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鄉村振興,要“花”,還是要“果”?

鄉村振興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與此同時,各地針對鄉村振興的實施策略緊鑼密鼓的推進中,這是鄉村的福音。在看到希望的同時,伴隨政策推進的各種亂象也混進改革的大潮中。

這其中,最大的亂象就是“鄉村改造”,尤其是假借“以鄉村旅遊為抓手帶動地方振興”之名,大搞形象工程、粉飾鄉村的形象屢有所見。鄉村改造不是改造老房子、不是穿衣戴帽、不是給牆面刷白,更不是把農民趕走——住進整齊劃一的新建安置村裡。

提及“鄉村改造”,很多人的口頭禪就是“三化”——淨化、美化、亮化,公允來說,這沒有錯。問題是,淨化、美化、亮化最後變成了奢侈化、媚外化、擺設化。

比如淨化問題,很多農村的確建立了公廁,但後續的管理卻一堆問題。首先是誰來管理,其次是糞便如何處理,最後要不要建沖水式廁所以及如何搭建管網進行汙水處理的系列問題。“廁所革命”本來是好的初衷,在很多地方,廁所卻很諷刺的變成了全村最髒、最臭的地方。

比如亮化問題,據報道,西安市雁塔區魚化寨街道辦事處小煙莊村一條僅100多米長、三四米寬的村道,竟安裝了44杆路燈。據測算,村道的東側共有23杆路燈,西側有21杆,路燈間距最小僅2.2米。

比如美化問題,福建省住建廳曾經公佈一批負面案例,展示美麗鄉村建設中慘不忍睹的“形象工程”。問題集中在三個方面: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園、大廣場、偏離整治重點;照搬城市模式,脫離鄉村實際;破壞鄉村風貌和自然生態(尤其是過度硬化)。

鄉村振興,要“花”,還是要“果”?

鄉村振興包含兩個核心要素: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改善農民的生活方式。

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意味著實現農民從傳統小農生產方式轉變為按照現代產業運營方式來生產,這很難。

而改善農民的生活方式,更難。當前,普遍的做法是以置換宅基地的利益為驅動,讓農民異地安置、集體上樓,美其名曰城鎮化。這種做法其實是暫時掩蓋了農民生活方式落後的問題,而不是把農民的生活方式轉變為現代特徵的生活方式。

在梳理鄉村振興路上的亂象時,我們發現:

1、用規劃文本畫餅充飢

幾乎每一個立志脫貧的村都被各種各樣高大上的帽子壓在頭上,與此同時,一個村厚過一個村的規劃文本摞在村委會的辦公桌上。

隨手翻看幾頁,幾乎全是土地認領、土地共享、房屋共享、休閒旅遊、養老養生、親子游樂、採摘、露營、花海、輕食(農家飯已經OUT了)、民宿、民俗、商務拓展。

不管你的村是西北大漠、東北雪鄉,還是沿海漁村、中原腹地、西南邊陲,甚至是孤懸海外的海南諸村,也不管你是十幾戶的小自然村,還是幾百戶的大村寨,幾乎都是同樣的規劃用語、用詞。

鄉村振興,要“花”,還是要“果”?

本來活色生香的天南海北的各式村落,硬生生被砍頭去尾規劃成整齊劃一的示範村、樣板村,這些示範村、樣板村的特點就是能夠被看懂、容易出效果、曾被驗證過(故而風險小),唯獨沒有了特色,不再像人能生活的村。

一本本農民看不懂、村幹部不相信、領導自嗨、規劃公司偷著樂的規劃文本,繼續在各地上演著。

2、用投機來迎合市場

我們說要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可是,當市場上消費者一味追逐賣相、嚐鮮的時候,農民怎麼辦?他們只能鋪上反光膜讓蘋果上色均勻;他們只能鋪上地膜改善土壤溫度、溼度,從而提高產量;他們只能增加大棚,生產反季節蔬果;他們只能一遍遍打藥、施肥。。。。。。

那麼,代價呢?

農村已經被“白色海洋”包圍。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數據顯示,在短短30年時間裡,地膜的使用量增加了200多倍!地膜鋪下去後,產量的確提高了,但同時,地膜在使用後很難從土壤裡剝離。它們長久待在土壤裡,破壞土壤結構,生物失去了活動空間,線蟲、蚯蚓挨個離開,土地最終板結化。

鄉村振興,要“花”,還是要“果”?

如果說農民“目光短淺”尚可理解,那麼政府呢?為了迎合市場、出政績,很多地方政府熱衷於引進主題公園、汽車營地、花海項目,拋開中國主題公園缺乏文化IP、虧損面達70%以上不說,這些大投資、撐場面的項目,基本上帶來的是社會資本對鄉村資源的破壞和透支,而非對鄉村資源的合理利用。

道理很簡單,這些項目沒有從底層邏輯上重構鄉村的生態,只是生硬的植入,自我嗨皮。

3、花是手段,而果才是目的

近幾年,各地政府熱衷搞“賞花經濟”、“全域旅遊”。

的確,城裡人到鄉村賞花,是一種“雙贏”。對城市人來說,賞花遊能夠滿足戶外休閒、風俗旅遊、放鬆娛樂等需求;對農村人來說,“賞花經濟”能夠增加收入,也能讓他們意識到,農業除了生產農產品以外,還有獨特的生態價值和景觀價值。同時,還能整體區域帶動。

可是,油菜花、梨花、桃花開過之後呢?好像,大多地方,再也沒有了下文。

開花是為了招蜂引蝶,招蜂引蝶的關鍵是授粉結果,同時讓蜂蝶釀點蜜做打賞。不然呢?

鄉村振興,要“花”,還是要“果”?

同“賞花經濟”有一拼的是“鄉村創客基地”。

“返鄉創客”是近年很火的一個概念,符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很多地方為了招攬“返鄉創客”來推動鄉村的振興,建設了“鄉村創客基地”,應該說這個決策是正確的。

只不過,很多地方的所謂“鄉村創客基地”只是一個空殼,只有在領導來視察的時候,才會急急忙忙召集一幫“創客”來應付一下場面。

更好玩的是裡面的“創客”,要麼不把自己當“客”,反客為主;要麼太把自己當“客”,蜻蜓點水。

對於“創客”來說,鄉村是一個非常綜合的空間,人們在這個空間裡,可以得到多種滿足。同時,鄉村還是一座寶庫,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敬畏的心去善待它、理解它,進而發現鄉村的生產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應該說,在鄉村,“創客”們有著廣闊的天地,大有可為。

對於政府來說,引進創客的主觀目的是改善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客觀上成就創客自己的人生價值。

“返鄉創客”無論是反客為主,還是蜻蜓點水,都有悖我們良好的期望。以鄉村為圓心,我們期望創客們能夠帶來鄉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通過潛移默化的協同、協作來推動鄉村的改變。

鄉村振興,要“花”,還是要“果”?

應該說,“鄉村創客基地”也是“花”,這朵“花”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通道、手段,藉著這個通道引進鄉村人才,讓創客實現自身價值、自我創業的同時,間接的達到幫助鄉村、改善鄉村的目的。

如果把手段當目的,其結果是可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