》《盜墓筆記》的編劇白一驄,則通過一種更為“另類”的方式聚齊了BAT。

白一驄的靈河文化傳媒(上海)有限公司,A輪由阿里的雲鋒基金投資。北京靈河文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靈河佳壹文化傳媒無錫有限公司背後有愛奇藝佔股,騰訊則參與了靈河影視製作(上海)有限分公司的A輪融資。而這幾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均是白一驄。

這似乎是一種隱喻。不難預見,中國的文娛產業還會有源源不斷的“張一驄”或“李一驄”出現,但站在他們背後的,可能依然是那三張並不新奇的老面孔。

資本的力量強化了馬太效應,這或許並不是一件好事。做一個依附者還是顛覆者,是每一個懷抱野心的文娛創業者必須破解的終極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