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四海之內皆兄弟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司馬牛問仁德。孔子說:"仁者,他的言語遲鈍。"司馬牛說:"言語遲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不容易,說話能夠不遲鈍嗎?"

四海之內皆兄弟

孔子的言語,都是從深處發出的,而一般人只理解其表層。就像看到一片水,只認為是水,不知那是汪洋;看到一塊岩石,只認為是岩石,不知那是山。孔子的學生多數不如顏回,不吭不響地,舉一反三,說一知十。這章講,孔子說一,司馬牛連一也理解不了,需要孔子作一進一步解釋。司馬牛是“多言而躁”的人,所以孔子才有針對性教之。孔子言語的特點,多是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普遍,從生活到哲學。針對司馬牛的“多言而躁”,告訴他作為仁人,說話應小心謹慎。這是特殊的,具體的,生活化的,只針對司馬牛而言的。為什麼說話要小心謹慎?講出的卻是大哲理:“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這就是一般的、普遍的、哲學的,可啟發所有人的教誨了。

四海之內皆兄弟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下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敬業不出差錯,對人恭敬有禮,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四海之內皆兄弟

司馬牛宣佈他不承認桓魋是他的哥哥,這與儒家一貫倡導的“悌”的觀念是相違背的。但由於他的哥哥“犯上作亂”,因而孔子沒有責備他,反而勸他不要憂愁,不要恐懼,只要內心無愧就是做到了“仁”。這一章,子夏同樣勸慰司馬牛,說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那就會贏得天下人的稱讚,就不必發愁自己沒有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四海之內皆兄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