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鄉村教師堅守講臺40年 20根柺杖述說感人故事

他身患殘疾,卻把教育重任扛在肩頭,40年的風風雨雨,用了20根柺杖支撐起責任和信念。送一批批的孩子走出鄉村,自己卻依舊堅守在這裡。在懷寧縣石牌鎮萬全村,鄉村教師魯金明身殘志堅的事蹟在當地傳為佳話。

鄉村教師堅守講臺40年 20根柺杖述說感人故事

魯金明在給孩子們上課

雙腿殘疾不捨三尺講臺

辦公室裡,一雙柺杖已經斑駁發黃,木頭架被磨得溜光圓滑,正是靠著這樣一根根柺杖支撐著魯金明40年的青春,今年已經56歲的他,依然堅守在三尺講臺上,風雨為伴。

魯金明出生在懷寧縣石牌鎮萬全村一個貧困家庭,在他一歲時,因為高燒醫治不及時而落下終身殘疾,雙腳肌肉開始萎縮,不能像同齡孩子那樣正常走路,只能藉助板凳一步一步挪動。

1979年8月,村裡缺老師,在村幹部的邀請下,剛剛高中畢業的魯金明放棄復讀,應允下來,這一當就是40年。魯金明還記得剛開始工作的那年,每月幾元錢工資,微薄的收入幾年都不能給家人置辦一件新衣,父母年老多病,家裡經濟拮据的他卻經常自掏腰包幫輟學孩子墊付學費,買鉛筆、書本。“都勸我改行,有時想想的確囊中羞澀,還拄著雙柺,有換份工作的衝動。但村裡太缺老師了,一想到孩子們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目光,內心告訴我不能走!”由於當時老師太少,魯金明每天都是語文、數學課輪番上,放學後還要護送路遠的學生回家,晚上備課、改作業直至深夜。第二天一早天剛矇矇亮,魯金明會準時來到學校,組織學生跑步、做早操,輔導學生早讀。幾十年如一日。

魯金明的妻子告訴記者,他們家離學校有2里路,每天魯金明都拄著雙柺靠步行來回,因為走得太慢,有時回到家飯都涼了。

艱難板書腋下磨出老繭

短短三尺講臺,魯金明從一頭移到另一頭得耗時兩分多鐘。因腿不能下蹲,黑板下半部分的板書需要全身撲在講臺上或跪著才能完成。在常人眼中難以堅持,卻被魯金明做了40個春秋。

初站講臺時,雙柺整天頂著腋窩,連堂上課後的腋窩被拐杖磨得又紅又腫,等到休息時再放下柺杖,疼痛難忍,常常是夜不能寐。“每天止痛片成了我袋裡的必備藥物。每天回家我愛人就用熱毛巾給我敷一敷,現在腋窩下面都是老繭了。”魯金明笑著說。

對魯金明來說最辛苦的是寫板書,由於雙腳靠柺杖支撐,而寫板書時右手必須舉起來,魯金明只能靠拄一根柺杖書寫。由於重心不穩,隨時都會摔倒,但他硬是咬緊牙關堅持寫好每個漢字、每個數字。

為了能早到校,魯金明總是早早起床,扒上幾口飯後,在柺杖上掛起裝著教具的包裹艱難上路。常人要走十多分鐘的路,他要用五十分鐘。遇上颳風下雨、冰雪封路,那就更艱難了,常摔得鼻青臉腫。就是這樣他也從不願少孩子們的課。

幾十年來,魯金明所教的班級學生綜合成績在全鎮總是名列前茅。因為班風嚴明、學風嚴謹,多次被評為“校文明班級”。 1992年,魯金明考取了師範學校,畢業後成為當時全鎮為數不多的“民轉公”教師。

20根柺杖述說感人故事

在萬全村,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青壯年都外出務工,大多父母也將自己的孩子帶進城裡就學,這也導致了萬全小學的學生越來越少,留下來的基本都是留守孩子。“我的責任就是要教這些孩子靠自己,學知識長能力,將來走出鄉村。”魯金明的話語裡有倔強、有擔當、更有對責任的堅守。

有一年全縣“兩基”教育驗收攻堅階段時,義務教育學校的“兩基”資料建設成為“兩基”達標中重要指標。“兩基”資料員工作陌生、繁瑣,而魯金明卻主動承擔了重任。

那時,學校所在萬全村每學年7~11歲600餘人的適齡人口中,有60餘名兒童不在本村就讀。這些兒童的就讀情況均需逐一入戶跟蹤、核查。為此,每次年報,魯金明至少要花兩週時間走村串戶核查。利用空閒時間,魯金明還會用手機幫孩子聯繫在外務工的父母,拉近親情的距離。每個月,他都會貼上幾十元電話費,可魯金明並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孩子臉上的笑容。

40年來,20根柺杖,敘述著魯金明每一步艱難行走的歷程,更記錄了一個鄉村教師平凡而普通的一生。他送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鄉村,送他們走向遠方,走向希望和未來。通訊員檀志揚實習生沈顏秀潔馬明明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許家權文/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