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19位院士共聚廣州熱議大灣區建設,看看他們說了什麼?

19位院士共聚廣州熱議大灣區建設,看看他們說了什麼?

6月22日,

“院士諮詢座談會”在廣州舉辦,

中國工程院19位院士圍繞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廣州發展

紛紛獻計獻策,

他們說了些啥?事關你我他,

現在就隨發改君看看吧!

19位院士共聚广州热议大湾区建设,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解決“卡脖”問題

王迎軍: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

19位院士共聚广州热议大湾区建设,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王迎軍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她認為,要利用三地兩體制,加強基礎研究和核心科學技術的研究,解決“卡脖子”問題,把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術,真正提升為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研究和顛覆性技術。

“這需要時間,需要耐心,但我認為廣州有這樣的能力,有這樣的實力,也有這樣的魄力和眼光。最近廣州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方法,我覺得都是眼光放得很遠。”她認為,華工成立國際校區,引進12名全職院士,帶領著國際一流團隊進駐廣州,這對粵港澳科技創新發展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外,她還認為,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上,大灣區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同時,科技發展、材料先行,不管是哪一個行業,包括重點培育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環保能源、汽車等,所有的這一切,材料不過關都是沒辦法去做的。“在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方面,材料可能成為‘卡脖子’的地方。廣州建設了材料基因工程中心,對此很有遠見。”

發展三大產業

李立浧: 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電網工程專家,直流輸電專家。

19位院士共聚广州热议大湾区建设,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李立浧認為,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都是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來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可將廣州、深圳和香港作為三個核心城市,通過核心城市帶動其他城市的發展。

他建議,大灣區要發展生物醫藥,新能源和人工智能三大產業,這三大產業都是面向未來的發展。“這些產業其實都不是重資產,而屬於輕資產。我們應該重點發展輕資產方面,而不是重資產方面。”

他也強調,大灣區發展中還需要注意交通、能源和政策方面,以及這三大方面的信息化發展。“互聯網方面,如何實現粵港澳在網絡互通方面保持一體化,比如物聯網的發展,能夠跟香港和澳門進行對接,這幾個方面得考慮。”

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呼吸病學專家。

19位院士共聚广州热议大湾区建设,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鍾南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在於國際化,這有助於打通阻斷產業化的籬笆牆,讓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產品和商品。

“當前最主要的戰略重點應該是抓住重大的課題在粵港澳大灣區轉化。”鍾南山說,“粵港澳大灣區應首先著力形成有利於科研轉化的大環境,再著力深入基礎研究。”

鍾南山坦言,當前在科研領域中,實質性、原創性的國際合作仍然存在障礙,但在醫藥方面的國際合作已有長足進步。因為粵港澳大灣區地處亞熱帶,很多疾病都是在亞熱帶產生的,包括15年前的非典,最近的中東呼吸綜合徵、寨卡病毒等。

在傳染病研究領域上,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與香港大學的合作進展理想,尤其在病原學的變異上,成果對國際亦有貢獻。作為澳門科技大學的特聘教授,鍾南山也發現該校有很好的中藥研究,但因缺乏臨床實踐的條件,往往止步於文章發表。所以他建議澳門科技大學與廣東合作臨床實踐,把科研成果轉變為產品。

培育好廣州的加速器和孵化器

陳清泉: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工程管理學部院士,電機電力驅動和電動汽車專家。

19位院士共聚广州热议大湾区建设,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陳清泉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共建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廣州要通過原創性起到樞紐作用,撬動帶動其他地方。這是因為廣州人文歷史底蘊濃厚,有一定的國際地位。廣州通過加強原創能力和提高轉化能力,可以助推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

“怎麼能夠提高原創能力,提高轉化能力?孵化器和加速器很重要。”陳清泉解釋說,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產品,從產品到商品,每個環節都存在壁壘。只有環節的參與者共同討論評估,才有希望減少壁壘。在這個過程中,科技人才、政策、市場和金融這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他說,要把全世界的人才吸引到廣州,同時培育好廣州的加速器和孵化器。就如以色列,原創性氛圍好,孵化器、加速器計劃完善。“很多創新項目都是政府出錢,在一棟樓裡面裝了計算機、軟件、沙發、麵包機和咖啡機等,報名進駐的人下班以後會到這裡,或是週末在這裡上課、孵化,形成很好的創新氛圍。我相信廣州完全有能力來做好這個事情。”

打破粵港學者合作瓶頸問題

李行偉:英國皇家工程學院院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資深院士,環境水力學領域專家。

19位院士共聚广州热议大湾区建设,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李行偉表示,廣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與港澳的合作必不可少。香港在基礎研究方面功底紮實,學者對廣東的科技創新也有很大的需求,雙方的合作能帶來一定的成果。

由此,李行偉提出建議,無論如何都要加大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目前香港和內地的學者在合作方面,都有很多瓶頸問題,建議不同地方的政策可以打通。另外,可以為廣東與香港的學者提供更多短期密集的交流機會,包括大學生層面,相互學習促進發展。

“香港有很多新的產業發掘空間。” 李行偉舉例,香港建造業佔GDP的8%,實際上香港已出現了老齡化問題,年輕人很難進入到傳統的建造行業。他們對人工智能在建築和工程方面的應用比較感興趣。如果粵港澳加大合作力度,在這個方面相互促進,進行技術交流,可以發掘到新的發展空間。

建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科創中心

吳清平: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食品安全科學技術專家。

19位院士共聚广州热议大湾区建设,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吳清平建議,以廣州的高校和人才資源為基礎,加強廣東、香港、澳門多地技術機構的合作,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科創中心。

吳清平表示,不可見的微生物組成了地球上生物量的主體。被稱為“人類第二基因組計劃”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近年取得很大的進展。然而他發現,中國在該領域的技術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至少落後20年。

為此,他提出兩個建議:第一是設立短期、中期跟長遠測序計劃,建立測序100萬組以上的微生物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建設數據庫平臺,進一步挖掘有重要價值的功能基因、結構化合物,特別是新興微生物的基因編輯技術和微生物病毒治療腫瘤方面的應用。

第二,根據微生物數據庫發展生物製藥、合成生物學等產業,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廣東與香港、澳門等地技術機構的合作,在廣州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科創中心。

政府牽頭建網絡安全防範體系

方濱興: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信息網絡與信息安全專家。

19位院士共聚广州热议大湾区建设,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方濱興認為,公眾及市場對於網絡安全價值普遍認識不足。為此,他提出幾點具體建議。

一是政府應該帶頭,做好風險防範,將網絡安全服務納入政府採購項目,建立完善網絡安全體系,保證政府及公共信息安全。二是嘗試打造“網絡安全保險”,將新的網絡產品與網絡安全保險捆綁在一起。三是過去安全屏障的建立往往是靜態的,應該構造動態的檢測方式,這樣產品質量才能越來越高。四是打造一個國家級產業園區,打造信息安全產品的上下游產業。

推動進一步合作

何華武:現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曾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工程師。

19位院士共聚广州热议大湾区建设,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何華武表示,中國工程院有幾項主要任務,第一是徵選院士,第二是要建立國家的工程科學思想庫,既提供宏觀大戰略,也提供實際的技術支撐。未來,中國工程院將與廣州進一步合作,一起進行大課題研究。特別是針對院士們圍繞“共建國際科技創新樞紐,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共贏發展”提出的建議,工程院將抓緊梳理,抓住關鍵重點,共同抓緊合作推進。

核心技術須掌握

杜如虛: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精密製造領域專家。

19位院士共聚广州热议大湾区建设,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杜如虛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大力發展智能工程,將來會帶來無限的發展空間。他舉了兩個例子。第一個是芯片,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個例子是智能治療。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臉的時候對著鏡子,鏡子可以主動分析人的精神狀態如何,這類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防患於未然,節省了醫療資源。“現在全國成立了70多個人工智能的研究所或研究學院,我想廣東廣州完全有能力瞄準這個方向發力,把產業做起來。” 杜如虛說。

廣州院士優勢大

劉人懷: 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工程管理學部院士,板殼結構分析與應用專家。

19位院士共聚广州热议大湾区建设,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劉人懷認為,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共贏發展的過程中,廣州應該發揮優勢,突出特長,積極起引領作用。他特別提到,由在粵工作院士及廣東籍院士自主發起、自願組成的廣東院士聯合會,目前會員已有230多人,佔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總人數1500多人的六分之一。可以利用聯合會的力量,團結和凝聚院士智慧,打造科技成果對接平臺,共同推動大灣區發展。

廣州有引領作用

徐義剛: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岩石學專家。

19位院士共聚广州热议大湾区建设,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徐義剛認為,廣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應該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方面的骨幹引領作用。對於大灣區的打造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可以加強頂層設計,整合研究力量,建立一支大灣區的“集團軍”,而目前對於該領域的研究分散在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容易造成無序競爭。二是希望能創新機制,使得現有的技術和方法能在本地推廣,解決當地的環境問題,而不是“牆內開花牆外香”。

溫馨提示:相關圖片來源網絡,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聯繫我們,我們將支付稿酬或者刪除。

19位院士共聚广州热议大湾区建设,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來源 | 廣州日報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