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中醫常見補虛藥,大圖詳解(補陽篇)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所以助陽藥主要用於溫補腎陽。腎陽為一身之元陽,腎陽虛則有畏寒、肢冷等症。心主血脈,心陽虛則冷汗淋漓、面色恍白、脈細欲絕或出現結代脈等。脾主運化,脾陽虛則完谷不化,便搪、洩瀉、食慾不振等。所以腎陽衰微不能溫運脾陽所引起的洩瀉,以及腎氣不足,攝納無權所引起的喘促,都可選用適當的補腎陽藥來治療。

鹿茸

中醫常見補虛藥,大圖詳解(補陽篇)

【性味與歸經】甘、鹹,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督脈,助腎陽,生精髓,強筋骨。

【臨床應用】1.用於腎陽不足、陽痿、肢冷、腰瘦、小便清長、精衰、血少、消瘦乏力及小兒發育不良、骨軟行遲等症。鹿茸是一味補督脈的要藥,又能助腎陽、補精髓、強筋骨,適用於腎陽不足、精衰血少及骨軟行遲等症。

仙茅

中醫常見補虛藥,大圖詳解(補陽篇)

仙茅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熱。有小毒。入腎經。

【功效】溫腎壯陽,袪寒除溼。

【臨床應用】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的陽痿精寒,腰膝風冷,筋骨痿痺等症。

巴戟天

中醫常見補虛藥,大圖詳解(補陽篇)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性味與歸經】辛、甘,微溫。入腎經。

【功效】補腎助陽,散風袪寒溼。

【臨床應用】1.用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腰膝痿軟等症。

巴戟天溫而不燥,補而不滯,能補腎陽、強筋骨。

續斷

中醫常見補虛藥,大圖詳解(補陽篇)

續斷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山蘿蔔科植物續斷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微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續傷折,治崩漏。

【臨床應用】1.用於肝腎不足,腰膝瘦痛,腳軟乏力等症。

杜仲

中醫常見補虛藥,大圖詳解(補陽篇)

杜仲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

【性味與歸經】甘,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臨床應用】用於肝腎不足,腰膝瘦痛,乏力,眩暈,陽痿,小便頻數等症。

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杜仲可補肝腎,故有強筋骨的功效,常用於肝腎不足、腰膝痠痛乏力等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