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漳州:文化名城的標誌——香港路文牌坊

舊城區牌坊:文化名城的標誌

漳州最具代表性的古牌坊在舊城區,共4座,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4座牌坊中有兩座文牌坊、兩座武牌坊。牌坊所在的歷史街區由於整治保護較好,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漳州:文化名城的標誌——香港路文牌坊

兩座文牌坊位於香港路,一座稱為“尚書探花坊”,一座稱為“三世宰貳坊”,相距約30米。兩者體式相仿,規模也差不多,都是面寬約8米,高約11米,都是表彰科場登第的文士的。尚書探花坊是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為林士章而立。林士章,字德斐,漳州漳浦縣人,明嘉靖年間考中進士第三名即探花,後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正面牌匾刻“尚書”二字,為其官職;背面刻“探花”二字,為其科名。三世宰貳坊是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為蔣孟育及其父蔣玉山、祖蔣相而立。蔣孟育,字道力,於明萬曆年間考中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祖孫三代都有才華,有地位。正面牌匾刻“三世宰貳”,意為三代出了二位高官;背面刻“兩京揚歷”,意為在朝為官時間長。

漳州:文化名城的標誌——香港路文牌坊

漳州:文化名城的標誌——香港路文牌坊

漳州:文化名城的標誌——香港路文牌坊

漳州:文化名城的標誌——香港路文牌坊

漳州:文化名城的標誌——香港路文牌坊

漳州:文化名城的標誌——香港路文牌坊

漳州:文化名城的標誌——香港路文牌坊

漳州:文化名城的標誌——香港路文牌坊

漳州:文化名城的標誌——香港路文牌坊

漳州:文化名城的標誌——香港路文牌坊

兩座武牌坊位於新華東路,一座稱為“勇壯簡易坊”,一座稱為“閩越雄聲坊”,相距約150米,體式相仿,規模也差不多,都是面寬約11米,高約12米,都是褒獎沙場建功的武將的。勇壯簡易坊是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為藍理而立。藍理,字義甫,號義山,漳州漳浦縣人,曾隨靖海將軍施琅平澎臺,腹受重傷,拖腸血戰,救施琅出重圍,功勳顯赫,被稱為“破肚總兵”。康熙皇帝曾要他脫下衣服,親手撫摸他的傷痕,並兩次親筆題匾賜他。這兩次御書就是分別鐫刻於牌坊兩面的“勇壯簡易”、“所向無前”八個大字。閩越雄聲坊是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為許鳳而立。許鳳曾任榮祿大夫左都督、漳州鎮總兵。牌坊兩面分別鐫刻“閩越雄聲”和“楚滇偉績”。大概因為是武牌坊,所以這兩座牌坊比香港路的兩座文牌坊要高大一些。

4座牌坊分立兩條街,分別頌揚文士和武將,牌坊都是三間五層十二柱,跨街矗立,十分雄偉壯觀。它們用青白石相間建造,石頭上面刻著許多人物、花卉、鳥獸和各種圖案,雕鏤十分精緻。每座樓的樓頂都置有一龍銜頂、雙龍盤邊、雲氣託底的豎匾,上書“恩榮”或“御書”二字。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新華東路上建造於清初的兩座牌坊都刻有洋人形象,有的頭戴禮帽,有的捲髮虯髯,有的手舞足蹈,有的與人交談,舉止不同,神態各異,這在中國古代石牌坊中是絕無僅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