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逢秋易感怀:品读名家笔下的秋滋味

逢秋易感怀:品读名家笔下的秋滋味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今日立秋。

与别的季节相比,秋季总能引发人们更多的情思与感怀。

坐在窗边,一边看书一边看窗外的万千秋色,是最惬意的事,读到作家文字中描写的秋天,真可谓应时应景,令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又引人无限遐思。

逢秋易感怀:品读名家笔下的秋滋味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不禁让人欣喜万分。在他的笔下,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就像一首清新雅致、耐人寻味的诗。所以他在最后说:“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这样的秋景,美得令人心颤。

逢秋易感怀:品读名家笔下的秋滋味

许多人眼中的秋大多为悲凉、凄惶、萧瑟、肃杀,而林语堂笔下的秋却独具一番宁静深远的况味。在《秋天的况味》中,他写道:“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在他的文中,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内蕴、古色苍茫的过来人,成为烟上的红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秋被比作雪茄、鸦片、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一块老气横秋的招牌、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甚至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文字凸显了他从容闲适的生活观与豁达的人生观。

逢秋易感怀:品读名家笔下的秋滋味

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里,他不远千里辗转到北平,就是想饱尝“故都的秋味”,可见他对故都的眷恋。他将南方之秋的浅味与故都之秋的深味作了一番比较,然后突出了他对故都秋天的喜爱。他为我们大笔勾勒了故都的秋的轮廓: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也可以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去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还有细腻的槐花铺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悠闲飘洒的秋雨,舒畅的凉风。如此迷人的秋色,怎不令人陶醉?

“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读作家峻青的《秋色赋》,令人读出欢喜来。他说:“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他眼中的秋,“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是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苹果“那么红,那么鲜艳”,葡萄“绿绿的,晶莹透明”,所以他说“看到的只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

逢秋易感怀:品读名家笔下的秋滋味

雨也是秋天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张爱玲的散文《秋天的雨》,把秋雨的独特韵味描写得淋漓尽致。她一开始就说:“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在秋雨的浸淫下,是别样的景色:“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睛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读来耐人寻味。

逢秋易感怀:品读名家笔下的秋滋味

台湾作家林海音写秋天独辟蹊径,剑走偏锋,从气味中走进秋天。她的《秋的气味》里,以平实的笔调,写出了老北京的风采神韵,从字里行间使读者领略到老北京的秋天弥漫在美食的醇香里。她的文中,秋天的气味,是炒栗子的香味,是秋之果的香味,是烤肉的香味,是牛羊肉的膻味,字里行间充满着烟火味和人情味。

在作家舒婷的笔下,秋是诗意灵动的,更贴近心灵。在《秋天的情绪》中,她尽情的抒发着秋天给自己带来的感动和情绪。“我的目光清晰在那一刻。细细嫩嫩的花瓣温柔的抚摩着秋风的手。水灵的眼睛望着天空……我披上夜的神秘的衣裳,伫立在风中静静的听花开的声音……每天当旭日初升的时候,我都会踮起脚尖,合上双眼,默默祈祷,让阳光点燃心中那一点点小小的感动。而那菊之韵将是我今生最美的记忆,久久挥之不去。”细腻感性的笔触,柔软熨帖着读者的心。

逢秋易感怀:品读名家笔下的秋滋味

相比之下,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秋天,却是从声音入手。在他的《秋声一片》中,秋天的声音体现在他引用的一首词里,“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声声慢,题名就是“秋声”:黄花深巷,红花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随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茄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蛋声!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林清玄说:“这首词很短,却用了十个“声”字,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他写秋天的声音,用以表达现代都市人对季节变化感受的迟钝,文字里有淡淡的惆怅。

名家笔下秋味浓。在这个秋天里,手捧一本书,安静地阅读,感受作家眼中的秋天,仿佛足不出户便能看尽万千秋色,仿佛秋天的美景统统尽收眼底。美景如斯,既养眼怡情,又能荡涤心灵,真是令人快意。(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梁惠娣)

如无特别说明,本号刊载的文章,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