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德國高等教育,為什麼對外國學生也免費?

德國高等教育,為什麼對外國學生也免費?

德國教育的高水平和文憑的含金量舉世公認,其教育理念深刻地影響了全世界,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便是來自德國教育家洪堡。德國教育的成功與其獨特的教育體制有密切關係,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免費教育。與其他國家不同,德國政府提供免費的公共教育服務,因此,德國成為世界上少有未將教育市場化的國家。

德國的免費教育也曾經受到過挑戰,21世紀初,大學一度向學生收取學費。但經過幾年的嘗試,德國最終放棄收費,於2014年完全恢復免費教育。

外國學生也同樣免費

高考還未開始,中國家長就忙著為孩子尋找出路了。不少中國家庭都為昂貴的外國大學學費發愁,如果沒有50-100萬元的資金準備,恐怕沒有人敢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德國大學實行免費的教育制度。即使知道德國大學免費,但他們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德國大學對德國人免費,對外國人是不是需要收費?

德國對外國人一視同仁:不管是德國人還是外國人,公立大學一概免費;私立大學也收取和德國人一樣的費用。

德國大學的這種“國民待遇”和德國的教育國際化政策是密切相關的。德國政府鼓勵外國學生到德國留學,希望通過提高外國學生的入學率來提升德國大學的國際化水平。因此,德國政府提供額外的補貼,每招收一名外國留學生,即對大學提供相應的經費。由於這一政策,外國留學生在德國大學的平均比例達到10%的水平,有的大學甚至高達15%。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公佈的 “2013年外國留學生在德國的學習情況報告”顯示,德國大學目前有260多萬在校學生,國際學生近26萬,人數保持穩定增長。2013年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約為2.3萬人左右,其比例約佔在德國留學生的27%,是外國學生中最大的留學生群體。

德國這種一視同仁的政策,受到了外國學生的廣泛歡迎。據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消息,德國目前是全球第三大留學目的地國家,僅次於美國和英國。憑藉著高質量的學術水平、高含金量的文憑以及受國際承認的教育體系,德國受到了全世界留學生的青睞。

德國高等教育,為什麼對外國學生也免費?

公立大學何以免費?

根據德國《基本法》,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國家”。按照權限劃分,文化、教育屬州級事務,各州有權制定相應的教育政策。一般而言,教育政策的惠民程度和體制層級呈反比例的關係:管轄層級越高,惠民的程度越低;相反,管轄層級越低,惠民程度越高。其原理是,最高層面上的政府機構不見得特別注重民眾的感受,只有低層級的政府機構才更為貼近民眾,更瞭解民眾的需求。聯邦政府可能會高高在上,出現脫離民眾的現象,而州級政府就相對要好一些。同時,一個國家的情況是複雜多樣的,制定統一的教育政策不見得合理,無法充分滿足各地區民眾的需求。因此,德國把教育事務下放到州,具有相當的合理性。州級政府為了滿足民眾的需要,把更多的利益讓給民眾也就順理成章了。

作為一個“社會國家”,政府的職責不僅要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為民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要推動社會平衡,注重社會公平正義,保護弱勢群體,儘可能把好處讓渡給民眾,而不是與民爭利,更不能把教育產業化、將學校變為政府的賺錢機器。

教育免費的最大理由是,民眾是納稅人。既然民眾已經納稅了,就不應該再為子女的教育買單,政府的收入應符合“取之於民而用之於民”的原則。在德國人看來,政府只不過是稅收的管理者而已,所有經費的支出必須合法、透明,並經過嚴格審計。政府不能成為稅收的受惠者,更不能用於個人消費,所以,除了少量的行政開支,德國官員沒有“公款吃喝、公款旅遊、公款學習、公款用車”等問題。既然經費不能私用,因此只好將其投入到教育、醫療、養老、交通等直接惠及到民生的項目上。於是,教育免費就自然而然地實現了。

教育對本國民眾免費容易理解,那麼對外國人免費是否吃虧了呢?從表面上看,德國是吃虧了,因為教育經費必須補貼到每個外國學生的頭上。但德國人認為,外國學生為德國大學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帶來了活力。固步自封和閉門造車是無法造就高水平大學的,也無法提升大學的科研水平。從長遠看,由於老齡化問題的出現,年輕勞動力不足。外國學生畢業後可以直接在德國工作,為德國企業服務,解決德國高水平勞動力的缺乏的問題。另一方面,外國學生回到本國後,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他們會把德國文化、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瞭解德國、理解德國,為德國企業的向外發展和產品的出口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上看,德國政府的免費政策是明智和富有遠見的,這比直接提供經費給外國政府要強多了,因為援助對象是外國政府,一旦該國政府倒臺,援助就打水漂了。而把好處給了民眾,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民眾自然會牢記在心並充滿感激之情。

德國高等教育,為什麼對外國學生也免費?

免費制度提高德國教育競爭力

德國放棄收費政策,從根本上講是得益於德國良好的經濟表現。自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開始,德國就並未受到嚴重衝擊。即使在歐債危機的背景下,德國經濟依然一枝獨秀,基本保持在1.5-3%的增長率。德國經濟之所以如此穩定增長,根本原因是德國對實體經濟的深耕細作,從不跟風美國的虛擬經濟,也不像歐盟其他國家那樣大手大腳花錢,特別是德國理性、穩健而合理的經濟政策使德國經濟免收外界干擾,使德國經濟如同一臺高質量的機車,平穩而勻速地前進。

收費政策的取消,特別是學位制度的改革,使德國教育得到了空前繁榮。根據德國聯邦統計署公佈的數據,2012年德國大學生畢業生人數比十年前翻了一翻,即從2002的208606人上升到2012年的413300人。2013學年(2013年夏季學期及2013年/2014年冬季學期),德國高校新生人數為50.66萬人,同比上升2%,為2011年(51.87萬)以來歷史第二高值。德國高校在校生數達到2013年/2014 年冬季學期的260萬人,比2012年冬季學期增加了5%。根據德國文化部長聯席會議(KMK)今年6月份發表的一份最新預測報告,在今後的12年裡,德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都將呈逐年上升趨勢。2015年的大學畢業生總數估計將達到26.3萬人,與2001年(18.3萬)相比增長率為44%。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通過了歐盟高知人才引進方針的法案,大量吸引了外國留學生在德國的就業。該法案有利於外國學生在德國的居留,即學生在德國學習,每年可兼職的時間從以往的90天擴展到了目前的120個全天。學生在德國高校畢業後,可以申請為期兩年的找工作簽證。該政策適用於學生在德國尋找一份符合自己資質的工作,在此期間學生可無限制打工,找到工作後可在工作滿2年後申請長期居留許可。而且,此項工作簽證不受聯邦就業局審批的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