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高考作文」2018高考生急需的作文範本,都在《人民日報》評論彙編裡

「高考作文」2018高考生急需的作文範本,都在《人民日報》評論彙編裡

“語文君,有什麼好的讀物可以幫助我快速提高作文水平?”

“《人民日報》。”

“什麼?”

“我是認真的,去讀《人民日報》。”

在很多人的固定印象裡,《人民日報》就像一個板著面孔的政治老師,聲嘶力竭、又紅又專。但毫不誇張地說,《人民日報》裡的各種社論、評論,就是學習高考作文怎麼寫的上佳素材!從中,你至少能到五個方面:技法、語言、素材、立意、方向。

一寫到議論文,有些同學習慣於一股腦地堆素材:要麼行文被素材給帶跑偏了;要麼素材和論點脫節,自說自話。

至於文章如何展開?如何謀篇佈局?更重要的,如何用論證手法闡釋觀點?這些卻被很多同學忽略。

以2018年1月5日人民時評《支付寶認錯說明了什麼》為例,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以“立——讓——駁”結構行文的文章,也是在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常見的一種結構。

《支付寶認錯說明了什麼》

【新聞背景】2018年元旦剛過,支付寶用戶個性化年度賬單引發輿論熱議。在生成這個賬單之前,支付寶在不顯眼處默認勾選“我同意《芝麻服務協議》”選項,既可以“直接向第三方提供相關信息”,也有權“不支持撤銷對第三方的信息查詢授權”。你公開分享截圖,它默默分享數據。事發後,支付寶反思稱自己“肯定是錯了”,這一不尊重用戶知情權的行為“愚蠢至極”。

信息時代,個人生活史正被大數據這位“史官”精準編纂。然而,精準編纂,也就可以精準掌握。網購的痕跡,總會在第一時間以“同類商品推薦”的鏡像方式出現在各種網頁,當數據如水銀瀉地般在平臺間共享,營銷無比精準,卻也讓生活透明得讓人“細思恐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芝麻服務協議》並不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

客觀地說,面向萬物互聯的未來,數據的廣泛共享是無法扭轉的歷史趨勢。平臺間互相授權分享消費者信息,實現廣告精準推送,既能“互通有無”降低交易成本,也能“投其所好”提升用戶體驗。然而,便捷不能替代安全。從互聯網電信詐騙,到數據庫被攻擊造成賬號密碼被盜,因信息洩露釀成的危害早已不是“想象的風險”。潘多拉的魔盒打開容易,合上卻太難。退一步說,即使數據分享不可避免,如何分享就成了關鍵。用戶知情與否,有選擇權還是沒選擇權,有著霄壤之別。

這就涉及一個如何保護個人數據權利的問題。儘管事實上,99%的人可能都不會讀完一份用戶協議,但將選擇權交給用戶,應是互聯網行業的黃金法則。從國際通行的互聯網規則看,對於地理位置、敏感信息的共享,必須經個人點頭同意,運營商方能開啟;對於精準投放的廣告等,只要用戶選擇退出,運營商就不能再出於精準廣告目的收集、使用其個人信息。換句話說,互聯網的產品設計需要“以用戶為中心”,互聯網的安全保護同樣需要“以用戶為中心”,充分尊重用戶的隱私權和選擇權。

更深層次上說,服務協議是默認打鉤還是用戶打鉤,關係到互聯網企業能否慎用“數據權力”。10多年來,儘管網絡安全風險一直存在,但是大眾心理依然走出了一條從擔心“電子錢包裡的錢會被偷走”到無所顧忌隨手掃碼買買買的折線,這很大程度上源於“互聯網大公司更有操守”的樸素想法。但是,當互聯網公司大到成為手握10億級用戶的“數據王國”,如何保證它們節制手中的“數據權力”,如何確保企業“數據權力”不凌駕於個人“數據權利”之上,亟待網絡安全法之外,有更細緻的規則來立界。

互聯網數據規則,必須跟得上互聯網數字生活。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劍指世界級,所要仰仗的不應僅僅是世界級的用戶市場,更應是世界級的互聯網倫理與規則。只有當每一個參與主體能發現用戶更能尊重用戶,能重視網絡紅利更能重視網絡治理,網絡強國建設才有更堅實的根基。

文章開頭亮明觀點“《芝麻服務協議》並不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然後進入讓步段落“客觀地說...”。簡要展開後進入駁論,從網絡信息洩露的危害、保護個人數據權利、節制互聯網公司數據權力,論證監管和約束是必不可少的。最後深化觀點,互聯網數據規則,必須跟得上互聯網數字生活。

在立論扣題之後設計一個“讓步段落”再進行駁論,既避免了單一化的論證角度,又避免了觀點走向一味強調約束而忽視了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共享的極端立場。

當然,從純粹行文方便的角度出發,“立-讓-駁”的結構使得學生兩邊都有話可說,不至囿於不證自明的循環論證,同時也避免了“兩邊都重要”的“和稀泥”論證。

除了文章結構,論證方法也是可以從《人民日報》中學習的一點。除了高中生常見的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外,還有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

以2018年3月26日人民時評《走好改革的平衡木》為例,頻頻藉助對比論證的方法,使得幾組對立統一的論據能夠有機結合起來,也使得一個觀點能從一組相似的觀點中明晰出來。

【新聞背景】

在部署全面取消全國性高考鼓勵性加分項目之後,教育部日前又接連發文,對2018年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工作和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加以規範:通過嚴格報考條件、嚴格資格審核、嚴格招生管理、加大違規查處等舉措,確保“專項計劃”政策真正惠及農村學生。種種規範,旨在讓高考迴歸起點公平,讓招生舉措不背離政策初衷,用誠信築牢高考公平、公正之基。

追溯歷史,從高考恢復以來,我國高考改革就一直在公平與效率之間、標準與多元之間尋求最恰當的平衡。通過標準化考試確保流程嚴謹科學,同時也要考慮到不同學校對選才的不同需求及考生的多元差異;作為選拔性考試要體現區分度,但同時也要儘量驗證學習效果、體現能力;不但要通過高考滿足高校選才的需要,還必須考慮到高考對於整個基礎教育的先導作用。

也可以說,隨著高考改革進入“深水區”,原來千軍萬馬要過的“獨木橋”,現在更像是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平衡木”。區域之間以及省際高等教育資源仍不均衡,在縮小各省高考錄取率之間的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兼顧群體利益與個體利益,成為近些年高考改革最難的命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任何一項高考改革的探索性舉措,都如同平衡木運動員的動作,必須嚴謹、細緻、公正、科學,方能行穩致遠。

作為以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等綜合評價為基礎進行錄取的探索性改革舉措,自主選拔旨在打破“唯分數論”的窠臼,改變人才培養千校一面的現狀,鼓勵更多孩子發展多元特色。針對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專項計劃”,旨在為更多農村考生提供上大學,尤其是上重點大學的機會,打破貧困的代際傳遞,促進機會公平。幾年實踐證明,兩項探索都在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但同時也應看到,依然有個別地區的個別考生鋌而走險,提供虛假自主招生申請材料,偽造、變造、篡改、假冒戶籍學籍等信息或以其他方式騙取專項計劃報考資格,還有個別學校、單位和個人徇私舞弊或協助考生弄虛作假,乃至個別中介機構打著包通過、考前輔導、提供所謂專利論文等名義進行虛假宣傳和斂財,等等。這些有違誠信的行為雖為個案,卻足以影響很多考生的未來命運,不僅嚴重干擾了正常高招秩序,背離了政策初衷,也傷害到高考整體的公平公正。

高考之所以萬眾矚目,是因為它仍是當下促進社會階層有序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是寒門學子改變自身命運的最大希望,是守護教育公平及社會公平的重要底線。特別在全國性高考鼓勵性加分項目全面取消,地方性加分項目在額度和項目上都日益規範的今天,以高校自主選拔和針對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專項計劃”為代表的多元探索能否公平推進,更是備受矚目。簡言之,這將直接關乎教育公平的基石能否築牢,社會公平正義能否得以捍衛。

之所以常說“改革不止步”,就是因為我們的時代在不斷前進,問題也在不斷出現。制度的調整,要收到真正的效果或者把握全新的問題,有賴於政府、社會、家庭、考生都不折不扣地執行。公平正義是教育的價值基石,而只有用誠信築牢改革基礎,才能保證高考公平建設在正確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文章開篇即對高考承擔的不同功能進行對比,對比的結果是,高考的性質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現在更像是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平衡木”);最難的問題不是提高各地錄取率(而是“如何更好地兼顧群體利益與個體利益”)。

當然,這篇文章除了對比論證的展開方式,從文章的結構、句子的功能、語言的風格、立意的深度,都是值得一個句號一個句號去細細研讀的。

有些同學常說,不知道自己的議論文該走什麼文風。是該像散文一樣追求文采?還是就事論事、據實說理,旨在闡明觀點?

對一部分題目來說,在素材/事例引用、觀點表達、深化和昇華部分,同樣可以兼顧文采。比如2月28日人民日報點評央視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的《作百般新曲,唱千年詞章》,四字短語和駢句的運用,使得文風聲律和諧,讀來賞心悅目。

即便是不適合追求文風綺麗的作文題目,語言的精準利落,沒有歧義,不拖泥帶水,同樣可以令文章增色。而一些恰到好處的論據,無論是數據、事例還是名人名言,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注重積累。

至於觀點和立意,人民日報上的評論文章可以說是不可多得的兼顧了主流價值觀、思想深度和淺顯易懂的閱讀材料。

2017年12月21日人民論壇《“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從李大釗的名言出發,談到今天青年人面臨的現狀:

社會競爭激烈、生活成本高企,一些青年人,或是被房子、車子、票子等壓得喘不過氣來,常感喟人生與夢想之間的“斷層”;或是被富足生活、安定環境麻醉了精神,變得滿足現狀、安於享樂、不思進取;或是被“失意人的牢騷話、悲觀者的厭世談、諷刺家的誇張語”干擾,消解了奮鬥的意志、向上的勁頭。青春並非完全由年齡來界定,如果思想守舊、精神困頓、心靈迷失,即便年紀輕輕,也可能暮氣沉沉。倘如此,又怎能燃旺生命之火,成就不凡人生?

2018年1月19日人民論壇《要有人情味,別揹人情債》不僅關注到農村婚喪嫁娶的大操大辦之風,還關注到鄉土社會對人情往來的重視。反對大操大辦之風不應當一刀切,而要兼顧好人情與傳統。凡此種種,都是值得推敲和爭鳴、再思考和再領會的閱讀材料。

更進一步,從近些年高考作文的命卷趨勢,無論是否涉及時事熱點,其背後折射出的時代底色,也可從中直接或間接地管窺一二。在這個意義上,《人民日報》無疑是非常合適的閱讀材料。

如果你純粹從研究寫作技法的角度出發,可以選擇幾篇你覺得寫得不錯的文章進行精讀:

首先,從整篇文章下手,務必精確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其次,逐段概括段落大意,思考作者如何謀劃整篇文章。

最後,逐句分析每個句子在段落和文章中扮演的功能,思考作者是如何銜接和展開的?如果你是作者從某個句號開始往下寫,你會怎麼構思?

按此方法,完全吸收作者謀篇佈局和展開論證的技巧。幾篇下來,綽綽有餘。如果你從積累素材和觀點的角度出發,在閱讀過程中反覆推敲和思考幾個問題:

第一,文中的觀點/例證,和哪些其他觀點/例證相似。是完全一致?還是有細微但本質的區別?

第二,文中的觀點,是否在一些情況下就是不成立的。如果是,那麼其中的區別是什麼?

第三,文中的觀點,最終指向了哪個根本問題?這些根本問題又能引申出哪些現象和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