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晚上睡覺“精神旺盛” 白天昏昏欲睡 中醫如何調解?

不寐,《內經》中稱“目不瞑”,“不得臥”或“不得眠”。多由心神失養或不安引起,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與精力,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重者徹夜不寐,多病程較長,常伴見神疲乏力,頭暈頭痛,心悸健忘及心神不寧,如疲勞、心境紊亂、社交不適、工作生活能力受損等。

晚上睡覺“精神旺盛” 白天昏昏欲睡 中醫如何調解?

其病因與心肝脾腎陰虛及陰血不足有關,其病位在心,主要病機為心肝脾腎陰陽失調,氣血失和,心神失養。其病性雖有虛實之分,但臨床多見長期不寐致心腎兩虛、陰虛血少、虛火內擾而心失所養者。陰虛血少,陰虛陽亢故虛煩少寐,心悸神疲;心動神搖於上則精搖於下;血燥精枯,故大便不利;心火上炎,舌為心之外候故口舌生瘡;陰虛生內熱,虛火內擾,故見手足心熱。《古今名醫方論》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主者神也。神衰則火為患,故補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故用天王補心丹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心者神明之官也。憂愁思慮則傷心,神明受傷則主不明而十二官危,故健忘怔忡;心主血,血燥則津枯,故大便不利;舌為之外候,心火上炎,故口舌生瘡。是丸以生地為君,取其下入足少陰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況地黃為血分要藥,一能入手少陰也。棗仁、遠志、柏子仁養心神也;當歸、丹參、玄參、生心血也;二冬助其津液;五味收其耗散;參苓補其氣虛,以桔梗為使者,欲載諸藥入心,不使之速下也。”又《名醫方論》柯運伯:“心者主火,而所以主神也,神衰則火為患,故補心者,必清其火,而安其神。補心丹用生地為君,取其下足少陰以滋腎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補心之陽,補心之神耳!……清氣如無柏子仁,補血如無酸棗仁,其神存耳;參苓之甘以補心氣,五味子之酸以收心氣,二冬之寒以清氣分之火,心氣和而神自歸矣;當歸之甘以生心血,玄參之鹹以補心血,丹參之寒以清血中之火,心血足而神自藏矣。更能假桔梗為舟楫,遠志為嚮導,和諸藥入心而安神明。”

典型病案

張某,男,53歲。不寐反覆發作3年,加重3個月。3年前每因勞累後出現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後難眠,寐時多則2~3小時,少則終夜不寐。曾口服各種藥物治療無顯效。近1個月來,又由過勞上述症狀加重,每夜入睡2小時左右,伴有心悸不安,頭暈乏力,肢倦神疲,手足心熱,口乾少津,舌紅苔少,脈細數。遂辨為不寐屬陰虧血少,心氣不足型。治以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方用天王補心丹加味:生地黃15g,玄參15g,柏子仁15g,酸棗仁25g,當歸15g,天冬15g,麥冬15g,人參10g,丹參15g,茯苓15g,五味子10g,遠志15g,磁石30g,生龍骨30g,桔梗10g。七劑,水煎服,日一劑,分早中晚三次溫服。

二診:服藥後睡眠改善,每夜入睡4小時,心悸不安,頭暈乏力,手足心熱,肢倦神疲,均緩解;但仍入睡困難,心煩多夢,口乾;舌紅苔薄,脈細略數。上方重用酸棗仁30g,麥冬25g。七劑,水煎服,日一劑,分早中晚三次溫服。

三診:服藥後諸症大減,每夜入睡6小時,偶有心煩,舌淡紅,苔白,脈細。繼服上方,七劑,水煎服。

四診:病情明顯好轉、穩定,每夜入睡7小時以上,且醒後疲憊盡去,精神悅愉,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守方十劑以固療效,之後一年,未見覆發。

不寐多由情志所傷,勞倦失度,久病體虛,五志過極,飲食不節等導致肝經鬱熱、陰虛火旺、心脾兩虛、痰熱內擾等形成陽盛陰衰,陰陽失交,陽不入陰,如《靈樞•大惑論》雲:“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臨床常見不寐長期傷及諸髒,心脾肝腎陰虛及陰血不足,精血內耗,彼此影響。故其病理變化總屬真陰精血不足,陰陽不交,故治療應滋陰養血,補心安神。所以天王補心丹加味是治療陰血虧虛型失眠的有效方劑。臨床應根據陰陽消長規律,從臟腑虛實辨證論治,還應加強精神調攝,身體鍛鍊,以取得穩固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