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入戲沒事 別被醫療劇影響就醫習慣

原標題:入戲沒事 別被《外科風雲》《急診科醫生》等醫療劇影響就醫習慣

入戲沒事 別被醫療劇影響就醫習慣

“主人公被生鏽的鐵釘劃傷手腕後死亡,在全身主要器官衰竭之前,她認為自己只是得了流感,完全沒有想到是敗血症……”這是近日英國播出的電視劇《弓箭手》中的情節,正是這個讓人震驚又有些疑惑的情節,令前往布魯姆菲爾德醫院檢查的人數激增,很多人擔心電視劇中的情節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似乎不少,看完養生節目中介紹的某種疾病,就覺得自己好像也得了這種病。人們自覺不自覺總會模仿電視劇中的情節,從而影響就醫習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潛移默化 影響觀眾的心理認同

“不只是英國,這種現象在哪個國家都存在,特別是一些走紅的電視劇,比如《外科風雲》《急診科醫生》熱播時,門診也會有病人用電視劇中的情節跟醫生交流,認為那就是真實的醫療行為。”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對此,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傅安國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醫療劇是否會影響到公眾就醫習慣的相關調查,但答案無疑是肯定的。比如他在給小朋友講故事時,臨時杜撰,小朋友聽完後愕然的問:“這個人長得這麼醜為什麼還那麼善良?”為什麼人醜就不能善良,小朋友說電視和故事書裡醜的人都是壞人。

“很顯然,電視會對觀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電影和電視兼具藝術和媒介的雙重特徵,影視受眾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也一直處在欣賞美的氛圍中,只有受眾從心理層面接受了影視作品,這部影視作品才會獲得更大的傳播效果。”傅安國說,好的影視作品會達成觀眾的心理認同,甚至是語言和行為的模仿,有時候這些影響是觀眾意識不到的。

紹興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副教授陳巍認為,醫療劇通常不會直接地告知觀眾應該如何預防和治療某種疾病,而是以劇中人物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感間接地去影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健康知識,普及醫療常識。其實除了“健康常識傳播”之外,醫療劇中關於“科學知識”“醫患關係”“倫理關懷”“職業精神”等情形的刻畫,同樣會影響到人們的就醫習慣。

媒介效應 “認知圖式”根深蒂固

“醫療劇雖然不是科教片,但是由於其類型特殊,醫療劇中涉及的醫療知識和醫療行為同樣能夠對受眾產生類似科普的效果。”陳巍說,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以及媒介示範論指出,受眾在對媒介內容的接觸中,能夠習得一系列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甚至會成為受眾處理類似問題的永久方式。

在傅安國看來,這種現象其實很好理解。生活中經常發現,一個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人,分析起情感方面的問題來卻頭頭是道,儼如情感專家,因為他(她)看過許多的戀愛劇,間接完成了模仿學習,頭腦中形成了自己對情感的認知圖式。

傅安國介紹,認知圖式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圖式是一種思維或動作模式。皮亞傑把行為主義心理流派提出的“刺激→反應”的單向活動模式拓展成“刺激→認知圖式→反應”的連續過程。具體到醫療劇對觀眾就醫習慣的影響,對之前沒有任何醫療知識經驗的觀眾而言,電視劇中的相關情節就形塑了他們的“認知圖式”,他們再根據這一圖式來應對(反應)現實遇到的醫療問題(刺激)。

現代心理學通過對信息接受主體與接受模式的研究後還發現,“認知圖式”是影響受眾接受信息以及審美評判的一個固有參照點。皮亞傑還把生物學中“同化”與“順應”的概念運用到認識過程中,用來解釋類似的這種影響;他認為“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叫做同化;內部圖式的改變,以適應現實,叫做順應”。

具體到醫療劇中,同化是把醫療劇中的“知識”納入主體已有的圖式之中,以豐富和加強主體的動作,引起圖式力量的變化。順應則是主體的圖式不能同化客體(如已有的就醫思維和行為在當前不能順利有效的就醫),必須建立新圖式或調整原有圖式(改變就醫思維和行為),引起圖式的質的變化,使主體適應環境。

“所以,依據醫療劇提供的錯誤信息構建或同化而成錯誤的圖式,在就醫經驗增加後,也會發生‘順應’就醫環境的改變,只不過會付出較大的社會成本和個人代價。”傅安國強調。

的確,支修益表示,真正的病患,在其初次就診到與醫生的反覆接觸中,他會很快了解醫院的診療規矩,從而消除電視劇對其認知的影響。

加強把關 確保傳播正確的科學知識

敗血症絕大多數繼發於各種感染,有數據顯示,每延誤30分鐘進行治療,患者死亡的風險就增加7%。“我們收到了很多來自救護站的錯誤警報,但不得不想辦法將患者帶走,這就讓那些本該入院的患者失去最佳機會。”布魯姆菲爾德醫院一臨床護理專家說。

此前,醫學專業性網站丁香園公佈了一份“錯誤百出的醫療電視劇”調查,有85.5%的醫生在醫療劇中發現過醫學錯誤,其中急救知識被“誤傷”得最重,佔74.6%。廣大非醫療專業的受眾如若在日常生活中模仿電視裡的行為,其後果恐怕難以設想。

因此,陳巍認為,醫療劇要提高專業性,對於劇中涉及的醫療知識,要經過專業人士嚴格把關,避免誤導受眾。

“電視劇能聚焦醫生、醫院這是好事兒,演員畢竟不是專業,在短時間內掌握醫生多年來形成習慣的操作和動作的確存在困難,個別臺詞不嚴謹也可以理解。”支修益說,醫療科普不該依靠電視劇,還是應該由專門的單位和專職人員來做。

的確,傅安國也表示,要通過各種途徑進行醫療知識的科學普及,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具體到醫療電視劇而言,它所傳播的醫學知識影響深遠,正因此,一些國家對醫療劇要求非常嚴格。

如美國的相關規定是,在醫療劇編劇團隊背後,還要有以專業醫師隊伍為核心的顧問團,為每個案例提供科學支持。在拍攝手術場景前,必須經過相關醫療機構的審核和培訓等。如,播放長達15年的經典美劇《急診室的故事》共15季,最先開創了美國醫療劇遵從的“雙P模式”,即專業化與個性化,這一模式的優勢在於使電視劇不僅能最大程度地寫實,而且還可以傳播正確的醫學知識,具有科教的意義。

“同樣播出時間長達8年的美劇《豪斯醫生》,編劇至少安排了150種怪病,假如沒有以專業醫師隊伍為核心的智囊團為每個案例提供科學支持,他們是很難拍攝製作出高水平的醫療劇的。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傅安國說。(記者 付麗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