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我們來自山川湖海,為了孩子,星空與愛”|上百位優秀支教老師的故事

“……楊松曾批改到一篇自己一輩子都忘不了的週記。女孩寫到:星期六的早晨,陽光明媚,太陽叫我起床,我不想起;可是媽媽也來叫我起床吃飯,我只好起來了。但洗漱後我非常開心,媽媽做了我最愛吃的飯菜。我大口大口的吃著,吃的好香好飽。可是楊松知道,女孩的媽媽早就去世了,在她一歲的時候。”

“一個孩子摘了把桂花送給她,問‘香不香’,魯思凡正忙著批改作業,隨口說了句‘香’。下午剛進教學樓,她就聞到滿樓道迴盪著濃郁的桂花甜味,‘甜得都發膩了。’走進教室更吃了一驚,講臺上擺滿了桂花,足有四大瓶。孩子們為了讓她高興,幾乎摘光了整棵桂花樹……有記者來村裡採訪她。整整一天,幾個孩子和當地老師從頭到尾跟著,始終不說話,記者要走時才小心翼翼開口:‘你們會把魯老師帶走嗎?’”

“講反應速度,陶潛讓全班同學舉起直尺,在它落下的瞬間攥住。講到做功改變物體,他帶學生搓手搓臉,感受熱量。講光的色散現象,他分發了三稜鏡,讓孩子自己舉到陽光下,看折射出的七彩光芒。講重心,他從食堂要來一箱雞蛋,帶領學生們用紙張做成小降落傘套在蛋殼上,再把雞蛋從樓上丟下,看會不會碎。他還帶領學生做水火箭,十幾枚水火箭呼嘯著掠過操場,學生們歡呼雀躍,瞬間理解了壓強的概念。”

以上是三個“美麗中國”的支教老師的故事,中國新聞社記者張述用一年時間走訪了雲南、廣西、廣東等地20多所鄉村學校,採訪近百人次的支教老師、鄉村學生和工作人員,懷著對美麗中國事業的敬意、對中國公益和農村教育的思考,完成了《微光·炬火》這部記錄支教故事的紀實文學。

本期推送,我們分享給大家書中的兩段支教老師的記錄。“海嘯過後,很多魚被衝到岸上,一個小男孩在海邊不斷撿著魚扔回海里。大人告訴他,這樣做沒有意義,海灘上有成千上萬條魚,根本救不過來。小男孩繼續撿起一條魚,扔進海里:‘但是這條魚在乎。’” ——這些支教老師之所以去支教,是要在孩子心裡種下個念頭,讓這些終將散入人潮的孩子,對良善的東西存有一些信仰。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夢的起點

本文摘自《微光·炬火》

“與其說我們是來幫助孩子的,

不如說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

“與其說我們是來幫助孩子的,不如說是和孩子互相陪伴,一起成長的。”這是不少老師的心聲。與學生日常相處的點滴,都成為他們最難忘懷的記憶。

支教兩年,魯思凡除了上課,還要每晚陪伴住宿生。放學後,她領著孩子們做運動,晚上八點讀故事,九點送他們去睡覺。後來她發現很多學生從不刷牙,還有孩子因牙疼吃不下飯,於是決定幫他們培養刷牙的好習慣。孩子一開始沒耐心,牙刷剛放進嘴裡就喊:“老師,時間到了吧?”

為了幫他們熬過這兩分鐘,魯思凡規定,每天刷牙時自己會唱一首歌,歌沒唱完,誰也不能把牙刷從嘴裡掏出來。慢慢地,學生們開始習慣了刷牙,有時魯思凡出來晚了,他們還會站在老師宿舍門口,用牙刷敲著牙杯:“刷牙啦,魯老師刷牙啦。”

“這些孩子,淘氣時能把人氣個半死,有時候又會讓人特別感動。學生若是喜歡你,他們會把你說的每一句話特別當真。你說他哪方面做得特別好,他就會反覆去做這件事情。”

一個孩子摘了把桂花送給她,問“香不香”,魯思凡正忙著批改作業,隨口說了句“香”。下午剛進教學樓,她就聞到滿樓道迴盪著濃郁的桂花甜味,“甜得都發膩了” 。走進教室更吃了一驚,講臺上擺滿了桂花,足有四大瓶。孩子們為了讓她高興,幾乎摘光了整棵桂花樹。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我的核桃星球——張帆學生的作品

每個週末,也都會有學生拉著老師去爬山。他們像小猴子一樣噌噌爬上樹,再抓住樹枝輕巧蕩下來,手中已經多了幾個鮮紅的柿子或一大把碧綠的橄欖,全都塞給老師。還會用土塊壘成“土窯”,下面塞進點燃的木柴,直到把整座“土窯”燒紅,再塞進用錫紙包好的雞蛋、紅薯,有時還有家長送來的整雞,燜上一個小時,香氣就會氤氳開來。有一次學生們燜了兩隻雞,老師去得遲了,他們吃掉一隻,對另一隻垂涎欲滴,卻硬是嚥著口水也要留給老師們。

“美食匯”是師生們的盛大節日。中秋節那次是在學生家的房頂舉辦的,八九歲的孩子們自己動手,把花花綠綠的絲帶綁在樓梯上,用磚頭墊起小木板,做成唯一的凳子請老師坐;地上鋪一塊大膠合板充作餐桌,菜譜用粉筆寫在鵝卵石上:烤白薯、烤栗子、烤雞蛋、烤生菜、烤小魚。每個孩子都自己做了一道菜,有的孩子用牙籤串起紫菜壽司,有的煮了一盤玉米粒,在盤子周圍擺上紅黃花瓣。暮色降臨,孩子們又點起蠟燭,放在橘皮做成的小碗裡,師生頭頂著月光,在晚風和蟲鳴中歡笑、嬉鬧⋯⋯魯思凡感動不已,“面對這樣的孩子,我還需要什麼呢?”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快樂的園丁與花朵——陶潛與學生在一起

後來,有記者來村裡採訪她。整整一天,幾個孩子和當地老師從頭到尾跟著,始終不說話,記者要走時才小心翼翼開口:“你們會把魯老師帶走嗎?”

許瓊文有一次在教室裡忽然暈倒,被幾位當地老師輪流背到醫院,嚇壞了班裡的孩子們。後來她回到班裡,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問候老師,許瓊文開玩笑:“都是被你們氣的,經常讓我招呼紀律,老師吼不出來了,就暈過去了。”孩子們都當了真,那以後上課很少有人吵鬧,有人在講話,也會馬上有其他同學嚴厲呵斥。

李煦煒班上有個學生叫湘霖,平時總故意搗亂。有一次上課,老師在黑板上寫著板書,就聽身後笑聲一片,轉過身來,她頓時目瞪口呆:孩子靠著牆邊,雙手撐地,腳踩在牆上,試圖倒立起來。後來有一天放學,李煦煒在街上看到了他:“乘法口訣會背了嗎?”學生搖搖頭,不吭聲。“那你回去拿書,老師陪你一起背。”師生倆坐在街邊的臺階上,一人一句,不知重複了多少遍。再抬起頭時,昏暗的街道上只剩他倆,遠處依稀飄來炒菜的煙火氣味。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老師,看我畫了什麼”——章林昱和學生在美術課上

“老師,我送你回去,我是男子漢。”湘霖牽著老師的手,拖鞋打在水泥路上。那是李煦煒有生以來度過的最堅定也最溫暖的兩個小時。孩子手心的溫度從夜晚潮溼的空氣中透過指尖傳遞過來,成了老師一生難以忘懷的記憶。那一刻,她原諒了孩子所有的搗蛋,“這世界又怎麼會有壞的種子呢?”

“我們來自山川湖海,

為了孩子,星空與愛”

為什麼要支教?兩年過去,老師們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自身的成長是最大收穫。鄧婉馨為主角的那幅招募海報上,記錄著她的一段話:“我也懷疑過來這裡的意義,但當我目睹孩子們從自卑到自信的轉變,看到他們對知識滿懷期待的小臉,就知道一切都是有價值的。只是我從未預料到,努力打通他們侷限的時候,我自身的侷限也被打破了,這真是一種奇妙的體驗。”

2016年夏天,鄧婉馨在結束支教後再度參加了暑期學院,這次是擔任培訓主管。和當年一樣,每天十幾個小時都在培訓,大腦始終高速運轉,每天回去沾床就入眠,一覺睡到天亮。“你問我累嗎?當然累。但你問我苦嗎?真的不苦。”她知道,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景,有些累就是必經的,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

這是她在支教生活中體味的道理。兩年時間,面臨著陌生環境,老師們要獨立解決一系列問題:如何做好教學工作,如何與孩子們相處,如何適應在鄉村的生活,如何處理與當地老師、學校乃至官員的關係⋯⋯這些都鍛鍊了她們各方面的素質:勇氣、毅力、領導能力、溝通能力、生活能力⋯⋯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程老師與學生在操場上“編花籃”(鄭福利攝影)

回顧那段最艱難的歲月,鄧婉馨發現那也是自己成長最迅速的時期,因為生怕誤人子弟,她強迫自己不斷地反思、成長、摸索和嘗試,全力突破侷限。後來,她成了臨滄地區英語學科負責人,負責教師職業發展會議上的設計和主講,反饋好評達90%以上;還代表臨滄地區的小學英語老師參與教學比賽,同樣獲得了好評。2015年10月,原中組部部長宋平與幾位優秀支教老師座談,她是其中之一。

而在許瓊文看來,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她也在不斷髮現新的自己。至今她還記得第一次走上講臺時的情景:臺下幾十雙眼睛集中在自己身上,她的第一句話是:“大家好,我今年21歲,畢業於中山大學。”班裡陷入了長久沉默,過了好久才有一個男生悄聲問:“老師,你叫什麼名字啊?”許瓊文這才意識到,自己太過緊張,連名字都忘了說出來。

大學剛畢業時,她覺得自己還是個學生,凡事喜歡以自我為中心,遇到事情總想找人幫忙解決,後來卻慢慢發現,在孩子們面前,自己就是大人,就是他們遇到事情想尋求幫助的那個人。因此從心裡逐漸接受了“老師”這個稱呼,學會了去接納和包容,有了耐心與責任心,於她而言,這兩年裡遇到的所有人和事,所有的收穫與成長,都交織成了無可替代的回憶。

即將結束支教時,她接到了香港大學研究生的面試通知,教授對她說的第一句話是:“我看了你的申請,我們非常喜歡美麗中國支教的老師,你們太優秀了。所以這個offer我肯定會給你。謝謝你選擇我們。”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守護——鄭雪飛與孩子們在一起

前央視主持人敬一丹也是美麗中國支教的支持者,到過許瓊文的學校,聽過她的課:“許老師,美麗中國支教的老師真的特別棒,你們的眼裡有未來。”在她看來,老師們改變了孩子,自己也在改變。“支教兩年的生活,他們也在上學,學到的、看到的,很多都不是教科書裡能學到看到的。他們的目光從校園看到更廣大的天地,這樣的經歷影響著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和處世態度。”

敬一丹還參加過廈門大學的一次宣講會。一位到場的女生表示,自己很想去支教,又擔心失去擇業的機遇,在座的企業家紛紛起身:“我看好這樣的經歷,品質比專業經歷重要。”敬一丹對他們說:“記住這個美麗女生,幾年後,她出現在你面前時,請你打開大門,她會比現在還優秀。”

暑期學院的一天晚上,鄧婉馨跑完步躺在學校的操場上,大滴的汗水沿著臉龐和脖頸滑落,晚風與月光拂去了疲憊困頓。支教時她就保持著每晚跑步的習慣,擔任培訓主管後依舊將這一習慣堅持了下來。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孩子們在嬉戲

鄉村生活固然艱苦,留在她心底更多的卻是種種美好瞬間。晨起在田野間散步,可能遇到漫天飄灑的煙雨,低垂的雲朵縈繞在連綿青山間,夜晚則是萬千星光在天穹中熠熠生輝。在這裡,鄧婉馨第一次看到紫色的晚霞,紅色的蕎麥堆,對著自己吐舌頭的牛,趴在圈邊的豬讓她想起莫言的《生死疲勞》。她也見識了村民如何做雲腿、灌香腸,如何把六頭豬的脂肪熬成一大鍋清亮亮的油;還嚐到了樹花和百香果拌辣椒粉,以及讓她五官都皺在了一起的酸木瓜。

中秋節那天,支教老師們在網上買烤箱和原料,自己做酥皮月餅和各種甜點,一起包餃子;項目主管從臨滄帶來烤鴨和涼菜,再配上水果拼盤,組成了一桌豐盛異常的晚餐。傍晚,她們坐在宿舍前的院子裡,躺在躺椅上看星星,用望遠鏡看月亮,晚風把歡聲笑語送向遠方暮色中的群山。

每位老師都有過類似的歡樂記憶。在綿綿細雨裡參加彝族的火把節,在路邊攤上大碗喝羊肉湯、大口吃烤串,穿著白依族服飾和鄉民圍著篝火“打跳”,新年被當地的老師和家長們輪流請去吃殺豬飯,在大麗線路旁的小店裡高聲談笑,喝著七塊五一瓶的鶴慶紅大麥酒。在山中密林裡尋覓雞樅菌,在午夜的小鎮街頭放聲歌唱,在簡陋的宿舍樓裡徹夜爭論著未來、教育和理想。艱苦卻也詩意的鄉村生活,志同道合的同伴情誼,以及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熱愛,同樣是他們支教的動力。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上百位优秀支教老师的故事

北京姑娘郝琳碩留學歸來在雲南大理鶴慶縣教了兩年英語,結束支教之後郝老師進入了哈佛大學繼續在教育學專業深造,希望長期為孩子們服務。

鄧婉馨至今記得在學生家度過的那個晴朗冬夜。黑魆魆的山間零星點綴著幾處燈火,遠處的幽深寂靜中偶爾傳來驢嘶和犬吠。她站在山巔,因寒冷和興奮不住戰慄,呼出的白氣在清冽空氣中蒸騰飄散,頭頂是絢爛銀河橫亙天宇。核桃樹的光禿枝杈映襯在滿天繁星下,如同枝頭綴滿萬千閃爍的鑽石。那樣震撼的景色,她平生第一次見到。

支教老師們最喜歡的歌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演唱它的樂隊“逃跑計劃”也成了美麗中國支教的支持者。中央電視臺還為美麗中國支教做過一期專題節目,同樣用了這個名字。在老師們看來,每晚生活在這樣的星空之下,是生活中最大的美好之一。

“我們來自山川湖海,為了孩子,星空與愛。”鄧婉馨寫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