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天府匠人系列(12)|胥一蘭:非遺傳承人的孤獨與理想

一針,一線,一筆,一刀……他們用雙手編織生活,雕刻時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歲月帶走了他們的年華,卻帶不走他們的初心。他們是一介工匠,是文化使者,也是天府匠人。

天府匠人系列(12)|胥一蘭:非遺傳承人的孤獨與理想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繡花針/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看鐵馬踏冰河/絲線縫韶華/紅塵千帳燈……”伴隨著李宇春的歌聲,一位孤獨的繡娘形象逐漸浮現在腦海中,一臺繡架,一張繡布,雙手靈巧地飛針走線,勾勒出大千世界、錦繡河山。

既定印象中,這樣一位繡娘應該是充滿故事的、經過歲月洗禮的成熟女性,因此,當記者第一次見到胥一蘭的時候,很難將眼前這個單純秀氣的90後女孩與國家非遺傳承人聯繫起來。

機緣巧合走上蜀繡道路

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繡,其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星堆文明時代,與蜀錦並稱為“蜀中瑰寶”。相較於湘繡、粵繡的明豔,蘇繡的淡雅,蜀繡的色彩以明麗清秀著稱,恰似四川人骨子裡的不偏不倚。

作為南方絲路重鎮,蜀中歷來以桑蠶絲織聞名,這些為蜀繡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胥一蘭就出生在有“嫘祖故里”之稱的綿陽鹽亭,曾祖父在當地開辦了一家很大的絲織廠,那大約就是胥家與絲線最初的緣分。可惜的是,家族後面兩代人都沒能繼承這份傳統,直到胥一蘭的出現。

不過,對胥一蘭來說,蜀繡也並非少年時的第一選擇。受當牙醫的父親影響,年少的胥一蘭曾立志從醫,高考時第一志願填報的也是一所醫學院。當時老師要求大家把志願填滿,胥一蘭無意中看到了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的服裝設計(蜀繡方向),從小喜歡畫畫的她對服裝設計也頗感興趣,於是在第二志願填報了這個專業。結果,高考成績不理想,第一志願落選,陰差陽錯地考上了蜀繡專業。胥一蘭坦言,其實當時對蜀繡並不瞭解,而且家裡人並不是很支持,但既然選上了,還是想好好學習一下。最終,胥一蘭頂著家裡的壓力,走上了蜀繡這條道路,到如今已是第八個年頭。

汗水磨練出的純熟技藝

蜀繡的針法之多,居四大名繡之首。據統計,其針法共有12大類、130餘種,70餘道衣錦線更是蜀繡所獨有。蜀繡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各種針法交錯使用,變化多端,大大豐富了蜀繡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

而對初學者來說,每一種針法的學習,無一不是用時間和汗水磨練出來的純熟手感。

華新學院是四川省第一個開設蜀繡專業的高校,胥一蘭正是第一批6名學員之一,師從著名蜀繡大師、國家非遺傳承人郝淑萍。郝大師非常重視這個蜀繡班,只要有她的課都從不缺席,手把手地指點每一個學生。6個女孩也懷揣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熱愛,刻苦學習。當時刺繡的實踐課不多,大約兩週才上一天,她們就趁晚上的空餘時間自己到刺繡室練習,每晚繡到八九點才回寢室。胥一蘭調侃,別的女生談戀愛的時候,她們也在忙著繡花。寒暑假的時候,大家也沒有閒著,而是到郝大師的工作室繼續實踐。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提高自己的刺繡技術。

2013年,國際非遺節期間,胥一蘭和同學們在文殊坊舉行了拜師儀式,成為郝淑萍大師的弟子,也正式成為蜀繡這項國家級非遺的傳承人。

大學畢業後,胥一蘭在羌繡工作室擔任過打樣師,在商貿公司從事過蜀繡、蜀錦產品管理等工作,雖說都與蜀繡有聯繫,但商人追逐利益而枉顧藝術的行為,讓胥一蘭痛心不已。2014年底,胥一蘭下定決心辭去工作。

恰好2015年初,華新學院的老師打來電話,詢問胥一蘭願不願意回學校教書,胥一蘭想都沒想當即就答應了,終於可以回到一個只屬於蜀繡的環境中了。

培養蜀繡的興趣,從娃娃抓起

郝淑萍大師曾說,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一名學生超越自己的成就,而就現實來看,能夠在這條道路上堅持下來已屬不易。刺繡註定是一個孤獨而寂寞的工作,現實的窘境、外界的誘惑,無一不在衝擊著原本脆弱的環境。

華新學院的蜀繡專業已經開辦了8年,如今卻面臨招生困難的窘境,去年大一隻有兩名新生入學。即使學滿三年畢業,也有不少人會放棄這個專業。當初6個懷揣蜀繡夢想的女孩,如今包括胥一蘭在內,只有3人還在從事相關專業。面對這一現狀,胥一蘭也頗感無奈。

“很多學生畢業以後就不做這一行了,確實讓人感到寒心。其實我現在也很難靜下心來繡花。學校裡雜事比較多,除了給學生上課,還需要參加一些會議,申報各種項目、準備材料等。有時候繡上幾針,突然被其他事情打斷,再坐下來的時候心境就完全不一樣了。”

談及未來,胥一蘭坦言,應該不會一輩子待在高校,反而想開辦一些蜀繡興趣班,主要針對中學甚至小學的孩子。“一旦上過興趣課,他們就會以興趣為出發點,影響到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慢慢地,就能帶動整個社會對蜀繡的關注。我覺得,不止是蜀繡,整個工藝美術行業,以及這些非遺項目,都應該從基礎教育出發,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傳承與發揚。”畢竟,許多成年人的思維逐漸趨於固化,而小朋友總是喜歡接受新鮮事物,能更好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營養價值。

不在學校的時候,胥一蘭喜歡待在家裡繡花,雖然時間很緊張,仍然樂在其中。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她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教更多的小朋友刺繡,將蜀繡文化推廣開來。蜀繡,這項四川人民的偉大文化傳統,值得被更多人關注和喜愛。(《讀者報》記者 董小玥)

(本文摘自《讀者報》2018年6月28日第14版。閱讀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訂閱《讀者報》。)

天府匠人系列(12)|胥一蘭:非遺傳承人的孤獨與理想

這就是《讀者報》

知過去 長知識 有談資 擺故事

天府匠人系列(12)|胥一蘭:非遺傳承人的孤獨與理想

天府匠人系列(12)|胥一蘭:非遺傳承人的孤獨與理想

天府匠人系列(12)|胥一蘭:非遺傳承人的孤獨與理想

天府匠人系列(12)|胥一蘭:非遺傳承人的孤獨與理想

《讀者報》訂閱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當地郵政所訂閱

2. 關注“讀者報官方微信”,進入微店下單訂報

3.淘寶店鋪:

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微店訂閱地址:

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