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獵頭到處挖人!中國醫療管理人才缺口巨大

獵頭到處挖人!中國醫療管理人才缺口巨大

導讀:蘇州新世紀兒童醫院首席運營官國春麗:“搞醫生集團除了可以繼續當醫生,也打開了另外一扇門:學習醫療管理”,新世紀醫療集團旗下蘇州新世紀兒童醫院首席運營官國春麗說,敢於創業的醫生都非常優秀,個人素質比較全面,可望為國內的醫療管理事業輸送新鮮血液。

隨著醫療健康行業市場準入政策的不斷放寬, 社會辦醫療機構迎來了史無前例的"黃金時代",由此也使幾乎全中國的醫療管理人時不時陷入一種有趣的尷尬境地:一邊忙著為新建或改建的醫院招兵買馬,一邊自己卻經常接到獵頭挖角的電話。

新世紀醫療集團旗下蘇州新世紀兒童醫院首席運營官國春麗女士對此亦深有感觸。她向《看醫界》直言:社會辦醫療機構的人才困境是老生常談,日漸寬鬆的多點執業政策和風起雲湧的醫生集團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醫療人才的難題,但職業化醫療管理人才的缺口卻日益凸顯。

獵頭到處挖人!中國醫療管理人才缺口巨大

國春麗最初走的也是臨床醫療專業+公立醫院工作的標準路徑,但很快就抱著對世界一流醫療服務的嚮往負笈海外,先後取得了奧克蘭大學健康管理學碩士和梅西大學醫院管理學碩士,迄今分別在國內外醫療體系中學習工作了10年和12年,涉足領域涵蓋臨床醫療,醫療信息化,醫療管理及運營,職業健康與安全等。

國春麗認為:在社會辦醫療機構中,對國內公立醫院或者國外醫療機構的經驗奉行直接的“拿來主義”都不是最佳解決方案;她更期待在新醫改的浪潮中,和有識之士一起探索市場認可的醫療管理之路,培養出既和國際接軌、又深諳本土國情的醫療管理人才。

專業醫療管理道阻且長

國春麗供職過的機構包括新西蘭奧克蘭醫院、和睦家醫療集團、新加坡百匯集團,德達醫療等,耳濡目染並且親自複製了國外一些先進的醫療管理經驗。以目前已逐漸普及的看診預約制度為例,它的好處不僅止於節約等候時間,保證看診時間,優化就診流程等等,預約管理提供的信息更是醫院管理的得力助手。

國春麗介紹,通過預約制度提供的數據可以瞭解不同科室醫生的生產能力和生產率,從而為院方考慮增加人手和設施提供數據支持;如果生產能力和生產率持續走低,院方也會和科室負責人一起分析原因尋求改進。

不過成熟的經驗也會受到不斷變化的中國現狀的挑戰。比如早期在中國開設高端醫療機構時,往往習慣與500強企業這樣的大客戶相捆綁。然而外商的產業投資先於醫療投資很多年進入中國,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和成本增加,已經出現流向中西部和東南亞的趨勢,這使得外資醫療機構的大客戶戰略並不總是那麼有效了。國春麗就建議作出相應調整:一家高端兒童醫院,當下應該重視與本土月子中心、早教中心、高端幼兒園、學校等的業務合作。

另一方面,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的公立醫療體系,所培養的醫療管理人才不僅數量不足,也面臨適應和接軌市場的挑戰。“什麼是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是不是為患者提供咖啡就是人性化的服務了?”國春麗指出,人性化的服務一定是文化長期薰陶的結果,也必須服從於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這一首要目的。

在非公立醫療機構中,對護理管理人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除了帶領護理團隊提供優質服務,還要從醫院管理和團隊建設的角度,引導護理人員的個人職業發展。上海一家公立二甲醫院的海歸護士長,就曾向《看醫界》感嘆,年輕的護士們對未來相當茫然,想不到去主動學習。在待遇與職稱掛鉤、職稱依據指標評定的公立醫療體系中,職業發展道路只能隨體制亦步亦趨,個人化的設計幾乎是空白。

國春麗也談到,從公立醫院跳槽到外資醫院的護理管理人員,首先面臨的是自己的職業發展,團隊管理和激勵的方式也會和過去不太一樣。她認為,市場化醫療機構的管理人才,無法從國外或公立醫院直接“拿來”。

市場弄潮者共同探索

歸國之後,國春麗一直在體制外的醫療機構任職,伴隨著新醫改的展開,她親身體驗到政策向市場傳遞出的暖意。

除了不斷放開的醫療市場,始於2009年的醫師多點執業政策算是對社會資本辦醫最為實質的利好。自2017年4月醫師區域註冊制度實施以來,10個月時間新增了4.4萬例註冊,醫師多點執業呈現“井噴”之勢--近期國家衛健委的新聞發佈會披露,全國已經有11萬名醫師進行了多機構執業,主要流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辦醫機構。

“自有的醫療團隊加上多點執業的骨幹醫生,能夠支撐一家醫療機構早期的運作”,國春麗說,她歷任的幾家外資醫療集團都採取了這樣的戰略,既彌補了人才缺口,也有效控制了成本。最近幾年興起的醫生集團,更為社會辦醫療機構增添了業務開拓的空間,此前由於公立醫療體系的相對封閉,轉診不夠順暢,而與醫生集團合作就靈活了很多。

人才流動加速也使社會辦醫療機構、特別是外資醫療機構的管理優勢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比如,與多點執業醫師洽商業務收入分成和醫療責任界定,國外都有比較成熟的做法可供參考。還有醫院自有的護理團隊如何與前來多點執業的醫師合作?如何在多點執業醫師不在的時間,繼續為患者提供治療,鞏固治療效果,加速患者康復?在國外多數醫生是自由執業的,醫療機構一般是由護理團隊在負責,非常相似的狀況也使新形勢下的外資醫療管理機構更為遊刃有餘。

中國的非公立醫療機構起源於“資本辦醫”,醫生集團無論是否建立了線下機構,都可以說是“醫生辦醫”,國春麗敏銳地把握到其中的共同點,也看到合作的潛在可能性。“搞醫生集團除了可以繼續當醫生,也打開了另外一扇門:學習醫療管理”,國春麗說,敢於創業的醫生都非常優秀,個人素質比較全面,可望為國內的醫療管理事業輸送新鮮血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