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写作指导:朱自清《背影》中的冷暖色调。如何运用“颜色”类词语

朱自清的《背影》为大家广为熟悉,尤其是人到中年时再读这篇文章,更能读懂父子情深,以及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恩之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后来读到龙应台《目送》中的这段文字,不由得想起朱自清的《背影》。没有一种情感可以保持保持外在形式上的永存,但是这种情感一定会在我们思想深处永恒。自古说父爱如山,写父亲的文章总爱写出男人的情怀,男人的气魄,或是在儿女人生路上“关键几步”的指引,可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一格,事情都是鸡毛碎皮不值一提的小事,父亲也不再意气风发,而是对待事情“墨迹”得近乎妇人之态。但是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一如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真实的父亲,一如我们渐渐老去变得不再利落的父亲。

全文采用纪实手法,无华丽辞藻之作,无痛彻心扉之苦,只是把一位知识分子与老父亲的相处“原生态”地呈现出来。作者也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真实的记录,每一笔看似平淡的语言,却是至深的感情。

有人说:“《背影》之闻名,其实在平常……恰如棉布之于绫罗绸缎,柴扉炊烟之于钟鸣鼎食,自然抹去了‘为文造情’多有的刻意造作之痕。”最难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其实那是天下人父亲的背影。今天,单就朱自清《背影》中用词方面的“冷暖”色调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同学们写作有帮助。


写作指导:朱自清《背影》中的冷暖色调。如何运用“颜色”类词语

一:冷色调,黑色和深青色。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曾经“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的父亲,其实也会老去。有人说父亲的老不是一天天的,而是一瞬间的感觉。在“买橘送别”这一瞬间的父亲,外形臃肿,步履蹒跚,父亲确实老了。在这段外貌描写中,黑色渲染一种沉重严肃、沉重的气氛,突出父亲的质朴无华。也突出父亲的肥胖苍老的形象,为下文爬月台的艰辛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更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色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就好像花有花语,玫瑰象征爱情,百合比喻“百年好合”,康乃馨歌颂母爱。色彩也是一样,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深意,在我们的作文中,写色彩,首先确实是“写实”反映“物之色彩”,更重要的是色彩能隐射作品主人公喜怒哀乐的情感,和文章中的“故事”相信契合,烘托作品的整体氛围。如果把“背影”比作一副美术作品,那一定是以“黑青色”为底色。

除了上面所讲的“买橘送别”中的外貌描写,下面是“背影”中提到的一些事情,没有一件不让我们为之叹息。故事发生在冬季,这不是一个色彩明亮的季节;祖母去世,父亲没有了母亲,“我”没有了祖母,一开始就提到祖母的“丧事”,奠定全文伤感的基调;父亲人到中年,被迫“卸职”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一职,仕途走下坡路,甚至需要为一个工作“东奔西跑”;家道中落,需要借钱和典当办理丧事,家境一日不如一日;父亲显得“迂”,在外说话做事不太漂亮。“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前路未卜,未免惴惴不安;父亲生活渐拙,老境颓唐,让朱自清忍不住“泪潸然”。

所以,文章中描写父亲的”背影”,用颜色“黑色””深青色“描绘父亲的形象,既突出了“外在形象”的老态,更和全文的整体氛围保持一致的统一性。冷色调,也是“背影”这篇文章的主调。父亲也曾意气风发,也曾春风得意,但是他还是一天天老了。相信读过《背影》这篇文章的人,都恍惚看到一个”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愈来愈老,渐行渐远。“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这大千世界,谁又能得到了一个永远不会老去的父亲?


写作指导:朱自清《背影》中的冷暖色调。如何运用“颜色”类词语

二:暖色调,紫色和红色。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这件紫毛大衣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总的来说是一件非常阔气的“紫毛大衣”。一方面,和父亲的“黑色”“深青色”装扮形成对比,父亲装束简单,近乎寒酸,孩子阔气,甚至光彩夺目;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传统里,紫色是尊贵的颜色,“紫气东来”“红得发紫”,这一个颜色也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祝福和期盼之情。在美术上,按颜色的冷、暖,中性分,紫色属于中性色彩,但在这里,通过”厚重“的紫色,我们感觉到的扑面而来的”暖”和人世间至真的“情”。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朱红”的桔子,如一枚太阳,红彤彤照在儿子朱自清的心里。这是一种饱和、浓烈、鲜亮却又凝重的色彩。这种颜色是父爱的颜色,温暖,饱满,丰盈。这”朱红“的桔子更像一颗父亲的爱心,刻在了儿子的心中。

”紫毛大衣“”朱红橘子“和外貌描写中的“黑”“深青”形成对比,使人在黑暗中能看到光明,在沉重中能看到希望,在逆境中能看到温暖。即使生活貌似是沉重的黑色,但是浮在黑色表面的是永不沉沦的亮色,是扶持人生源源不断的爱。虽然颜色用词非常简单,“紫”“朱红”,简单的好像“一闪而过”,但是即使简单,也有“闪电”的力度,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作指导:朱自清《背影》中的冷暖色调。如何运用“颜色”类词语

三:用“颜色”词语,要简明,恰当。

张爱玲在《我的天才梦》中写道: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张爱玲也是在写作中用“色彩”的高手,当然,我们还可以从朱自清的《绿》《春》看到他对色彩熟练地运用,恰到好处地构建图画美。但是我们在写作时,不能因为色彩美,能对读者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就一味地堆砌“色彩”词语。色彩用得太多,不但不能起到“画面感”的作用,反而会让读者以为这是“鬼画桃符”了。还有也不能为凑几个“色彩”词语,就胡乱调色,如形容一个进门的保安是“粉嫩”的脸颊,这不但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而且会留下笑话。

总之,色彩入图,缤纷斑斓、;色彩入诗,文美意丰;色彩入文,增光添彩。凡文学作品,皆是具有色彩之美。希望同学们在文章中敢用色彩,用好色彩,把握手中的笔,描绘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写作指导:朱自清《背影》中的冷暖色调。如何运用“颜色”类词语

(优秀例文)有那样一抹色彩

自打小时起,我便非常喜欢蓝色,毕竟天空是蓝色的,大海也是蓝色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其中便有“蓝”,连我的名字里都有个海字。

在一个赤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万里无云,碧蓝的天空竟不带一丝杂色,连风吹过来都是热乎乎的,大地掀起一股沸腾的热浪。也只有这种天气,会造成一种折磨肉体的烦恼吧。瞧,现在的我们,正在操场上锻炼。我和几个小伙伴们在打篮球,可比赛刚开始就被叫停了,因为我和一位小伙伴激烈地争吵着另一位伙伴有没有犯规的问题,跟我在争吵的那位小伙伴是位雄辩家,凭着那三寸不烂之舌,可以将黑的说成白的。此时的他,已是强词夺理,涨红的脸蛋上写满了愤怒,时不时咬牙切齿地跺一下脚,没有了以往的英俊和潇洒,只有狰狞和恐怖。我心里转念一想,罢了罢了,打球不能把同学情给伤了,比赛仍旧继续。大家也很快忘却了当时的不快,又如往常一般情同手足,一派祥和了。

周末,卸下了作业负担的我,准备放开手脚,好好轻松一下,却被爸爸意外告知:我们要去海边玩。我们匆匆收拾了一下背包行囊,出发了。

那一湾令人沉醉的沙滩,碧蓝如洗的天空向远处延伸,消失在了海天相接的地方。沙滩上那一粒粒柔软的沙子仿佛一块块精细洁白的美玉。那蓝得让人心旷神怡的大海,正在轻轻拍打着礁石,仿佛一位多情的姑娘正在吟唱着小曲子,在这浪漫的地带,很让人想跳进去肆意遨游一番。可看着眼前这一切,我却想到了什么。哦!这沉静而又深远的大海哟!那一抹怡人的蓝色,自古以来,永远不变的蓝色,你是那么深邃与包容。俗话说海纳百川,那奔腾不息的河,平静温驯的湖,汩汩潺潺的溪,声势浩大的川,最终流向了你。你无私地哺育着海里的植物和生物,还为我们提供氧气与石油。而谁又能将海底那神秘的东西们全部探索完呢?这神奇的大海,它所包容的、所承担的、所负责的都有一个很好的生活,那我们,何尝不去学一学这深邃而深沉的大海呢?为什么不学习这种高尚的品德呢?

至此以后,我的脾气也小了许多,更多的是去宽容和理解。当同学碰掉我课桌上一支笔时,排队时不小心踩到我脚时、打篮球让我跌倒时,他们会歉意地低下头,说声“对不起”,然后等待我的数落。然而我只是笑笑,撇下一句“没关系”,心里便会浮现那一抹大海的色彩。

久之同学也待我不薄,有什么好吃的,分我一点,有什么好玩的邀我一起,大家其乐融融,互帮互助,互相接纳,互相包容。我已被那一抹深邃的蓝所感化,所陶醉,所痴迷。大海还是那么的蓝,它以它那深邃的蓝眸子注视着我们,看着我们在蓝色的熏陶中成长,从而实现那蓝一般广阔、高远的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