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親愛的專號—不尋常的編輯

清早,看到王延學老師公眾號上《感謝有你》一文,覺得也應該撰一小文稍稍回顧一下工作中與作者的交往,一則是感念於多年來新老作者對於本報的深情厚誼,二則也是對王老師所寫徵文的一個回應,來而有往,往還以禮。走過四十年,我們要感恩的人事無數,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群體,便是我們親愛的作者;同時,回顧來時路,我們也感恩自己,感恩曾經的點滴努力。正因了這些些支持,這些些智慧與心血,才凝聚為一本本我們尚可為之一矜的親愛的專號。

《親愛的專號》,這本是2015年文言專號定稿後,我寫在自己空間的一篇編後記。文章發出後,許多作者與同仁紛紛評論,也許是道出了編者的心聲而廣為關注——每一期刊物,每一本專號,每一張報紙,無不融注了大家的甘苦和巧思,大語文的理念與情懷正是這些小編們一點一滴傾注在策劃選題、約稿編稿、校對製作的一期期流程中。今番便在這篇日誌的基礎上略作增刪調改,以銘記對各位新老作者的感謝,銘記同仁們的努力,也給十年來的工作留一段紀念。

親愛的專號。輕輕道出,只覺得像是在說自己的孩子。表白也好,追憶也罷,竟覺得妥帖如此,無復可代者。

親愛的專號—不尋常的編輯

作文專號從2006年開始做,文言專號應是從2008年——於今恰好十年。今且以文言專號為例,作一十年簡要回顧。

2008年分了五關:知識積累,方法問答,解題策略,文言練兵,詩文賞讀。記得詩文賞讀部分系四川彭輝老師所撰,傾心竭力。那時初識,隔年他出了自己的文集要我作序(《書生也美麗》),再隔一兩年已是校領導了。而今,他已成為當地名師和小有名氣的作家,文集出了好幾本,可謂碩果累累。最近出版的一本山水遊記,他就書名參考了我的意見,定題為《我來看此山河》。時間都去哪兒了?看看自己和身邊的同仁,似乎大家都還是老樣子。

2009年基本延續,唯將方法問答由原來的大問變成小問,一問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共計30餘問。想想那些題目的設置,今日仍覺得胸懷激盪:除了緊扣考點的“誦讀時,怎樣讀好節奏?”“詩詞鑑賞的整體把握指的是什麼?”“文言實詞備考應注意哪些方面?”等基礎性的,後面更提煉出諸如“從山水詩文中可看出古人怎樣的自然意識?”“怎樣在誦讀中豐富審美體驗?”“怎樣在品析中體味生命意蘊?”等深入開掘的題目,怎麼得來,如今思之,仍覺不可思議。當日卻是下苦功研讀一份份試題,靈感源自勤奮實踐,此話一點不差。也虧得王延學老師答得緊切精到,他亦是將功夫下到家的一位。(能勤苦如此,想不成名師都難啊。)這一年的賞讀部分系呂隊(呂培銘編輯,我的老搭檔,中考版創刊那年——2003年7月到報社,2013年離開報社,正好十年。因仰其學識,我與部門小夥伴戲呼其“呂隊”,意謂我們幾位中的隊長,其實力即使譽為業界翹楚亦不為過)親自操刀,詩詞曲賦選得精當,點讀亦自成一家,令人大開眼界。呂隊離開報社距今五年矣,仍有老作者嘆其有個龐大的思想體系,功力深厚,的的如是。他主持的版面亦曾引得主編讚歎“風生水起”,其才思於此專號可謂牛刀小試。

2010年大改版,精簡為兩關:題型·方法關,閱讀·練兵關。其中題型篇的體例設置較難得,基本覆蓋了中考古詩文閱讀的所有題型:詩詞鑑賞12大題型,文言閱讀20大題型。文言閱讀又根據考點設置與難度係數分為三個層級“基礎積累層級”“發展運用層級”“拓展探究層級”。尤為難得,當年撰寫第一部分“詩詞鑑賞12大題型”的周國安老師,以散文筆法來寫每一則題型的解題方法,舉例恰切,詮釋到位,語言更是典雅凝練,編輯部中傳閱後,大家都感嘆:教輔稿件能寫成這樣,真乃高手,精品。

2011年又全部按下,再創新體例,但也是化繁為簡,適應讀者需求之舉措。定題為:經典篇目課課練1+1。所謂經典篇目,系從人教、蘇教、語文社等幾大版本教材中反覆比對,並結合近年中考試題,選取出來的公共篇目;所謂1+1,即每一課均有一相關的拓展篇目。內容分兩關:詩詞鑑賞課課練;文言散文課課練。往年的題型、方法與知識積累等,全部隨課梳理。

繁華過後是真純,這個體例延續了四年。記得12年約稿時,跟國安老師說:今年體例只是微調。說此話時,編者是有點慚愧的,沒有變體例會不會讓作者覺得編者有怠惰之心?國安老師的回覆令我頓時心安:最怕調來調去,每年都得做新人,適應新體例。

2014年雖系延續,但新意有二:第一,首次向全國作者公開徵集原創試題,以此保證專號當中命題的原創性,亦想以此推動中考古詩文命題;第二,開闢出第三關來:文言對比閱讀。專門做了約10篇的對比閱讀。

2015年,再次大調整,大換血。容量由原來一個月的報紙擴至兩個月,內容由提取幾大教材的公共篇目轉為:課標必背61篇古詩文。無論是哪個考區,使用何種教材,課標推薦的必背篇目都在複習、備考範圍,且同時也是考試、評價範圍。原來眾口難調的問題,這回找到了突破口。

每一篇目有三個梯隊的能力練習:集結近五年的中考試題(有的考題較少,不夠五年;個別的基本沒出現在中考詩文閱讀中,如《十五從軍行》),為第一梯隊;全國各地作者的原創試題,為第二梯隊;與本篇目相關的延展篇目閱讀,為第三梯隊。三重強化訓練,能夠有效涵蓋每一篇大多考點(當然不是全部,考試無止境,只要開掘,新題總是有的)。第二梯隊的原創訓練最難得,藉此機會,感謝各位參與原創命題的作者,尤其感謝江蘇如皋教研室丁國林老師、河南商丘梁園教研室張振軍老師、河南淮陽縣教研室李立軍的大力支持,組織當地骨幹力量參與原創命題!而第一梯隊的五年中考試題的分類梳理歸納,則當銘謝山東呂毅然老師,不計艱辛,鼎力相助。

每一篇隨課附有知識卡片、方法錦囊。實用是必須保證的,還有一個亮點——對於不同版本的差異,編者沒有簡單迴避,而是指出不同來,並辨析優劣所在,且為保證試題原貌呈現,並不更動試題。如人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蘇教題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兩者不一樣,取哪個呢?經過考證辨析,蜀川設立較早,蜀州系王勃死後十餘年才設立,自然宜選“蜀川”。詩後知識卡片中,我們特地附上《“蜀州”還是“蜀川”》之爭鳴。(遺憾新出版的部編本教材也用“蜀州”。為免給讀者帶來不必要的干擾,同時也為與教材保持一致,2018年專號中,此詩題用回“蜀州”。但此卡片仍附上,供讀者思考辨析) 又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對於“隨風”還是“隨君”,課後有辨析;對於“夜郎”在湖南還是貴州,亦有辨析。讀者在每一小塊的辨析中,收穫的不僅是一則知識,更是存疑的思維品質,質疑的探究方法。如此,凡關涉教材差異處,編者儘自己能力一一附上辨析。但因學識有限,自然也不免有疏漏處,那就有待廣大讀者在閱讀中繼續完善了。

除了辨析,對於課文的理解,編者也花了些心思。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後,編者特意附一篇《陳子昂的“獨”》,以助讀者理解和品析陳子昂獨立之精神,蒼涼之意緒,英雄式孤獨的精神境界。在張養浩《潼關懷古》後,再來一首《驪山懷古》自然可以,同屬憂時傷世之“山坡羊”系列,但若來一首《水仙子·詠江南》,孩子們就可知道:哦,這位也能作清麗之詞。張養浩隱而清麗,仕而深沉,個人遭際影響著詩詞曲風。如此便可初步全面地瞭解作者。

凡此用心者,還有此處彼處若干處。更有許多考題,或題目表述或答案設置不規範,不嚴謹,甚而有錯漏處。如有一考題,考查《使至塞上》的思想情感,給出的正確答案竟是“報國無門的感慨”!編者不勝惶恐,簡直有心痛的感覺。詩中,無奈出塞的孤寂飄零之感,轉而為大漠壯闊之景振奮,而生出豁達慷慨的心境,這些都是有的。即便末兩句寫“都護在燕然”,縱理解為人家去建功,我獨被排擠,通篇也沒有報國無門的感慨。那不是王維。王維寫過壯遊,寫過華麗,寫過人生大劫之後的明淨沖淡,就是不曾寫過激憤的報國無門篇章。還有一點,盛唐邊塞詩中往往有諸如疆域廣闊、國力雄厚之氣象,“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同樣有此氣象。(此處不多展開,有興趣的讀者可參看《唐詩百話》作者施蜇存先生對此篇的解讀) 如此錯誤,和部門同仁不斷推敲,一一仔細改過。

看似也是一本試題集而已。市面上早有課標必背61篇這樣的複習資料。唯編者自知,是試題集,非試題集。就是試題集,但不是一般的試題集。凝聚心力,全在一題一答案之間,一賞一評之間,一斟一酌之間,一字一眼之間。

親愛的專號—不尋常的編輯

左一為主編王琦,左二為作者王海燕,另有編輯同仁小康、文娟、永亮

主編王琦老師曾在一本作文專號的封面寄語中有句雲:“這樣的編選製作無疑要多花數倍心力,但為讀者閱讀收穫計,我們選擇的依然是精耕細作。編讀情無價,甘苦寸心知。”

確實,甘苦自知。為何情願苦,因為此中甜。

於編者而言,也有一個“而已”:中考版自創刊以來,頗得過讀者一些好評,這一次,也總算對得起大家的信賴。如此而已。

兒子2015年中考,親愛的專號於此便經過這位親愛的讀者的檢驗。

當年,這本專號曾留兩點遺憾,原計劃的體例中還有兩個部分限於篇幅沒有來得及做。一是“請你默寫”,每篇都可設題,留空讓孩子們默寫其中的名句。二是“賞讀”,每篇雖只有三四句話,百十來字,但長文易寫短文難為,精警語更不可多得,需要約高人,給足時間,從容來寫。為了來年補上這兩處遺憾,當年就約出稿去,請江蘇金壇功底厚實的張和忠老師慢慢寫。約稿時,提了一點奢求:盼可得金聖嘆批水滸之一些些味道。這也是一時心切的妄語。及至後來回稿,張老師和其團隊果然不負重望,篇篇精到。可見有時約稿提點高要求,也是對作者的激勵。

2016年如是,錦上添花——61篇精彩賞讀;原創試題繼續原創,保持本報的原創力,原創力即是最蓬勃的生命力。原創題的徵集,通過Q上空間日誌向外發佈信息,應徵者達幾十位。有些作者對一首詩詞的解讀深刻精闢,命題結合歷代名家詩話來進行,大大拓展了詩詞的內涵,令編者眼前一亮,如江西九江的陳德淼老師、安徽的陳宏亮老師。有些作者自領一家詩文,命題中“知人論詩(文)”的理念體系遂得體現,如江蘇南京馮述田老師領東坡詞,浙江寧波鮑靜靜老師領稼軒詞,皆能自鑄一格。這一年,文娟上手責編,下功夫狠作一番詩文研讀,其做事的認真細緻與麻利受到大家好評。專號出版後,福建三明一位網名為“明年明月”的老師,以此專號指導學生作文言詩文的專項複習,期間她對《木蘭詩》與《錢塘湖春行》的兩道考題提出質疑,編輯部同仁經過一番探討論證,給予書面回覆,詳解命題用意與答案依據,幫助讀者打消疑慮。讀而如此用心,真讓編者為自己的付出感到無限欣慰,同時也覺壓力倍增,有讀者的萬千法眼與慧眼,我們敢不用心、精心,敢存一絲僥倖與疏忽!

2017年下半年,教育部對於新編的部編本教材作了各種各樣的綱領性解讀。雖然使用部編本的新一輪中考要到2019年,但我們必須做到敢為人先,不落人後。經反覆論證,我們在2018年的專號中新增部編本教材14篇古詩文,與相關的課標必背篇目形成對讀。南通教研員丁國林老師再次助陣,他代為邀約江蘇一位富於命題經驗的老師錢玉蓉,和主動請纓的黑龍江柴曉山老師一起,為這14篇新增篇目擬製了原創訓練,且每一篇至少有一道與課標相應篇目相關聯的比較閱讀題,較好地實現了當初設定此專輯“1+1”能力拓展的理念。

時值2018年4月,經過反覆調研和論證,我們預計明年的專號會加大部編本教材篇目的佔比,實現中考版與中考的無縫對接乃至前瞻引領。

文言專號如此,作文專號傾注的似更多。還有總複習專號、閱讀專號、素材專號、備考衝刺專號,這個那個,無一不傾注了同仁們和眾多作者的心血。

親愛的專號—不尋常的編輯

每每想起,唯有感激、銘記。王開嶺先生有散文集名曰《親愛的燈光》,今夜燈光為我燃,且作《親愛的專號》一篇編後記,與諸位有緣人分享,與諸位同仁共勉。

此文初草於2015年1月27日子時,改定於2018年4月26日。幸得部門主編王琦老師把關審校,特此志之。

親愛的專號—不尋常的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