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阿里京東大舉投資無人機和機器人 縮短配送時間

阿里京東大舉投資無人機和機器人 縮短配送時間

《南華早報》近日發佈文章稱,兩大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和京東均在無人機和機器人技術上進行大舉投資,以期升級各自的電商帝國的物流網絡。隨著電商的興起,中國快遞業呈現蓬勃的發展——對新物流技術的投資旨在進一步縮短配送時間。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的一片開放空間裡,好奇的觀眾拿出他們的智能手機,快速地拍攝眾多展出的機器人中的兩個。在一個區域,一個機器人手臂將箱子放在幾個高大的移動機器人的頂部,後者似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前往另一個分揀區,然後將它們的貨物放入標識全國範圍各個目的地的收集袋中。

在一年一度的全球智能物流峰會的另一場展覽中,幾輛讓人聯想起“掃地機器人”的無人搬運車(AGV)舉起堆放著不少箱子的金屬架子快速移動。不管你走到哪,都可以看到展出的高科技物流技術,從可以攜帶一噸負載的無人機,到可以穿梭於大街小巷向不同客戶交付一系列包裹的無人駕駛物流車。

這些新的機器人發明標誌著中國物流行業是如何努力地提升物流配送效率的,不管是在包裹日處理量達數十萬件的配送中心的運營上,還是在將包裹交到消費者前的“最後一公里”流程上。

雖然配送時間近年來已經縮減了不少,但馬雲仍然雄心勃勃,豪言要將旗下物流子公司的全球送達時間縮短到72小時——他準備投資一千億元以上來實現這一目標。

電商帶旺快遞業

過去幾年,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中國快遞業蓬勃發展。據馬雲稱,中國每天有大約1.3億件快遞包裹送達消費者手中——這是全球快遞業的最高數字。

電商的繁榮發展,讓中國大型快遞公司的創始人紛紛躋身億萬富翁之列。僅在2017年,就有七家這樣的公司上市。如今,順豐、中通、申通、圓通、百世物流、韻達和德邦物流的合計市值達到820億美元左右。

快遞服務在全國範圍內的擴張極為快速,同一城市甚至同一省份的包裹都可以在同一天送達。深圳和北京等一線城市之間的包裹配送通常可以在第二天內完成。

馬雲本月早些時候在全球智能物流峰會上表示,“五年前,全球配送平均需要70天……而今天,中國和其他主要國家之間的配送可以在10天內完成。”

兩大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和京東在這股熱潮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們大力投資建設物流基礎設施,以期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快速的配送和更好的服務。

阿里京東大舉投資無人機和機器人 縮短配送時間

圖示:中國七大快遞公司的包裹量和市場份額對比

“電子商務的發展從兩個方面推動了物流產業的發展。首先,它吸引了許多新玩家進入物流行業,推高了包裹處理數量以及服務質量——服務質量的衡量標準是配送時長、準時送達率和貨物丟失/損壞率——從而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大中華區總裁Neil Wang指出。

他補充稱,資本大量流入中國物流業,推動了中國物流業的快速現代化,併產生了大量的用戶信息和物流數據,這些信息數據能夠被用來獲取幫助企業進一步改善物流和供應鏈的洞見。

“物流體驗是網購體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交貨時間和頻繁的延遲,貨物損壞甚至丟失——只會驅使顧客重新去光顧實體店。”Neil Wang表示。

然而,京東和阿里巴巴在建設物流基礎設施方面走不同的路線。

菜鳥展開連串合作

傳統上偏愛輕資產的阿里巴巴在2013年成立了物流子公司菜鳥網絡。菜鳥的經營模式是與各家快遞公司合作,產生一種開源的標準化物流流程,並從中獲得有助於提高運營效率的洞見。與此相反,京東是選擇自己建立專有的物流網絡:建造倉庫,並僱傭大量的快遞員,在全國各地為顧客提供服務。其模式類似於美國的亞馬遜。

這兩種不同的策略反映了雙方的商業模式差異。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和天貓都是提供給第三方商家的銷售平臺,而京東則是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自有倉庫裡的商品。儘管京東已將第三方商家引入其平臺,但自營業務仍是該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

阿里京東大舉投資無人機和機器人 縮短配送時間

圖:一家快遞公司的員工在物流中心掃描箱子和包裹。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的菜鳥與中國的15家主流快遞公司和世界各地成千上萬家其他的配送合作伙伴合作,後者都能夠使用菜鳥的數據平臺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從電子輸入運單到“雙十一”等高峰時期大數據技術帶來的配送量預測數據。

據菜鳥稱,它已經幫助各家快遞公司標準化電子賬單和標籤,通過提供單一的平臺提高線上查看合作伙伴發出的包裹配送進度的便利性。該公司也提高了快遞公司的配送效率和包裹數量,因為商家可以通過與淘寶或天貓整合的菜鳥平臺選擇最優的配送路線和偏愛的快遞公司。

但近年來,菜鳥也開始大舉投資建設物流基礎設施和提升創新能力。在杭州舉行的峰會上,馬雲重申菜鳥不會經營自己的物流業務,但會把資金投向合作伙伴無力或不願投資的領域。

“中國電子商務領域的機遇巨大,意味著企業必須願意投資建立擴張這一網絡所需的資本資源。”普華永道(PwC)中國數字戰略主管湯姆·伯特希爾(Tom Birtwhistle)指出,“在中國,快遞公司的成本仍然相對較低,因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很多都是由騎自行車的個人來完成的……快遞公司不會像歐洲或北美部分地區的同行公司那樣面臨人力成本方面的挑戰。”

在去年9月獲得菜鳥的控股權後,阿里巴巴表示,它將投資1000億元人民幣(約合156億美元)建設高效的物流網絡,使得包裹在國內能夠24小時送達,國外72小時送達。

作為提升運營效率的一部分,菜鳥投入鉅額資金攜手諸如Quicktron的合作夥進行技術開發,部署能夠運載半噸重貨物的無人搬運車。

菜鳥還與中國一汽公司合作開發用於長途貨運的無人駕駛卡車,以及與自動駕駛技術公司速騰聚創(Robosense)共同開發名為“小G Plus”的無人駕駛物流車。該款車輛採用MEMS(微機電系統)固態激光雷達(光探測和測距)技術來實現車輛的自動化功能,為行業首創。

阿里京東大舉投資無人機和機器人 縮短配送時間

速騰聚創使用的MEMS固態激光雷達傳感器有一個只有幾毫米寬的鏡子,可以將激光束引導到不同的方向,並快速掃描周圍環境,使得自動駕駛車輛能夠“看到”行人、路標和潛在的障礙物。

MEMS固態傳感器技術預計將降低用於自動駕駛的激光雷達傳感器的成本,它沒有諸如旋轉鏡的運動部件,不同於以前的激光雷達傳感器。激光雷達傳感器之前需要反射鏡來將激光束引導到環境中。

“MEMS將(傳感器)成本降低大約三分之二,因而讓大規模生產無人駕駛車輛成為可能。”菜鳥ET物流實驗室負責人張春暉在接受採訪時說。

他補充說,小G Plus目前正在街上進行試驗,車速大約為每小時15公里——這個速度剛剛好:既不太快(因此對於行人和司機來說沒那麼危險),也不太慢。

菜鳥的另一個合作項目是,與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衍生出來的北航無人機公司合作開發一款送貨無人機——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無人機。這架無人機的翼展近20米,能夠飛行1500公里,未來將能夠運載超過一噸的貨物。目前,各家物流公司都在想方設法將貨品運送到中國的邊遠地區。

京東的一系列投資佈局

京東公司也在物流技術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投資。5月,該公司公佈了由其美國研究中心開發的無人駕駛卡車技術。該無人駕駛卡車達到“Level 4”自動駕駛級別。根據美國交通部的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無人駕駛汽車綱要,該級別意味著能夠“完全自動駕駛”,能夠在沒有人類在場的情況下執行所有的安全關鍵功能,儘管它侷限於“操作設計範疇”。

阿里京東大舉投資無人機和機器人 縮短配送時間

京東X事業部總裁肖軍指出,“如果我們的技術只能將三個司機減少到兩個或者一個,那就沒有什麼價值了。我們想開發一款完全無人駕駛的卡車。”上個月,他在新聞發佈會上稱,京東的卡車能夠在開闊公路上行駛,但仍然需要學習如何應對交通燈。

與菜鳥一樣,京東也開發了小型的自動駕駛送貨車,目前正在北京的大學校園裡進行測試。此外,該公司還開發了用於農村送貨的無人機,它在江蘇省北部的宿遷市設有一個送貨無人機調度中心。

據京東稱,其龐大的物流網絡擁有500個倉庫和近7000個送貨站點,這意味著該公司有90%的訂單能夠在當天或次日送達。

智能快遞櫃

創新競賽不僅僅侷限於揀貨和送貨。企業也專注於提升顧客體驗,努力尋找辦法讓消費者在一天的任何時候都能更方便地收到包裹,以及增加快遞員在任何時候的包裹配送數量。

經營“智能快遞櫃”的公司在中國迅速擴張。它們在公寓大樓部署智能快遞櫃,讓快遞員將收貨人的包裹存放在櫃子裡,然後向收件人發送帶有取件碼的短信,這樣收件人就能夠在方便時自行提取包裹,讓快遞員不再需要與他們協調送貨時間。

中國郵政是中國提供這項服務的幾家公司之一。該公司的數據顯示,它已經在中國80多個城市部署了逾9萬個智能快遞櫃。菜鳥投資的豐巢公司表示,它目前佔中國包裹“交付”總量的7%。

在杭州的物流峰會上,菜鳥還展示了一項名為菜鳥小盒的發明。該款智能快遞櫃可讓消費者部署在自家門外。它支持橫向擴展來容納更大的包裹,並且支持溫度控制,方便披薩等熱食的配送。該櫃子還將有面部識別功能,確保只有顧客可以打開它來提取他們的商品。據該公司稱,許多披薩愛好者都表示對該款櫃子很有興趣,儘管它尚未公開推出。

物流績效尚待提升

儘管阿里巴巴和京東向物流基礎設施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但在物流運營表現方面,中國仍落後於許多其它的市場。2016年,中國大陸在世界銀行物流績效指數中排名第27位,排在中國臺灣地區(第25位)、韓國(第24位)、日本(第12位)和中國香港地區(第9位)等地區之後。該指數根據物流環境、核心物流流程、體系、執行時間和成本數據對每個市場進行衡量和評分。

阿里京東大舉投資無人機和機器人 縮短配送時間

圖:菜鳥的一款機器人手臂將包裹放在自動機器人上面。

馬雲在杭州表示,菜鳥的目標是將中國物流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從目前的約15%削減至不到5%。

“中國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市場,很適合打造規模龐大的供應鏈解決方案。”普華永道的伯特希爾表示,“許多人錯誤地認為中國經歷了電商增長奇蹟,東南亞和印度也將經歷同樣的情況,但這些地區的滲透率仍然很低。如果你沒有全國性的或者廣泛的供應鏈網絡,那麼你……就無法服務於市場裡的大多數人。”

他說,東南亞也是一個極其分散的市場,有許多島嶼,城市化程度較低,這使得建立高效的物流網絡變得極具挑戰性。

阿里巴巴等公司已認識到東南亞地區電商行業的潛力,它們已經與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國合作建立電子自由貿易區,並向新加坡郵政(Singpost)等物流公司注入資金。

“在供應鏈方面,你需要趕在需求產生之前進行投資。”伯特希爾說。(樂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