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私募基金的客戶來源就是這樣來的

客戶一般都是做二級市場的私募草根派相關人士

你的私募鏟品應該屬於標類產品(就是固定收益),而且是一級市場,對象必須是合格投資者。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選擇走批發渠道。也就是所謂的三方,管老闆要前端費用。零售的話,看自己能耐了。

深入的考慮下這個話題(私募尋找客戶的方式或則客戶來源)對於二級市場的從業人員來說,客戶標準的講應該是個錦上添花的上層建築,不作為底層基礎。客戶說白了就是投資人,這裡面涵蓋了你自己(最重要),你的股東,合作伙伴,個人客戶,投資渠道,等等。

我們把針對投資人這個角度,階段分為2部分。即原始積累階段和發展紅利階段

第一階段:原始積累階段

我們把這個階段定義為:兩億以下的管理模式。

這個時候的私募基金沒名氣,沒渠道,也沒有充足的財力去擠入市場。僅僅有的事身邊的幾個非常信任的合夥人,自己對於自身投資的信心。這個階段非常關鍵,衝過去就是另外一片天地,衝不過去就是碌碌無為,或則死掉。

主思想:以外製內。不論自己多小,多一些外部新思維意識,吸取資源,絕對有助於自己更好的投資。

自身投資:關鍵中的關鍵。你做這事所有的底氣,就是來自於你自身的賬戶表現,起碼上百萬起步,當然大幾十也沒關係。不說投資這部分,只說偏市場化思維,你自己弱,你帶來的氣場就弱,沒人願意幫你。你自己要有信心,你的狀態就不一樣,積極向上的做事,搞研究,談合作。要知道資管市場裡,你想四兩撥千斤,這就是哪個四兩。

合夥股東:非常關鍵。說句實話靠緣分了,無非資源型和技術型。因為我發現做這事之中肯定有一段真空期,反正就是需要合夥人在一起出資度過。

待客理財:這些投資人就是我們的天使客戶了,0.8或0.9清盤,收益2-8或者3-7。佣金什麼的就別提了,拿出態度。代客理財的投資人,只要它們自身財物狀況良好,一定多多益善,真的會帶來意外的驚喜。先小人後君子,別忽悠哪些最信任你的人,因為這種信任是哪些頂級私募搶不走的專屬於你的財產。

初發產品:這個一定要儘早,單賬戶相比一個陽關產品,還是差點意思。陽光產品找個券商考核期貨公司,很好發。初期可能會結構化,就是配置優先級。管理型也好,規模化的化能有多少就多少,我知道的兩三百的也可以發,但是託管通道費什麼的佔比就比較高了,別心疼,萬事開頭難。這個就是我說的真空期,因為你第一次把賬戶裡哪些隨用隨取的錢一下封閉一年,但是很值。陽光產品會帶來很多好處,比如可以公示淨值,提高說服力,可以向券商借借投研(很重要),可以熟悉通道那邊的業務,可以走一遍合規手續。大部分私募的第一個產品,都是自己的錢,至少自己得認購一份。

渠道資源:券商和期貨公司會時不時的給你們介紹一些客戶的,一方面合作利益上他們也希望客戶能長久穩定(畢竟客戶不會做或者經常虧損),另一方面就是防火牆問題,他們自己做風險有時會比較大。而且部分客戶有時一開始就想去選擇一些中小型的投顧。無論是代客,還是產品。這應該是咱們第一次正式的對外路演,所以呢,買身好西裝,換個好髮型,把亂七八糟的PPT整理下,去勇敢的踏出這一步吧。切記不要忽悠,有一說一。賠就是賠,賺就是賺。有時候我都認為客戶對於策略,風控等事情就是問問,這樣的事情百家爭鳴,誰也難能一枝獨秀,有點看個人喜好的性質。甚至我都懷疑不怎麼看業績曲線的,可能一個誠實有幹勁的小投顧,更比那些大牛的老油條要好。話說回來,該是你的跑不了,不該是你的你跪舔也沒用,把不卑不亢作為自己的投顧準則

資方資源:我現在的感覺就是資方的資金很多,很有市場。你聽過的一些FOF子基金投顧,中小型私募的孵化計劃,比賽打榜的資金操作權等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真的挺多的,多關注吧,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有的是需要重新開戶和發產品的,量力而行。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資方我覺得是掛羊頭賣狗肉,其實實質做的就是配資的事情,擦亮眼睛多問問。我就拉到好幾筆,這裡面就是越做越順手,同時也能發現很多自身比如策略說明,風控說明的問題。

輸出內容:多寫一寫沒壞處,研報,周評,觀點什麼的,其實也沒多少人看,關鍵是互動,交流,學習和自身的提高。沒有口出蓮花的本事,那就踏踏實實做個文案工作者吧。微信公眾號是個很好的方式,至少讓投資人跟蹤起來很方便,我就有客戶在微信裡跟蹤和發現我們並實際認購產品的(我知道私募不能公開募集,實話實說,別點我炮啊)。其餘的比如雪球比較不錯,微博應該也可以。大A股大期貨的高手在民間還是很多的,有時被拍拍磚是件好事。你看我這麼寫知乎,沒準能幫上一些人,自己也梳理梳理,一舉倆得對不對。別跟我說我在軟文營銷,我就壓根不相信私募這東西在線上是個銷售場景。

其他的:好買基金網,私募排排網這些,早掛最好。期貨有個實戰排行的網站,七禾網很推薦,裡面有大量的高手訪談。和券商期貨公司發的產品,會在他們的資管名單裡出現,沒事去看看排名。還想提提朋友圈,確實做這行一定時間後,朋友圈裡全都是同行,水平高的越來越多,信息獲取越來越方便(天下大事看朋友圈比新聞快多了),也更需要篩選和自身思考。

總結:這一個階段是所有草根私募基金經理可能都會經歷過的快樂心酸路,確實對於某些有天賦和實力(有位80後私募大大佬如今管理百億,起初路演時靠背股票代碼吸引投資人),有經驗和資源(券商系確實比純草根要多一些優勢),但我認為,事在人為。投資這事情,除了公平,就是不確定,不確定其實也就是最大的公平。所以,其實私募這事,和其他事業一樣,踏實做事是最重要的。

第二個階段:發展紅利階段

很抱歉的說,我沒到這個階段(我自認為是2億到10億),所以我的任何想法意義也不大,也確實沒多想。但我還是多說倆句:

投資哲學:上個階段務實的多,這個階段可能就需要一些更大的東西來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我發現小私募路演都做策略說明,大私募路演很多講投資哲學,身份也不一樣了。所以說呢,自然科學是哲學的基礎這話也沒錯,畢竟自己實打實的東西,到後來沒準就會高大上。但這也引申到一點,就是正確的投資價值觀很重要,不能否認的是某些投資價值觀就是到不了這一個層次,不多說了遭人恨。

市場方面:這個階段的私募產品,各個三方的代銷,通道的主打和白名單已經是常態了,可能更多的是根據市場整體情況,宏觀氛圍決定的吧。我有個小猜想就是大盤正在5000點向上瘋狂衝擊時比大盤在2000點徘徊不前時,是不是發產品做募集要容易的多。既然這樣反市場週期的募集能力,就顯得更加重要。

歡迎關注牛教授金融知識從未如此簡單易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