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棖不戒|“戀愛嗎?分手割腕的那種”“你瓊瑤看多了吧”

棖不戒|“戀愛嗎?分手割腕的那種”“你瓊瑤看多了吧”

“再見,謐兒!”她低低地說,拿起杯子,把那些藥片悉數吞下。然後,平靜地換上睡衣,扭滅檯燈,在床上躺下。“我從何處來,沒有人知道!我到何處去,沒有人明瞭!”她彷彿聽到有人在唱著。“一首好歌!”她想,凝視著窗子。

這一段是小說《窗外》中女主人公自殺的描述,也是瓊瑤自己的經歷。瓊瑤一生寫了六十多部小說,寫盡了人間的痴男怨女,愛情和死亡是纏繞她人生的永恆主題。

有人問海明威,如何成為一名作家,海明威回答,需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在這個回答的基礎上還可以加上一條:有一次痛徹心扉的戀愛。這兩條瓊瑤都佔齊了。出生1938年的瓊瑤,原名陳喆,出生在亂世註定有個顛沛流離的童年。1944年,瓊瑤6歲,從成都去湖南投奔爺爺家,可是衡陽保衛戰打得正酣,在流亡途中兩個弟弟不見了,全家人找了好久也沒找到,父親焦急下竟指責作為大姐姐的她:為什麼丟的不是你?絕望下一家三口集體跳河,結果被人給救了。

棖不戒|“戀愛嗎?分手割腕的那種”“你瓊瑤看多了吧”

年輕時的瓊瑤

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自殺,冥冥中命運好像為她寫下了註腳。第二次自殺是在他們一家到了臺灣後,戰亂逃亡的緣故,瓊瑤學習壓力十分大,偏科嚴重,學校生活極為苦悶,家中父母專寵失而復得的兩個弟弟(後來又有了妹妹),她像是一個多餘的人,老師和父母的關愛都得不到。青春期的抑鬱中,她跑了二十多家藥店湊齊了安眠藥,後來讓父母發現了。第三次自殺是在她18歲那年,喜歡上了大自己15歲的老師,父母知道後在學校鬧得雞飛狗跳,學校沒辦法,只好把那位老師開除。瓊瑤被父母關在家裡,與外界斷開聯繫,她在失戀的痛苦和對愛人的愧疚中再次選擇自殺。

除了處女作《窗外》帶有濃濃的自傳性外,瓊瑤其他的小說中也能時時看見她自己的影子。唯美的愛情是對現實的補償,華麗詞語的背後,她的作品中潛藏著揮之不去的自殺陰影。瓊瑤筆下的人物大多不食人間煙火,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追求愛情,一旦失去了愛情,便失去了一切追求和信念,在失戀的痛苦中,她筆下的人物往往會選擇自殺來尋求解脫。

這可能與她自己的戀愛經歷有關,她的審美帶著濃厚的悲劇色彩,求而不得時自殺是解脫,遭遇誤會時自殺是表白和證明。《翦翦風》中溺水身亡的何飛飛,《煙雨濛濛》中用手槍自盡的茹萍,《紫貝殼》中走向大海深處的許佩青,《新月格格》中殉情自殺的新月。這些角色都以自殺為愛情畫上句號。

她的作品中還有大量自殺未遂的角色,幾乎在每本書裡都有自殺的痕跡。遇到解不開的誤會時,遇到家人的反對時,自殺是應對這些現實阻礙的有效辦法,有的女性角色甚至會在一本書中自殺好幾次。瓊瑤的潛意識裡,愛情伴隨著死亡,它們是一體兩面,死亡既是愛情的歸宿,又是愛情的高潮。

師生戀、第三者、自殺,這三大要素在瓊瑤小說裡反覆出現,或許是因為童年時期父愛匱乏,她對年長的男性有著無法割捨的情懷。瓊瑤高中時期和大她十五歲的老師相戀,被父母拆散後一直不能忘懷,成年後嫁給文學青年,兩人性格能力都不匹配,婚姻維持了五年就勞燕分飛,之後她戀上大她二十五歲的有夫之婦編輯,這段婚外情持續了長達十年,最後成功上位。

棖不戒|“戀愛嗎?分手割腕的那種”“你瓊瑤看多了吧”

《情深深雨濛濛》如萍請求杜飛幫助她挽回書桓

她的愛情觀投射到了作品中,這種陰暗的底色渲染著瓊瑤大多數的作品。一方面她宣揚純愛,歌頌愛情至上,一方面又痛貶婚姻制度,認為婚姻禁錮了人性,磨滅了愛情。婚姻和愛情在她筆下成了敵對的雙方,婚前的浪漫愛情往往在婚後變得平淡乏味直至破裂,愛情的永恆性成了一道無解的題。

她最令人詬病的是對第三者的態度過於曖昧,既同情又譴責。《新月格格》一書描寫的是赤裸裸的小三上位,到了《還珠格格三》,她又對知畫的行為各種貶抑,她的道德觀始終沒有統一。對於愛情的定義,瓊瑤給出的答案也是模糊的,往往女主深深愛著A,因環境被迫嫁給B,各種黯然神傷,轉過頭來,還深情惦記著A,卻發現自己早已愛上B,愛和不愛的界限不明,人在其中徘徊不定。瓊瑤的作品中,處處是這樣的矛盾。

瓊瑤自己曾說過:“我這一生已經把人家幾輩子都過過了,我的生活、愛情及婚姻上遭遇這麼多,我才有這麼多可寫。有人用寫日記發洩,我卻發洩在寫作上。”

與鴛鴦蝴蝶派的雅緻不同的是,瓊瑤讓言情故事更加市井化,更加淺顯易懂,書中的所有背景被虛化,失去真實意義,只作為一個淺顯的符號,專門服務於愛情,經不起推敲。筆觸變得更加直接,焦點永遠在男女主的身上,大量的內心獨白來描述他們的歡喜和悲痛,卻省去了應有的支線,其他人物形象蒼白刻板。失去深度,放棄思考的同時,這種感性文字卻拉近了和讀者的距離,使他們更輕鬆地代入自己的感情,引發共鳴。

瓊瑤的大部分作品,第一遍看會代入其中,看第二遍就索然無味了,沒有反覆品讀的價值。瓊瑤太在乎她的角色,總是過度潔淨化筆下的人物,不容許有一個壞人。她的人物必須佔領道德制高點,就算做壞事也有其苦衷,《梅花烙》中的白吟霜就是這種無辜女主的代表。人物形象過於單薄,給人說一套做一套的分裂感,為了不損害善良柔弱的設定,所有的衝突描寫都太淺表虛假,人物之間的聯繫和影響沒有呈現出來,脫離了現實環境,失去了文學的深度。

棖不戒|“戀愛嗎?分手割腕的那種”“你瓊瑤看多了吧”

《梅花烙》白吟霜

瓊瑤的小說常被批評題材狹隘、風格單一。其實這也是言情作家的通病,亦舒甚至表示不願和瓊瑤相提並論。瓊瑤筆下的愛情故事總是從一見鍾情開始,中間經歷層層誤會和家庭阻礙,有著數不清的痛苦呢喃和如火相思,最後幾經周折得到一個封閉式的結局,千篇一律成為套路。

瓊瑤筆下的少女多數都缺乏獨立人格和思想,往往學歷不高,不願意去蠅營狗苟地上班,只等待一個英俊多金的男子把她從庸碌中解脫出來,比如《一簾幽夢》。如果說灰姑娘是言情小說不可逾越的套路,那麼瓊瑤諸多一男多女的戀情故事,只能說明她的思想一直停留在舊式婚戀制度裡。她用了很多筆墨來描寫愛情的完美忠貞,卻在現代背景中安排妻子和情人的和平共處,深情男子坐享齊人之福。她筆下的角色日復一日在烏托邦裡追逐嬉戲,不見推開門走到現實中成長,她的作品也多以鳥、雲、水、雪、花、夢這些意象來命名,故事的深度始終沒有超越鴛鴦蝴蝶派。她脫離不了“我”的框架,脫離不了“我”的經驗,日復一日在虛幻中造夢。

因家庭氛圍,瓊瑤受古典文學薰陶,遣詞措意帶著獨有的古典美。80年代起,瓊瑤小說開始在大陸走紅,彼時的文學作品還停留在《紅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之類的宏大主題中,靡靡之音的小情小愛並不被提倡。瓊瑤帶給了一代人愛情的啟蒙。原來除了家國理想,還可以存在小我的慾望,還可以卸下所有的責任,作為“本我”就為愛情而活。生活除了沉重,還可以輕鬆。瓊瑤完成了對傳統文化“以理制情”觀點的反駁,呈現了一個現實中不存在的烏托邦。

八九十年代的大陸街頭,沒有瓊瑤小說的書店不配稱作是書店,大量的盜版書擺上夜市地攤,她筆下的男主成了萬千少女的夢中情人。那時的學校中流傳著一句話,“男看金庸,女看瓊瑤,不男不女看三毛”,這也標誌了三位作家在華語文化圈的當紅地位。有讀者這樣評論瓊瑤的言情小說:“對未諳風情的少年是一種憧憬和嚮往;對初涉愛河的青年是一種參照和擴充;對百感交集的中年是一種回味和補償。”

六十年代起,瓊瑤把作品搬上大熒幕,獲得成功。從大屏幕到小屏幕,瓊瑤共改編了五十部作品,建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八零後童年的記憶裡,全是滿滿的瓊瑤劇。瓊瑤十分有商業頭腦,當觀眾們對楚楚可憐的苦菜花型女主審美疲勞時,《還珠格格》橫空出世,小燕子古靈精怪、衝動俏皮,顛覆了以往的角色形象。這部作品裡,瓊瑤在男女情愛之外重點描寫了女性之間的友誼。紫薇對小燕子充滿信任,把珍重的認親信物託付於她,小燕子也把紫薇當成了親妹妹,雖然不捨皇宮的奢華生活,雖然怕死怕得要命,還是冒著砍頭的風險向皇帝承認了自己是假公主。

棖不戒|“戀愛嗎?分手割腕的那種”“你瓊瑤看多了吧”

《還珠格格1》紫薇小燕子結拜

劇中的配角也有都有完整的感情線,人物性格豐滿,故事情節充滿張力。在1998年首播時造成轟動,該劇火遍東南亞,瓊瑤再一次攀上了事業高峰。《還珠格格》大獲成功後她又推出了《情深深雨濛濛》,該劇改編自《煙雨濛濛》,劇中的依萍聰明果斷、敢愛敢恨,憑藉自身能力得到幸福和愛情,是個勵志型女主。小說中茹萍自殺,書桓遠走的橋段被改,加入一個負責搞笑的角色杜飛,將原本的悲劇改成大團圓結局。

這兩部劇,標誌著瓊瑤步入了娛樂化商業模式,形成產業鏈。在瓊瑤作品大肆流行的時候,甚至出現了一個詞“瓊瑤式”,她變成流行文化的一個符號。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很容易把她筆下的烏托邦當作真實世界,把那些脫離現實的角色當作擇偶的模版,一旦進入社會,理想和現實劇烈撕扯,夢想破滅的青年轉而對瓊瑤作品失望。瓊瑤執著地描寫純愛,幾十年如一日,她的讀者大多數是少女,一代少女進入,一代少女失望,下一代少女進入,直到另一種流行文化將她取代。

在瓊瑤漸漸淡出大眾視線的時候,去年的一則新聞又把她推向了風口浪尖。瓊瑤拒絕為中風失智的丈夫上胃管,與繼子爭執後在臉書發文道歉,這段婚姻中掩蓋了數十年的矛盾終於赤裸裸地展現出來。瓊瑤的公開信和對丈夫平鑫濤的治療意見,可以看出她想用不過度治療的手段來延續生命,以消極自然的態度迎接死亡,從而保留丈夫的最大尊嚴。

一個是站在愛人的角度,一個是站在世俗的角度,不能說誰對誰錯,瓊瑤的浪漫主義在現實中觸礁。今天是瓊瑤的80歲生日,她依然是個鬥士,追求愛情的純粹和生命的尊嚴。瓊瑤的人生,就是對她愛情主張最好的註釋,雖已經過時,卻從未放棄。

通俗文化的流行,代表理性的閱讀讓位於感性的狂歡。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寫道:“媚俗引起前後相連的兩滴眼淚。第一滴眼淚說:看見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多麼好啊!第二滴眼淚說:與全人類一道,被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的情景所感動,多麼好啊!正是第二滴眼淚使媚俗成為媚俗。”

棖不戒|“戀愛嗎?分手割腕的那種”“你瓊瑤看多了吧”

《還珠格格3》知畫五阿哥洞房花燭夜

從瓊瑤到郭敬明,言情小說經過了十幾年的更迭,雖然換了表現手法,換了故事框架,可是骨子沒變。沒有關注現實,沒有深刻的批判,有的只是感動,只是情緒,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意氣。

棖不戒|“戀愛嗎?分手割腕的那種”“你瓊瑤看多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