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打造“一帶一路”建設支點 構建對外開放新高地

古絲綢之路沿隴海鐵路向東,古海上絲綢之路沿海岸線向北,“一帶一路”在連雲港交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港、航、路、園”同步發展,貿易更加便利,物流更加通暢,為連雲港注入了新活力。

記者顧陽

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支点 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

今年1月份至7月份,連雲港國際班列開行414列,接發集裝箱3.9萬標箱,貨值41.1億元人民幣。林軍攝

位於新亞歐大陸橋東端的江蘇連雲港口岸,一派繁忙景象。“哈薩克斯坦的鐵合金、小麥,俄羅斯的木材,日韓的汽車配件,歐美的機電產品,澳大利亞的肉牛……藉著‘一帶一路’的東風,世界各地的商品在這裡中轉匯聚。”南京海關隸屬連雲港海關關長羅來榮說。

借園破題

“兩基地”增添新動能

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首個實體平臺,中哈基地自誕生之日起便展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連雲港海關在基地至碼頭間開闢的“綠色通道”,幫助基地形成了“前港後站、海陸互通”的運營模式,集裝箱貨物卸船後可直接運至基地拆拼箱、簡單加工,降低了物流成本。今年1月份,中哈基地保稅倉庫投入使用。新增的保稅功能將進一步延伸物流服務鏈條,吸引日韓及中亞五國貨物在這裡聚集。

經過近5年的建設發展,基地設施日漸完善,功能逐步拓展。“目前,基地新雲臺碼頭海河聯運項目進展順利。今年前7個月,連雲港海關累計監管鐵礦砂、紅土鎳礦等聯運貨物381.3萬噸。”連雲港海關監管二科副科長張光介紹。

8月2日,在連雲港海關監管下,江蘇首批以空海聯運方式進境的94件快件在基地的領略國際快件物流中心順利通關,海運快件項目試點成功。

以港興市

老口岸迎來新發展

目前,連雲港擁有江蘇最大的海港口岸,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71個,開闢了54條集裝箱航線、13條雜貨班輪航線及2條中韓客貨班輪航線,年貨物吞吐量超過2億噸。今年前7個月,連雲港口岸進出口貨物4830.8萬噸,貨值174.9億美元,量價持續雙升。

“目前,連雲港港口是江蘇班輪航線開行最多、唯一擁有遠洋幹線的港口,也是‘海洋聯盟’跨太平洋航線起始港和遠東波斯灣航線往返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港口發展增添了新動力”。連雲港港口集團生產業務部副部長龔本年說。

今年4月份,“輝煌”號郵輪開啟了至日本長崎的首航之旅。至此,連雲港港口成為江蘇首個國際郵輪母港。密集的國際航線對海關監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2015年上線的國際航行船舶監管兩個系統(“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手續網上辦理系統”及“臨時停靠網上審批系統”),到今年全面推廣的國標版“單一窗口”,在連雲港口岸各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國際船舶進出境申報手續持續簡化,“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使整個申報過程壓縮至數分鐘內完成。

為進一步提升口岸效能,連雲港海關會同海事、邊防等部門開展聯合登臨檢查、聯合巡航等改革,通過空中巡查、海上巡檢、聯合作業等方式,強化了錨地等區域監管的同時,也縮短了船舶滯港時間。

航路互通

新陸橋迸發更多活力

依託海港,向東深化與日韓等國和地區互動;沿著陸橋,向西拓展“內陸、中亞、歐洲”三個市場,“航路互通”“陸海聯動”,成為連雲港打造“一帶一路”建設支點、構建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關鍵所在。

為使陸海聯運再快些,連雲港海關於2014年啟動了中韓陸海聯運改革試點,通過流程再造,不僅有效簡化了中韓陸海聯運貨物及掛車查驗、通關等手續,縮短了中韓之間多式聯運貨物通關時間,也確保了運輸的連續性,新亞歐跨境運輸大通道變得更加通暢。隨著連雲港中亞(歐)班列的開通,由海關、鐵路、企業等同步推進的多式聯運改革逐步深化。在中哈基地設立的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內,由海關開發的多式聯運輔助管理系統實現了數據抓取、自動放行等功能,智能化監管使過去繁冗的貨物轉關變得更加便捷,高效服務讓海內外貨主稱讚。

據介紹,目前,由中哈基地發出的亞歐跨境貨物班列已覆蓋中亞五國200多個站點,並形成了至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和德國杜伊斯堡2條新通道。不僅如此,當地還成功開通了哈薩克斯坦出口小麥、烏茲別克斯坦通用汽車整車2條東向過境專列和德國杜伊斯堡至印度新德里的公鐵海聯運班列,“日中歐”海鐵聯運大通道也已測試成功。可以預見,來自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貨物將在這裡下橋上船或下船裝車,新亞歐大陸橋將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煥發出更多生機。

原標題:陸海聯動讓亞歐跨境運輸更通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