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佛、儒、道24大人生智慧,細讀會影響人的一生

佛家

1、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剛經》

【註解】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評析】你要是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那麼你已著“相”了。說得好聽,是著“相”。說得不好聽,是著魔。

美的最高境界,是美而不自知。

2、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

【註解】眾生一切的心都在變化中,像時間一樣,像物理世界一樣,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把握不住,永遠是過去的……我們剛說一聲未來,它已經變成現在了;正說現在的時候,已經變成過去了。

【評析】在物理世界中,我們常說“電流”;在商業社會里,我們常說“現金流”。然而我們常常忽略的是:我們的心,也如同流水一般,是時時變化的。所以,心也有“心流”。一切令你苦惱、嗔怒、焦慮……的念頭都會慢慢地流走。雷雨過後仍是風平浪靜,而內心的平靜,才是最大的幸福。

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壇經》

【註解】菩提是指覺悟佛道的正智。明鏡比喻清淨心。本來清淨,又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評析】世界上萬物都是終須敗壞的。所以是虛妄的,不是永恆的,不應該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戀它。所謂萬物皆為我所用,並非我所屬。心無所住,無所掛礙,即是無心無塵。謙虛不是把自己想的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4、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六祖壇經》

【註解】佛,不在遠處,就在你我的心中。頓悟之時,覺醒之時,便是見佛之時。迷悟、凡聖,只在一念之間。

【評析】由此可知,一切萬法盡在自心,我們要從自心中去頓見真如本性。

5、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六祖壇經》

【註解】念念流動即是道,而不是一念不生。不拒迎,念即流動。

【評析】人在一天中會產生幾萬個念頭,這些念頭中,有些讓我們喜悅,有些讓我們痛苦。讓人喜悅的念頭,我們不可過度沉湎;讓人痛苦的念頭,我們也不必刻意去壓抑。只要讓內心產生的念頭像流水一般流動起來就可以了。《倚天屠龍記》的《九陽真經》中有一句話: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說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佛、儒、道24大人生智慧,細讀會影響人的一生

6、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六祖壇經》

【註解】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瞭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

【評析】這就是“禪定”的真義。世界一樣,但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卻不一樣,因為每個人都會用自己過濾鏡來看這個世界,甚至把自己看到的加以演繹,這就是“著相”。只有當我們放下所有的演繹,放下一切頭腦的見解,只是純粹地觀照的時候,才會看到世界的真相。

7、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心經》

【註解】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相,諸法的實相亦是空相,諸法未曾離開空相,故云是諸法空相……一切法的實相是空,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評析】元曉法師年少時來中國到處參學,一夜途中無旅館,就睡在墓邊,睡了一會後覺得口渴,就起身找水喝,在夜晚聽到水聲後就用缽去盛水,飲後覺得甘甜無比,等到第二天天亮,發現昨夜飲的泉水是墓裡流出來的,不淨觀的心念一生就大吐一番,可是那裡還有水可吐,消化了,從此他便覺悟“萬法唯心”的道理。

8、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經》

【註解】不對一法有所執著,心中一絲不掛。如此,便不會有得失的痛苦,對一切萬有的真相了了分明,所有的事物都是不增不減的,所以不會產生恐怖。

【評析】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有一首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春花秋月本無情,夏風冬雪亦無義,倒是人心偏有意。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切煩惱都不過是心的掛礙而已。

佛、儒、道24大人生智慧,細讀會影響人的一生

道家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

【註解】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樣,水潤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

【評析】中國有句老話說“吃虧是福”,小時候老想不明白,吃虧就是吃虧,吃虧怎麼會是福呢?長大後終於覺悟過來,在一些小事上吃點小虧,不去計較,才能把精力放在真正的大事上,從而成就大的事業。所以,偶爾吃吃小虧,換來的是終生的大成就!就像大海一樣,甘居萬流之下,卻終成其大!

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

【註解】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

【評析】萬事積於忽微,量變引起質變!要成就大的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都做好就最不簡單。

3、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

【註解】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

【評析】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學會做人,從好好說話做起。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

【註解】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因此,聖人致力於基本的維生事務,不耽樂於感官的享樂。所以要有所取捨。

【評析】這句話對於身處信息時代的我們特別有借鑑意義,如今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微信、微博、知乎……大量的信息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沉迷在這些信息之中,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變得膚淺而又浮躁。所以,對於容易過度的事物,我們一定要學會做減法。

佛、儒、道24大人生智慧,細讀會影響人的一生

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

【註解】從事進修學問的人學識一天比一天長進,從事修養道德的人慾望一天比一天減退。慾望不斷地減退,才會達到真正不想有所施為的地步。只有真正放棄所有主觀的意願,而完全因循自然的行動,才能達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做任何事都能成功的地步。

【評析】形象一些,就好像一棵樹,為學者在往上看:滿滿的樹冠,一個樹枝分出數個枝杈,一個枝杈又長出N片樹葉,越往上爬,抓到的東西就越多。然而為道者呢,他在往下看:數個枝杈歸根到一根樹枝,N根樹枝歸根到一個主幹,主幹再往下,就是根了。

6、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

【註解】“反”即是變化,“反”即是改變或打破原來狀態。道,往往就衍生於這種思想的變化之中。柔弱乃安身之本,剛強是惹禍之胎。人變老時,牙齒沒了,舌頭還在,就是因為舌頭柔軟,而牙齒堅硬。

【評析】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在某一個方向過於執著,偶爾反過來想一想,或許就能悟出新的道理。

7、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

【註解】水源乾枯了,魚兒一起在陸地上,用溼氣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溼。然而,它們這樣,還不如重新回到江海湖泊中,互相忘掉對方呢。

【評析】兩個人與其痛苦地相愛,還不如痛痛快快地分開。

8、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莊子》

【註解】全社會的人都稱讚他,他卻並不因此而更加奮勉;全社會的人都責難他,他也並不因此而更為沮喪。

【評析】外界對自己的評判總是變動不居的。一個內心強大的人,能時時保留著自己的獨特想法,不為外界干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自我。

佛、儒、道24大人生智慧,細讀會影響人的一生

儒家

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註解】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流去, 日夜不停。”

【評析】時光如流水,在我們身邊靜靜地淌過,我們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時光。所謂青春易逝、韶華難在正是這樣的道理。這句話時刻提醒著我們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視時光,愛惜時間。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註解】自己不想要的,就別推給別人。

【評析】所謂的“同情共理”之心,其實很簡單,只要做到自己不想要的也別推給別人就可以了。

3、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論語·季氏》

【註解】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聰明,通過學習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難才去學習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難還不學習,那就是下等的愚民了。

【評析】然而,在《論語·述而》篇裡,孔子曾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見,孔子把自己也歸入到了第二個等級中了。所以,天才畢竟只是少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斷學習,才是正道。

4、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

【註解】做事不要圖快,不要只見眼前小利。如果只圖快,結果反而到達不到目的;只圖小利,就辦不成大事。

【評析】天色漸晚,一個賣橘子的想趕在城門關上之前走到前面的一座城。他問路人,他要什麼時候才能抵達城門。路人回答說:“如果你慢慢走,關門之前能到達。如果你走的很快,就到不了了。”小販感到很奇怪,沒有領會路人的話,開始快速趕路,卻又走得太急,打翻了橘子,不得不停下來撿拾滿地的橘子,最終沒能在關城門前到達。究其原因,是因為小販一心只想著趕路與到達,沒有平和的心態,以至於最終自亂陣腳,打翻了貨物。

5、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論語·為政》

【註解】重用正直的人,置於不正直的人之上。就能夠影響社會風氣,使不正直的人走正路。

【評析】主要的矛盾解決了,次要的矛盾就會迎刃而解。管理或執政的智慧其實很簡單,只需把賢明的人選拔出來,放在庸才之上。那麼,企業或國家自然就能慢慢地走上正道。

佛、儒、道24大人生智慧,細讀會影響人的一生

6、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註解】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評析】人前顯貴,人後受罪。想要成就大事,必先吃得大苦。所以的享樂都是有“代價”的;所有的煎熬,都是有“補償”的。

7、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

【註解】反省自己覺得理虧,那麼即使對普通百姓,我難道就不害怕嗎?反省自己覺得理直,縱然面對千萬人,我也勇往直前。

【評析】聖人判斷一件事該做不該做,其最終的準則是:自己的內心深處是否覺得理虧。如果這件事情並不會讓自己感到理虧,那麼,即使外界存在著再大的阻撓,也只是形同虛設。

佛、儒、道24大人生智慧,細讀會影響人的一生

8、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孟子》

【註解】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評析】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時,我們應該好好想想,這其中有哪些問題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應該負哪些責任。發現自身的問題與弱點,再盡最大努力去改變它,那麼,自己就能越變越好,越變越強!一切麻煩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