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奇異8:“流浪行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奇異8:“流浪行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如果地球擁有生命的話,那就不排除其它星球有生命。

一項新研究指出,在恆星之間的黑暗地帶,也許漂泊著許多顆與地球大小相仿、可能宜居的“流浪行星”,又名為“孤兒行星”。科學家藉助微引力透鏡效應發現了它們的存在。

波蘭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木星大小的流浪行星數量也許只有此前預估的十分之一,但能支持生命存活的、接近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則普遍得多。

華沙大學天文觀測臺的研究人員對銀河系中央的凸起部分展開了調查。此前的研究顯示,質量與木星接近的流浪行星的數量約為主序星的兩倍。在可觀測到的宇宙中,主序星數量約佔全部恆星的90%。

此次波蘭團隊的研究規模比前人的研究大六倍,結果發現,每四顆恆星中只有一顆質量與木星相當的恆星。他們還發現了許多大小與地球相近的巖質流浪行星。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行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但這些觀測結果還需更多研究才能得到證實。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華沙大學天文臺的博士生普雷茲梅克‧穆羅茲(Przemek Mroz)表示:“我們探測到了幾起時間極短的天文事件,時長不到半天。正如行星形成理論預測的那樣,這些也許代表著質量與地球相近、或比地球大得多的流浪行星的存在。”

“我們的觀測還很不完整,而且這些觀測結果很難證實或否定這些行星是否為流浪行星。我們對這些天文事件的探測效率非常低,這意味著只要探測到幾次此類現象,就說明宇宙中存在大量與地球質量接近的流浪行星或寬軌道行星。未來的WFIRST任務與歐幾里得號(Euclid)任務將幫助我們進一步探索這些短時事件。”

安傑伊‧烏戴斯基教授(Andrzej Udalski)與同事們利用了微引力透鏡效應:當光線從大型天體(如流浪行星)旁經過時,便會發生彎折。行星的引力使周圍空間變得扭曲,就像一面巨大的放大鏡。如果這面“放大鏡”正好從某顆恆星與地球望遠鏡之間穿過,這顆恆星就會短暫變亮。亮度增加的時間越久,造成該效應的行星引力就越大。如果該行星體積與木星相仿,該效應便可持續兩天之久。

這支波蘭研究團隊對一臺位於智利的地面望遠鏡於2010至2015年間採集的2600多起微引力透鏡事件展開了分析。之前的研究人員曾以2006和2007年間收集的數據為基礎,稱這些行星的數量可能多達銀河系中恆星的兩倍,直到2011年,沒有中央恆星的行星才被定義為一類新天體。但這些行星多為巨型氣體行星,而不是火星和地球這樣的巖質行星。

這些流浪行星在銀河系中穿梭而過,沒有任何行星為伴,甚至不圍繞任何中央恆星轉動。一些專家認為,這樣的行星可能多達數十億顆。雖然這些行星沒有陽光的照耀,但微生物在熱泉中照樣可以生存。這為尋找地外生命打開了新的窗口。此外,行星形成過程中和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也能為生命提供支持,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行星上可能還有湖泊、海洋和熱泉。

歐空局計劃於2020年發射“歐幾里得號”望遠鏡,對這部分“黑暗宇宙”進行探索。NASA則預計於2025年發射廣域紅外巡天望遠鏡(WFIRST),考察太陽系之外地外行星的大氣層,過去的20年間,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數千顆地外行星,但可能宜居的則為數寥寥,完整的研究結果已被髮表在期刊《自然》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