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今天,是我校新一批援疆老師何閱雄和趙聰出發的日子,她們告別親友背起行囊,赴新疆阿克蘇支教。

人們總說,不到新疆,不知祖國的遼闊;不到新疆,不懂西北的壯美。

從世界絲綢之源湖州出發,一路向西,小橋流水的雅緻景觀,漸漸變成了荒原戈壁的蒼茫壯闊。

一架飛機,始發杭州,終點新疆阿克蘇。7個多小時,是這段援疆之行的開端。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餘秋雨先生說:“沒有西域和喀什,就沒有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亞洲,今天的世界。中華文明永遠保持著生生不息的循環記憶,正是時間和空間的大幅度回饋、反芻和互濟,使這個文明成為人類所有古文明中未曾中斷和湮滅的唯一者。

2010年以來,史無前例的全國對口援疆浪潮滾滾而來,內地人民以各種方式回饋著西域大地。湖師人沒有落下,積極投入其中。自2010年至今,我校先後派出了12位優秀教師支援新疆,深入阿克蘇地區的師資培訓學校、中小學校、新建大學等等,前赴後繼接力援疆,十年來,他們為阿克蘇的教育事業播撒著辛勤的汗水和愛的種子❤~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從江南到西域,

他們走到長河落日又碧草連天

新疆,祖國的大西北,有著令人心馳神往的美景。

藍色的賽里木湖,是“大西洋最後一滴眼淚”的清澈純粹;荒涼無邊的戈壁灘,彰顯著胡楊林生命力的頑強;雪山與綠草相接的那拉提,是遊牧民族裊裊炊煙的閒適安逸;神秘的天山大峽谷,用斑斕的色彩描繪著神奇的雅丹地貌。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大美新疆

自然風光美得讓人心醉,但援疆老師們適應當地氣候環境卻是非常辛苦的。

陳罡(校文學院教師,2011.8—2013.8援疆)說:“那裡春天常有沙塵,又不適應冬天室內外的溫差大,所以到新疆的第一個冬天,很多老師患了感冒。”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陳罡在授課

但他不後悔援疆的選擇,“教育援疆帶給我許多不一樣的體驗和經歷。”

書上的西域大地讓人嚮往不已,真實的新疆更是令人心醉,雪山、沙漠、綠洲、牧場、果園,以及絲綢之路重地的人文景觀,等等,它們在援疆人的文化心理上迅速互通起來。這是那片土地獨有的魅力。

乾旱缺水的貧瘠土地、沙塵肆虐的惡劣氣候,如果把它看成困難,便會阻礙自己前進的步伐;如果把它看成特色,則能打開另一片天地,就如沙化的土地上能產出最甜的瓜果、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能造就出異域風情。這些,都考驗著援疆老師的智慧與擔當。

許丹成(校教師教育學院教師,2010.10—2012.2援疆)在走訪鄉村家庭時,深切感受到新疆人民傳統待客禮儀之魅力,和滲透於其中的現代文明因子。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許丹成(右)與學生

村民一身民族盛裝,在客廳靠牆圍坐。客廳鋪滿了花色鮮豔的地毯,放著琳琅滿目的零食。待賓主坐定後,便有人過來倒茶,聊至高興時便開始哼歌、彈琴、起舞。“不同民族的我們邊吃邊談論,完全忘記了寒冷。到底是什麼使彼此的心靠得如此近?我想是語言,是文化……”

劉雅峰(校外國語學院教師,2018.32020.12援疆)是十二個人裡支教時間最長的,她要在新疆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阿克蘇分校呆三年。剛到阿克蘇,乾燥的氣候,一週12節新課的任務,壓得劉雅峰喘不過氣來。但她很快調整過來,如今,一學期過去,她不僅適應了全新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還擔任一名年輕老師的結對導師,為他輔導教學科研,指導他考博。


他們開始喜歡這樣——在生活與文化深深的肌理裡感受、思考和工作。


他們說,在大西北漸漸適應了晚上9點還高掛空中的驕陽,漸漸習慣了吃飯睡覺都推遲2個小時的作息,也漸漸愛上了這片土地的包容、淳樸和善良。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從小愛到大愛,

他們鼓足勇氣選擇了這條路

等到初進疆的激情淡去,種種不適應接踵而至,又逢兒子生病住院,張蓓蓓(校教師教育學院教師,2017.2—2018.7援疆)說曾經熬得特別艱難。可是有些路,需要勇氣去選擇,才能夠看到獨特的風景,感受到隱藏的魅力,經歷到不一樣的人生。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張蓓蓓(左)劉雅峰(中)吳志霞(右)在援疆林合影

說不清,為什麼會選擇踏上援疆的道路。

今天啟程的何閱雄[校體育學院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今年8月起援疆一年半]說,她憧憬著見到熱情的新疆人民、美麗的西北風景,她迫切地想將浙江、湖師院的教育理念帶到更遠的地方,促進他們的教育發展,她說他們肩上挑著民族融合的光榮使命。

趙聰(校求真學院教師,今年8月起援疆一年半)說,對口援建新疆是神聖的工作任務、崇高的政治責任。可最難的是捨不得年邁的父母和三歲的女兒,因為姐姐正在援助巴基斯坦。親人,是萬里之外最大的牽掛。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一人援疆,全家援疆。”施偉偉(校文學院教師,2014.8—2016.8援疆)

在去新疆之前並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東奔西走、漂洋過海本是宿命,自認為不過出了一趟兩年的公差,或換了個地方教漢語而已。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施偉偉(右)與學生

但在中國西部的兩年裡,她體會到了這句話沉甸甸的分量,明白了家庭的深刻意義,懂得了家人的真正內涵。

“我家情況比較特殊:先生在北京攻讀博士學位,我在新疆支教,家中稚子年幼,全權託付給父母照料,三城記是我們家生活的真實寫照。中途回家探親時歸心似箭,結果飛機晚點,到家時寶寶早已熟睡。我聽著她均勻而香甜的呼吸聲,忍不住輕輕摸了摸她的小臉頰,寶寶迷迷糊糊中竟然馬上喚了一聲‘媽媽’。就在那一瞬間,眼淚掉下來。”

父母老邁,稚子年幼,先生遠遊,援疆路上,我們總是不斷問自己:進疆為什麼,在疆幹什麼,離疆留什麼?“四為”是我們堅定的誓言:為國家分憂,為新疆奉獻,為浙江爭光,為人生添彩。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從不解到熱愛,

新疆學生們的漢語講得越來越好了

吳志霞(校醫學院、護理學院教師,2017.2—2018.7援疆)做夢都沒想過,一名護理教師竟也有機會來到阿克蘇支教,認識了一群花樣般的維吾爾族姑娘。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吳志霞在授課

在她教的民族班裡,47名女生中就有19個名字中有古麗。阿孜古麗,是希望之花;阿依古麗,是月亮之花;熱娜古麗,是豔麗的花……“她們的口音時不時就提醒著我,我的學生是古麗。學生一發言,我就得‘洗耳恭聽’。”


為了讓更多學生聽懂正確的漢語發音,吳志霞在講課時常放慢節拍,減緩語速,用多種闡述解釋他們不懂的詞彙;課餘時間她也常分享《詠鵝》、《遊子吟》等經典詩句,帶領古麗學生們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璀璨。

為了讓維吾爾族中小學教師喜歡上漢語和漢文化,宣玉梅(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聞中心主任,2015.8—2017.6援疆)認真學習了許多關於新疆歷史文化的書籍,用漢語講述維吾爾“木卡姆”的故事,講維吾爾族名人阿曼尼莎汗、玉素甫和馬赫穆德,講他們傳承了幾千年的從遊牧到農耕的生產生活......


漢族老師如此主動學習維吾爾歷史文化,學生們深受感動,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學習漢文化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於是,在宣老師開設的文化小課堂裡,學生們知道了堯舜禹,知道了孔子以外的諸子百家,喜歡上了李白的詩蘇軾的詞,爭相扮演紅樓夢裡的人物……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宣玉梅(中)與學生

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熱愛家鄉和民族文化、努力學習漢語的特點,蘇向紅(校文學院教師,2017.9—2018.1援疆)開展了特色教學活動,特設“演講”環節,鼓勵學生大膽、積極地用漢語表達他們感興趣的事,展示個人風採。她還與校學生會學生一起到依幹其鄉哈尼喀村國語幼兒園慰問,又參加“浙江援疆二十週年暨浙阿文化交流文藝晚會”,參演詩朗誦《同心捧月照天山》,擔任女聲領誦。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蘇向紅在授課

為了展現漢語的魅力,師院所有的援疆教師都使盡了渾身的力氣!

黃樂(校文學院教師,2013.8—2015.5援疆)教過一位學員,年齡比較大,漢語不太好,但非常努力,他說因為家裡種了很多棗子,但賣給本地人賺不了錢。他想學好漢語,把棗子賣到全國各地,讓家裡富起來。“其實語言學習的最好動力就是交際,有了交際需要,他就會很努力地學,去取得進步。”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黃樂在給學生講題

在這麼多年的漢語學習後,學生的變化是巨大的。

許多學生通過了漢語等考試,從前不敢說、不會說漢語的他們,卻能在離別時用漢語向老師們深情道別。艾海提·艾尼在送別晚會上說:“老師,感謝你們從遠方而來,放棄原來的一切來這裡教我們漢語。我們的漢語進步很大,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為什麼要學習漢語,我會把學習漢語的重要性告訴我的學生,還有我的孩子!”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從帶來到帶走,

他們最後一天的援疆日子怎麼過

援疆,是一個帶來和帶走的過程。

帶來的是專業知識和科學技術,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對口支援新疆”計劃;是援疆人的初心,發揚敬業奉獻精神,用科學知識屯墾戍邊;是作為老師的初心,身體立行傳承湖師院“明體達用”的校訓精神。

帶走的是對這片熱土的每一份美好記憶,是邊疆人民的淳樸善良、樂觀豁達,是兵團幾代人屯墾戍邊的堅韌堅守,是各族教師的敬業愛崗,是學生的活潑可愛......援疆短短一二載,有太多的不捨和難忘。

盛禮萍(校教師教育學院教師,2012.8—2014.5援疆)說,那些純真的孩子打心眼裡喜歡我們這些老師,如今逢年過節都會給我們發短信,送來萬里外的祝福。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盛禮萍

世上的愛形狀各異,其中一種有如綻放在西域的杏花,飛越五千公里的廣袤國土,也將跨越時空,在師院援疆人的餘生裡馥郁芬芳。

“離開新疆前最後一天,我騎車去了每個我曾經去過的地方:巴扎、王三街、拉麵館、胡楊公園、博物館、姑墨古城遺址.......與它們一一告別。”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返浙的前一晚,宣玉梅在阿克蘇教育學院裡徘徊許久,與遠處的天山、夕陽下的校園揮手告別,來時充滿新奇,走時萬般不捨,站在上了兩年課的教學樓前忍不住淚如雨下,那一刻才真正理解艾青的深情:“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拎起行囊,是過客;拍落成泥土,是家鄉。”

回到浙江以後,師院的援疆教師們都對新疆念念不忘,大家都把新疆看成第二故鄉,發自內心的期盼新疆越來越美好。每年在新一批援疆老師出發之前,都會有一個小型的座談會,援疆教師們自發聚在一起,商談能繼續為新疆做什麼。

今年本已退休的蘇向紅,因為最近一位青年教師即將出發援疆,原本排好的課缺少師資,便重新接受了新學期的教學任務,她說:“這也算是我換一種方式繼續援疆了。”


已回疆三年的黃樂老師,也會常聯繫她在新疆時帶過的學生,還有她結對的兩名徒弟,阿克蘇教育學院青年教師——劉華和張莉。詢問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的近況,指導他們科研教學、個人考研。

平時忙於工作的宣玉梅,暑假才得了空閒,把在新疆寫的支教日記、遊記、以及有關新疆歷史文化的文章整理了一遍,一共十多萬字,打算結集出書。


“援疆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朝聖,希望我的書能讓更多的人消除對新疆的誤解,到新疆走一走看一看,我們有義務做好新疆的宣傳員”。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請記得,湖州師院的援疆教師

一直站在祖國對口援疆的前沿 續寫光榮使命

十二個人,近十年

一棒又一棒的接力 一代又一代的推進

冬不拉彈撥心絃 木卡姆聲聲傳情

一次援疆行 一生援疆情

這是全國教育援疆的一個縮影

這是浙江人民給西域人民的精神回饋❤


從浙江到新疆,一萬里路,湖師12人的十年堅守

▲位於阿克蘇教育學院的紀念石,上面刻著我校援疆老師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