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詩詞創作:形象思維的方法

詩詞創作:形象思維的方法

詩詞創作:形象思維的方法

詩詞和音樂的淵源決定了詩詞也是韻律藝術,嚴格地說沒有韻律的詩詞是不能稱其為詩的。詩歌的最大特性是宜於誦讀和歌唱,所以它必須能夠與音樂合拍。尤其是漢語,由於它特有豐富的聲調,所以即使是我們平常說話和寫文章,如果詞句組合不當也會造成拗口而缺乏美感,更何況用漢語做詩,那就更需要掌握其韻律。在古代漢語和文言文時代,在語言基礎理論方面有音韻學,學習詩詞有專門的詩韻和詞彙方面的訓練,做詩時要符合格律和詞曲牌。這樣創作出來的詩詞言簡意賅,詩句頓挫合拍,流暢而不失音樂之美感,可誦可唱,讀得順、聽得懂,能讓人充分領境。

寫詩主要掌握好“意”、“景”、“情”。意境,也稱“意象”、“境界”。它是詩人的主觀感情與客觀事物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情景交融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是意境在藝術表現和藝術成果上的主要特徵。意境是主客觀的有機統一體,它是真景真情真實的感受,是具體的、生動的、真實的完整的感受。用字、用詞力永平穩、清晰,切忌生搬更套,少用泠僻字去追求華麗。好詩百讀不厭,是以意境取勝的。

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蒼茫的暮色中,枯藤垂掛在古樹枝上,剛從天邊歸束的鳥鴉正繞著古樹尋找窩巢。小橋下潺潺流著溪水,溪橋旁幾戶人家的屋頂上垂起傍晚的炊咽。荒涼的古道上,夕陽殘照,西風泠冷的颳著,一個孤單無家可歸的遊子,騎著一片瘦馬,低垂著頭慢慢地朝著運遠的天邊行走。這是一幅深秋傍晚天涯遊子淒涼的旅行圖。這圖展現在我們在我們腦中,是多麼悲涼悽慘,具體真切,牽動人腸。讀後,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嘗其悲,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和美的感受。詩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天涯”、“人”等都有是客觀景物,但一旦與帶有主觀色彩的“斷腸”兩個字連貫起來,使主客合一,便成了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藝術形象,這就是通常講的“情化了的物,物化了的情”。

什麼叫形象?

形象是指根據社會生活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創造出來的具有一定思想感情和審美價值的具體、生動、真實的生活畫面。它包括人物、景物、場面等。

什麼是形象思維?其特徵有哪些?形象思維是創作者在整個創作過程上所進行的不脫離形象、憑藉想象、伴隨情感和審美評價的主要思維活動方式。

形象思維的特徵

一是思維是全過程始終不離開形象。創作中的思維過程是:“物象——直感印象——審美意象——藝術形象”這樣一個形象思維過程。用畫竹來概括就是:“園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筆下之竹”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畫家的思維始終沒有離開“竹”這個形象。

二是創造性的藝術想象起著特別突出的作用。藝術形象是藝術想象的產物。

(1)、創造性的藝術想象使客觀事物的感性特徵(包括微小的細節)再現在知覺表象中,使作者從直觀點中把握事物本質。

(2)、藝術想象可以補充直接經驗的不足,使作者突破直接經驗的侷限,從更廣闊的領域裡去組合、創造。如《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並沒有到過岳陽樓,然而他通過創造性的藝術想象,寫出了千古名文。

(3)、通過藝術想象,可綜合改選素材、集中突出地顯現事物的本質和個性特徵。

三是形象思維的整個過程都伴隨著感情的波動,情感滲透於想象之中。情感波動表現為“進入”和“跳出”。進入,即指作者不能一味沉浸於對象的體驗之中,必須跳出來,站在一定高度審視自己的情感體驗。

為什麼說“詩要用形象思維”?

毛澤東同志在給陳毅同志的一封信中指出:“詩要用形象思維”。為什麼“詩要用形象思維”呢?

第一,形象是文學反映社會生活的手段和形式,也是文學創作的手段和形式。文學是通過具體、生動、可感的生活畫面的描繪,把生活的本質和規律形象地表現出來的。作家是用形象思維“藝術地掌握世界”,反映社會生活;而科學家認識世界是用抽象思維“理論地掌握世界”,用概念來反映客觀事物。例如:同是毛澤東、同是寫長征,在《長征的意義》一文中,毛澤東同志運用的是概念、是判斷、推理、論證的抽象思維方法論述反映長征的。而在《七律 長征》一詩中,是通過“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等具體、生動、感人的畫面來描繪長征的歷程,是用形象來反映長征的。

第二,象思維是詩歌創作中必備的思維活動方式。是把抽象變為形象,將無形變為有形的形唯一方法。風力無形,畫家將風賦形於樹枝。花香無狀,畫家將花香賦狀開馬蹄和蜜蜂(如畫家要表達“踏春歸來馬蹄香”的“香氣”,便在馬蹄後面畫幾隻蜜蜂跟著飛)。“愁”是抽象的、無形的,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但通過詩人形象化的描寫,就成發有形的、具體的東西了。如李白的“以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秦觀詞:“無邊絲雨細如愁”,“愁”就有了具體的形狀(流水不斷,細雨如絲)。李頎詩:“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愁”有了深度。李清照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有了重量。趙嘏詩:“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閒愁一倍多”,“愁”有了倍數。李煜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有了體積和長度。賀鑄詞:“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愁”有了時間和空間概念。

第三,形象思維是把客觀與主觀融為一體的最佳方式。如前面(什麼是意境?)所舉的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一詩的例子。

總之,詩詞作品必須用形象思維的特殊的方法進行創作,反映社會生活,才能使作品讀起來感到具體、生動、感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和美的享受。

詩詞創作:形象思維的方法

詩詞創作:形象思維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