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国风经典」《道德经》简释直译(14-15)

「国风经典」《道德经》简释直译(14-15)

​​​​

第十四章

【导读】本章阐述“道”体。“道”,虚空缥缈,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无形无状,不可被感知体验,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它支配着万物的运转,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超越任何事物的。只有掌握了其变化运动的规律,才能了解“道”,了解“道”所支配的世间万物。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两方面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视之不见(怎么看也看不见),

名曰夷(称之为夷);

听之不闻(怎么听也听不到),

名曰希(称之为希);

抟之不得(怎么摸也摸不着),

名曰微(称之为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夷无色、希无声、微无形,此三者无法描述无法区分),

故混而为一(它原本就是阴阳未判混沌一体的)。

其上不皦(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昏暗),

绳绳兮不可名(它绵延不绝啊,而又不可名状),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归于虚无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这就是无状态的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的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从前方去接近它,看不见它的头);

随之不见其后(从后面去追随它,看不见它的尾)。

执古之道(掌握自古存在的“道”之规律),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现在的具体事物),

以知古始(就能感知其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道的纲纪)。

「国风经典」《道德经》简释直译(14-15)

第十五章

【导读】本章阐述体“道”。体道得道之人,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谨慎而旷达、严肃而洒脱、警惕又浑厚、纯朴又融和,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很强的静定功夫。清静无为中蕴藏着极大的潜能和创造性。他们静谧幽深,难以测识,其精神境界,要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们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从不自满,故能去旧更新,不断进步。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幽微、精妙、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境界高深,不是一般人能够了解的)。

夫唯不可识(正因为深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所以只好勉强来比喻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小心谨慎啊,就像严冬涉水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警觉戒备啊,就像警惕四周强邻),

俨兮其若客(严肃严谨啊,就像在做客一样)。

涣兮若冰之将释(融合可亲啊,就像春天冰雪在消融),

敦兮其若朴(敦厚质朴啊,就像未加雕琢的原木),

旷兮其若谷(旷达开朗啊,就像空旷开阔的山谷),

浑兮其若浊(浑厚宽容啊,就像浑浊包容的江河)。

孰能浊以止(谁能在浑浊动荡中安定下来)?

静之徐清(静下心来慢慢会清澈平静)。

孰能安以久(谁能在安静中得以长久呢)?

动之徐生(发展自己慢慢会生机勃勃)。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些道义的人,不肯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能够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国风经典」《道德经》简释直译(14-15)

【后记】《道德经》深奥博大,千家千解。本文系个人原创,仅代表个人理解,与诸大家有所不同。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训诂有理,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直通本旨”的原则,对之直译简译,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尽管十年磨剑,还有错漏不足,但为抛砖引玉,就正于大家,还是刊发出来。欢迎批评指正!欢迎关注交流!

「国风经典」《道德经》简释直译(14-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