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慢粒”成慢性病 沒“藥神”也能治

“慢粒”成慢性病 沒“藥神”也能治

“慢粒”成慢性病 沒“藥神”也能治
“慢粒”成慢性病 沒“藥神”也能治

近日,電影《我不是藥神》火熱上映。影片圍繞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簡稱“慢粒”)患者尋求低價救命藥展開,講述主人公們在高價救命藥與低價走私藥、法理與人情、對與錯之間的選擇。據瞭解,故事原型來自東南大學的校友陸勇,他曾經飽經“慢粒”的摧殘。

“慢粒”到底是怎麼樣的疾病,真的會吃藥吃垮一個家庭嗎?現在“慢粒”患者的境遇到底如何?我們來聽聽血液科專家,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主任醫師 丁家華怎麼說...

今年40多歲的李女士,不說根本看不出她是白血病患者。15年前,李女士在體檢中發現白細胞飆到3萬多。也沒感冒發燒,只是有時候覺得身體乏力、有些疲勞而已,為何白細胞會這麼高?最終,李女士被確診為“慢粒”。一聽到是白血病,整個家庭都灰暗了。

這種白血病該咋治?是要骨髓移植還是化療?李女士來到中大醫院血液科,我們根據她的病情,與李女士一家人溝通後決定採用靶向藥物治療,精準擊打“慢粒”。15年過去了,李女士的“慢粒”控制住了。現在對於李女士來說,這“慢粒”就跟慢性病一般,只需要服藥並定期檢測即可。

“慢粒”症狀不典型

據介紹,“慢粒”的發展過程分慢性期、加速期及急變期。“慢粒”症狀不典型,常表現為疲勞、渾身無力、不明原因發熱等,甚至沒有任何症狀。有些患者是由於腹部有包塊去檢查,結果發現脾大,最後診斷為“慢粒”。

很多患者都是在體檢的血常規檢查中發現,有些是因為感冒發燒到醫院檢查才發現白細胞很高,再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慢粒”。若化驗單白細胞一欄有“↑”標誌,說明白細胞數量已超過正常值,雖然可能沒有任何不適,但最好到血液科就診,查明升高原因,以免漏掉“慢粒”。

“慢粒”的發病率約為0.8/10萬,在成年白血病中約佔30%,在整個慢性白血病中佔90%。“慢粒”高發於成年人,特別是40~60歲的中年人,男性多於女性。“慢粒”病因至今不清楚,但發病機制與患者自身的染色體異常有關。臨床觀察,“慢粒”的發病原因還可能與他們的基因有關,這也是用藥後療效不同的一個原因。至於大家熟悉的環境汙染、放射線照射、病毒感染、化學藥物接觸等,只能說是誘因。

需長期服藥和檢測

一提到白血病,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骨髓移植。但“慢粒”是可以被轉化為慢性病的,就像控制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服藥治療即可。目前對於“慢粒”的藥物治療,已經不是之前的一種進口靶向藥物,也有多種藥物競相出現。相關進口靶向藥物過了知識產權保護期後,國產仿製藥早已上市,並且已有幾種,療效也不相上下。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慢粒”患者只要開始吃藥,就必須進行療效監測,即定期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一旦發現療效不佳,出現耐藥等情況時應及時調整治療策略。特別是用藥後3個月、6個月、12個月、18個月這四個時間點,只有定期監測才能知道藥物對於患者的治療效果。目前,定期檢測包括血象、骨髓象、染色體、基因、流式細胞儀等,其中基因檢測已成為“慢粒”最敏感、最嚴格的檢測方法,通過該檢測可預見疾病發展態勢,實施有效管理。

電影中,一盒“慢粒”藥就要幾萬元,普通家庭根本吃不起,所以主人公不得不周轉海外購買仿製藥。如今這種狀況早已成為過去式。

在十幾年前,這種靶向藥物確實很貴,但是隨著治療“慢粒”藥物的增多,仿製藥的國產化,藥品價格在慢慢降低。2013年,我國將“慢粒”藥納入大病醫保的範圍,進口藥物花費在1000~2000元/月,國產藥物報銷後花費僅有500~600元/月,這對於患者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慢粒”生存期已達到90%

其實,現在對於“慢粒”的治療效果,已經沒有電影中那樣不理想。據介紹,電影中故事發生的2002年,“慢粒”生存率在30%左右,隨著醫學不斷髮展,近五年生存率已達90%。

專家提醒,雖然“慢粒”已經成了慢性病,但依然有患者缺乏嚴格治病的意識,不清楚藥量還需要調整、吃藥時還需要注意監測臟器功能和基因變化等。因此,“慢粒”一定要規範治療,定期隨訪,不能擅自停藥,否則“慢粒”有可能從慢性期一下子轉到加速期,加速病情發展。

整理/劉敏 夏婷麗 程守勤

點擊下方愛心,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