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年輕一代的迷茫:認知跟不上思維,是自我的錯還是時代的悲哀

近二十年,社會似乎發展到了一個很矛盾的狀態。


互聯網在表象上似乎拉近了很多人和人的差距,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看到的知識,你也可以看到很多其他人的生活。你會覺得你距離世界距離他人的距離就只有一個屏幕那麼近。

但裡象上,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努力讀了很多書的人卻仍然一窮二白;努力加班工作了很久的人仍然無門晉升;名校畢業讀到研究生博士的人也獲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越是讀書,越是更深的接觸周圍人的生活,就越發現差距。

於是,人們在表象上提升了自己的思維,卻在裡象上逐漸丟掉了自己的認知。導致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認知越來越跟不上自己的思維。明明是一個很優秀的思維框架,卻架設在了一個很閉塞的認知空間裡。

你必須要分清你處在哪一個階段。

年輕一代的迷茫:認知跟不上思維,是自我的錯還是時代的悲哀

有一部分人,互聯網對於他們來說,無非是填充了大量的空閒時光,包括但不限於社交、遊戲、影音等。互聯網最有效的思維獲取方面他們甚至都沒關注過。

而在日常生活裡,他們也並不會把看書當成是一種厚積薄發的積累。他們會覺得看書得不到短期利益,看書的內容沒法馬上就能用。

所以他們大學還有工作後,會淪落到一種狀態:自己想的太多,但是書讀的太少。這是互聯網滲入社會底層之後的必然結果,也是一部分人迷茫的原因之一

他們找不到方向努力,也沒有思維去考慮怎麼努力。

而另一部分人的迷茫,則是我上面說過的,讀的東西太多,但自己學以致用的能力太弱。

這就是這個時代人們所面臨的困境:當代社會容易讓你想的太多,但你讀的太少;但即使你讀的再多,依然發現自己的認知還是跟不上思維。

因為在這個年代裡,留給你實踐和學以致用的機會越來越少,導致你在思維達到一個高度後,卻仍然沒法學會如何將思維能力轉變為認知能力,從而認知跟不上。

你看多了職場厚黑學,看多了職業發展個人評估,看多個XXXX性格評測,但一旦你畢業工作後,你仍然發現自己不會做事,效率不高。仍然會焦慮自己到底是不是選擇了一條合適自己的道路。因為在這個階段上,你的實踐太少了。你的思維狀態讓你想的更多,然而你在當代社會所受到的制約太大。家庭出身,個人成長經歷,這些都制約著你的機會,讓你沒有機會去一一實踐。

缺乏實踐,自然而然就導致你焦慮。因為你每一次選擇,都不是降低了風險的實踐後的行為,而都是一次次賭博。

更可怕的是,缺乏了實踐,人會變得更加焦慮,人會變得更沒有目的性,轉而去尋找更多的思維獲取。

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一個剛畢業的人,其實很多時候思維已經達到了足夠高的層次,但他仍然以為自己的焦慮和浮躁,是由於自己還不夠更有思維導致的,於是他去學更多的課,報更多的班,看更多的書。

完全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年輕一代的迷茫:認知跟不上思維,是自我的錯還是時代的悲哀

當你只看表象,就會淪落到走這條路上面。而這也是大部分人在思維達到一定高度後所缺乏的,那就是戰略能力。

而這也是一個悖論,因為戰略能力只有通過實踐和思維結合才能逐漸提高。

所以你又會發現,缺乏實踐機會的人,他的戰略能力更差,而戰略能力越差,越容易讓你只看表象而忽略裡象,進而又忽略了實踐。

惡性循環。

而如何打破這個循環呢?如何先從認知和思維上打破迷茫呢?

首先你要區分出你在哪個階段。

你到底是想得太多讀的太少,還是讀的夠多但是能力太弱。

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提升方式。

讀的太少?很簡單,繼續讀,繼續瞭解方法論。一個連遠期市場和future和option都區別不出來的人,怎麼去做期貨?一個連一級二級市場都區別不出來的人,怎麼去做基金或者投行?一個連五線譜和六線譜都分不清的人,怎麼去組樂隊玩音樂當編曲?一個筆刷和渲染都用不明白的人,怎麼去做插畫?

同樣,如果你連怎麼更高效率的工作的方法都不瞭解的人,同樣你自己是不可能提升工作效率的。連戰略戰術運作三步走的思維都沒有,你得走多少彎路,連最簡單的swot分析方法都不會,你怎麼覆盤?

當你沒有這些積累的時候,你自然而然就會迷茫,然後想的很多:為什麼他比我工作效率更高還特麼不加班?為什麼領導這麼看重他?為什麼他工作方式看著簡單粗暴實際很有效?為什麼他經常去找同行業的人聊天?

因為你不懂這些。你只能看到結果,看不到過程,也沒法通過結果反饋去分析原因。你看不到他從小到大看過的書,你也看不到他每天晚上都幹了什麼,你只能看到他比你強。

但這個東西卻是你自己可以去彌補的。當代互聯網可以給你提供很多,只要你肯去學,這些方法論還有實際的技能,你都可以學得會。

年輕一代的迷茫:認知跟不上思維,是自我的錯還是時代的悲哀

很多人在學習和職業發展的道路上,在這第一步上就卡死了。學生時代還好說,你做了多少題看了多少講義對課程的宏觀理解有多深,你就可以拿高分。這個邏輯大家都容易看透。但一旦到了社會生活裡,這個邏輯很多人就看不透了。

那些想的太多讀的太少,還不知道自己讀的太少的人,只要沒有把握住年輕的幾年,或者說只要他們發現自己問題的時間落後於自己老去的時間,基本上這輩子也就定型了。做綠葉了。

而那些想的太多讀的太少,但知道自己讀的太少的人,他們則開始努力去彌補自己的能力。

而這裡面,又會卡掉一批人:他們不知道怎麼去彌補自己的能力。然後走了彎路。

你會發現,好多人在網上求書單或者求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但實際上,這些東西並不是完全適用於你的。如果你對經濟學感興趣,你一定會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書單。因為隨著你從淺入深的讀,你就會發現你需要彌補哪一塊,你就會發現你應該去看哪一本。你的思維都是融匯貫通的。

不然我直接告訴你去看哪一本,你很有可能發現思維有斷檔,你會看不下去。

同樣,這世界上也沒有什麼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辦法。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就算是雙胞胎也不可能有一樣的個人經歷和思維構成。指望通過一種方式解決所有問題,並不現實。

於是在這一步,很多人又會迷茫,他們追求固定的模式,去看他人的軌跡,然而卻不懂得自己取長補短,從內在出發依靠自己的主動性,最後他們又在這裡被卡掉了。

而那些最終發現了自己的主動能動性,自己下定了決心好好彌補思維的人,最後自然會慢慢擺脫迷茫的狀態,最後過的自然都不會太差——至少自己活得心甘情願。

這第一類人,就已經把你身邊70%的人卡掉了。你說,當個領導很容易嗎?並不容易,但絕不是像你想象的,真的是100個人競爭,其實可能,社會暗自裡已經卡掉了70個人了。只是你看不透。

而當代社會的信息爆發,又早就了另一批人:讀的很多,瞭解的很多,但是更加的缺乏實踐的人。

這又是另一種問題。對他們來說,問題根本不在於“我是不是應該去從內在發現更多東西”因為這是錯誤的道路。

就算這一種人發現了自己的主動能動性,下定決心好好彌補思維,他們依然會發現越來越迷茫。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其實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到實踐,放到經歷中去。

因為他們的思維已經足夠了。他們需要強化的是他們的認知能力。學以致用四個字說起來簡簡單單,但是在當代這個機會被無限壓榨的年代裡,談何容易。

年輕一代的迷茫:認知跟不上思維,是自我的錯還是時代的悲哀

父母提供不了風險庇護,自己又不敢去嘗試更多。揹負的東西太多,連實習機會都要靠自己去把握,畢業了就想著養活自己,也沒法去繼承家業或者找份輕鬆的工作,哪有那麼多機會去經歷,去失敗,去強化自己呢?

是啊,同樣一門課程,給一個經商家庭的孩子講完,他馬上就會聯想到父親給自己講過的教訓,聯想到自己高中做小生意失敗的問題,聯想到大學時候創業的苦惱,聯想到畢業後出去拉客戶談生意的細節。很快就會融會貫通。

而給一個體制內的孩子講完,他也會明白曾經自己見過的一些利益和經濟置換,明白自己上大學時候託父母進了某銀行之後見過的問題。

而給一個大學期間苦苦求學靠自己打拼的孩子講,他當然也有收穫。而且他很有可能覺得收穫沒有那麼大。因為他的思維已經足夠,他缺乏的是實踐,是提升認知。

最怕的是,這個孩子認為自己的“收穫沒那麼大”,是因為自己上的課還不夠多,然後去上更多的課還彌補自己的焦慮,彌補自己的迷茫。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你應該不會處在這個階段吧?

社會發展到現在,其實是個蠻可悲的狀態。階層的差距越來越大,而就算思維差距不大,階層的差距融入進去之後,照樣可以將你們最後的認知能力差距再拉大,進而造成最後人生髮展的差距。

這就是可悲之處——無論你在思維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多讀書,就算讀到了博士,一但涉及到最後的認知能力上,你又會發現,思維到認知的轉化效率,你照比別人差了太多太多。求上升無門,求提高無路,自己辛苦付出了那麼多最後仍然發現自己一片迷茫,人生的悲哀莫過於此。

但你是沒法改變社會的。學區房照樣有人瘋狂的搶,體制內照樣有人瘋狂的進。有資本的人會讓資本滾雪球,有能力的會讓能力翻倍。中產階級不允許自己的孩子以後不出國,而無產階級拼了命每天加班24個小時就為了能跨進中產階級。而上層階級,則根本不再需要參與這種殘酷的競爭——因為格局已成,他們只要稍微付出一點能力,就可以確保自己不會掉入中層。

年輕一代的迷茫:認知跟不上思維,是自我的錯還是時代的悲哀

何其矛盾的社會,表面上互聯網拉近了一切,就像學校一樣,讓所有人都享有同樣的東西,接觸同樣的圈子。但裡象裡,卻像出門校門一樣,該是什麼階層的人,又回到了什麼圈子裡去。而且這層次差別隨著社會的發展更逐漸拉大了。

像極了幾年前的美國。

說了這麼多,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你當然不能打嘴炮。說:我要改變社會,我要改變人類。

應該在你當前的狀態下,更有效率的提升自己。無論是思維還是認知。每多一分效率,你就多一分機會。就算現在留給你的是10%的口子,你最起碼可以爭取有6%以上是留給你的。

首先,判定自己在哪個階段。

是想的太少,讀的太少?

還是想的太多,讀的少但是不知道自己讀的太少。

還是想的太多,讀的少但是知道自己讀的少。

還是想的太多,讀的多但是你自己沒有學以致用。

前者很簡單了,繼續去提升自己思維就好了,在互聯網這個時代下,不會還希望別人教你怎麼提升思維吧?

最應該注意的就是,如果你思維足夠了,這時你的注意力必須放到尋找新的實踐機會上了。學以致用,讓你的思維化成你的認知。這才是當代大部分讀了一定書有了一定思維的大學生該做的事情。

而怎麼找機會,則是發揮你主動能動性的時候了。很多東西你不去爭取,那最後就不是你的。很多東西你不主動去了解,別人也沒義務教你。你不主動去了解一個行業的上下游,他們為什麼要過來找事?你不主動去了解相關科研背後的實體產業的日常運營,他們為什麼要教你一個搞科研的人如何學以致用?

機會都是人爭取的。一味的抱怨社會不公是沒用的,你的年輕歲月只有那麼幾年而已。保證思維和認知的同步提升,才是解決你短期迷茫和焦慮的最終方式,切莫南轅北轍,繼續的提升思維來緩解焦慮,那最終你會越想越痛苦。當認知崩塌的那一天來臨,你會發現你付出的精力越多,你得到的落差越大。

這也許是時代的悲哀,造就了一批勤于思考努力進取但又晉升無門沒處學以致用的人。

這也是個人的悲哀,本來應該認知隨著思維提升的,卻硬生生被社會砍了一刀,把中間的鏈接斬斷,導致你越想去想清楚,卻越想不明白,只能繼續走進死衚衕裡。

有時候,選擇道路,真的比你努力重要太多太多。

而這也恰恰是我們缺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