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到武漢旅遊,不得不去的黃鶴樓

到武漢旅遊,不得不去的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武漢市武昌長江南岸,相傳最初建於三國,唐時名聲始盛。宋朝之後,黃鶴樓曾屢毀屢建,現僅留有歷代樓貌照片。

現代黃鶴樓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所建,坐落在海拔61.7米高的蛇山之巔。樓高5層,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如黃鶴騰飛。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樓面,在藍天白雲下,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有考證說黃鶴樓的名字是因為它建在黃鵠山上而得名。古代的“鵠”與“鶴”二字一音之轉,互為通用,故名為“黃鶴樓”。

也有傳說,曾有一位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牆上畫了一隻會跳舞的黃鶴,酒店生意因此甚是興隆。十年之後道士重來,用笛聲招下黃鶴,乘鶴飛去,辛氏遂出資建了這座樓。

因山得名的說法為黃鶴樓得名奠定了地理學基石;而因仙得名的說法令賞樓者插上了縱橫八極的想象翅膀,滿足了人們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詩人崔顥的詩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而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為武漢“江城”的美譽奠定了基礎。

到武漢旅遊,不得不去的黃鶴樓

站在黃鶴樓上眺望長江,武漢長江大橋和對岸的龜山盡收眼底

黃鶴樓所在的蛇山,又名黃鵠(hú)山,綿亙蜿蜒,形如伏蛇,頭臨大江,尾插鬧市。與漢陽龜山隔江相望,武漢長江大橋正好將龜蛇兩山連為一體。

蛇山長約1790米,海拔85米,寬約25-30米,山上名勝古蹟甚多,馳名的樓閣亭臺有20多處,歷代名人如崔顥、孟浩然、李白、王維、陸游等10多人,均先後登臨遊賞,吟詩作賦,留下眾多千古名句。

與蛇山隔江相望的龜山也是一座名勝古蹟較多的山。龜山前臨大江,北帶漢水,西背月湖、南瀕蓮花湖,威武盤踞,和蛇山夾江對峙,形勢十分險峻。

自古以來,龜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東吳於此設要塞,與曹兵幾番血戰;太平軍三下武昌,在龜山一帶擺開戰場;辛亥首義後的陽夏戰役,義軍也是首控龜山。抗日戰爭,龜山上裝上了中國的高射炮,一顆顆仇恨的炮彈怒向敵機。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龜山還是軍事重地。

龜山重武,蛇山重文。一座黃鶴樓,多少名篇佳構,膾炙人口!龜山雖歷代也有吟詠,但沒有名篇,論文采風流還略輸蛇山,但若論英雄氣概,蛇山無法望其項背。兩山隔江相望,一文一武,別有情趣。

更有意思的是在龜山的旁邊有個月湖,月湖畔有一琴臺,據說是周代彈琴高手俞伯牙與鍾子期相會的地方,在中華民族中影響深遠的"知音"傳說就誕生於此。龜山與月湖,讓人想到干戈與琴瑟,對手與知音,無疑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

到武漢旅遊,不得不去的黃鶴樓

站在黃鶴樓上遙看蛇山白雲閣

到武漢旅遊,不得不去的黃鶴樓

在白去閣頂回望黃鶴樓

到武漢旅遊,不得不去的黃鶴樓

站在黃鶴樓上可以看見遠方紅色的鷹鵡洲長江大橋

到武漢旅遊,不得不去的黃鶴樓

在白雲閣上看得見東邊的閱馬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