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耿宝昌——弘治时期瓷器鉴定

弘治时期瓷器的概况


据文献记载,弘治一朝几次停工役,罢内官烧造瓷器。因此,署“大明弘治年制”款的官窑传世品比较少见。

弘治时期瓷器风貌与成化时的大体相同,但在全面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创新出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品种,如色调特殊的茄皮紫釉,独出心裁的露胎火石红色纹饰和青金蓝釉着彩。最为突出的,则是最负盛名的黄釉器,其色泽娇嫩鲜艳,超越宣德、成化,烧制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之境地,堪称为明代黄釉的典型,以后清代各朝大量烧造黄釉,就是受弘治黄釉器影响的结果。

耿宝昌——弘治时期瓷器鉴定

黄釉金彩牺耳罐


在民窑中,发现署有“弘治三年”款的青花缠枝莲碗与底面双方栏圈“壬子年造”四字楷书款的弘治五年青花松鹤碗。近年来,四川省遗出土了弘治十一年纪年墓葬青花瓷器,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有绘人物的梅瓶与三足筒炉及缠枝牡丹盒等;另外,南京、北京和景德镇地区的同仁也都曾拾到不少这一时期的瓷器残片。所有这些,都为研究弘治瓷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英国大维德博物馆藏有一件青花缠枝莲双兽耳人瓶,高达62.1厘米,外口沿有铭文:“江西饶州府浮梁县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炉花瓶三件共一副送到北京顺天府关王庙永远供养专保合家清吉买卖享(亨)通弘治九年五月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瓶上粗犷的纹饰。浓重的青花色调及纪年的铭文,反映了弘治时期部分民窑青花瓷器的面貌。此瓶的造型与该馆所藏的两件元代至正十一年铭文青花龙纹双兽耳大瓶相似。


成化于弘治两朝,绝大部分瓷器风貌极其相似,无款器尤易混淆,故有“成、弘不分”之说,但如将二者仔细对比,仍可发现细微的差别,并非不同区分。如果说成化瓷器造型和纹饰线条偏于纤细,画意柔和,那么弘治时期的更有过之。


造型特点


弘治时期继承了成化一朝的制作工艺,瓷器造型轻盈秀逸,线条柔和,传世品中,大件琢器不多,常见盘、碗类圆器,其圈足较成化略矮,盘多见收口式,腹垂壁深,由于胎坯质软,形成圈足里外(即器底与垂腹)下榻。


器型选例:


双兽耳瓶——细口长颈,溜肩,长腹,足外撇,砂底。肩部有凸起的弦纹,颈部饰有双兽耳并绘青花焦叶、垂云、朵花的每个,腹绘缠枝莲或缠枝牡丹纹,腹下部饰以海水江芽纹等。绘画风格浑厚豪放,青花色调浓重深沉。

耿宝昌——弘治时期瓷器鉴定

1.银锭式壶 2.双犠耳尊 3.双绶带耳尊 4.长方四足盒 5.水注 6.兽鈕盖炉 7. 圆盒8.葫芦瓶 9.葫芦瓶 10.洗口


樽——器型较大,高32厘米,收口,溜肩,敛腹,平砂底有火石红斑,有的于肩部堆雕兽耳装饰。有黄釉、蓝釉、白釉等品种。常见的黄釉器,口、腹有金饰的弦纹。


绶带耳樽----与上述樽器身相似,所不同的只是于口至肩处饰有绶带双耳,故宫博物院藏有黄釉与蓝釉器。


葫芦——弘治时期鲜见。器型浑圆,胎体轻盈,釉面白润或略泛青灰色,其纹饰有缠枝莲八宝、飞龙、婴戏人物等,运笔较成化时更纤细,山水景物渺小,如同远眺。


筒炉——器身呈筒状,唇口,三足,与天顺款炉及墨书成化廿年青花团花炉造型基本一致,此种造型的炉为成化前后所多见。器均胎薄体轻,釉面肥腴,纹饰铁线柔和、清晰疏朗,青花色调艳丽并有晕散,器壁常绘山水人物图景。


耿宝昌——弘治时期瓷器鉴定

明弘治青花茅山道士图三足香炉


诸葛碗——俗称孔明碗,书上介绍该碗成化时始见,很可能是供器。胎薄体轻,纹饰线条柔和。其造型似卧足浅盘与墩式碗叠套相接一般,碗腹中空,足底面有一圆孔相通。有青花、彩器、蓝釉等品种。龙泉窑中也常有此种造型。


耿宝昌——弘治时期瓷器鉴定


碗——有收口、撇口、墩式等型制,均为深腹,足下部向外直撇,圈足较深,足脊圆滑细腻。其高足碗的撇口,较之前期有收拢趨向,后来嘉靖、万历时变现的更为明显。


耿宝昌——弘治时期瓷器鉴定


盘——有收口、撇口、菱花折沿等式。其中民窑菱花式折沿盘,胎薄体轻,釉面泛青,青花色调灰蓝,盘心绘松鹤纹,内外器壁凹凸瓜棱,菱花板沿绘海兽奔驰于落花流水中,纹饰风格同于弘治五年的青花松鹤碗。


图案纹饰特征


弘治时期绘画技法与成化时期大致相同,纹饰布局较成化更为纤巧细柔、舒展流畅,画面显见收缩,空间较多。如所绘的青花鱼纹,常于身后鱼身前后流出大片的空白,似鱼儿优哉游哉于天水一色的碧波之中。


常见图案纹饰:


五龙、九龙、行龙、云龙、穿花龙、荷塘龙、海八怪、海马、海马异兽、犠兽、四鱼、海螺水纹、狮球、松鹤、松鹿、花鸟、松鼠葡萄。松竹梅、花叶、花果、石榴、荷莲、玉兰、菊花、蕉叶、栀子花、苜宿花、月影梅花、落花流水、灵芝、缠枝葡萄、缠枝牡丹、八叶牡丹、山石芭蕉、海水、水波纹、忍冬纹、如意纹、莲瓣、吉祥语、(“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诗句(“春踏芳草地,夏赏緑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等)梵文、仕女、影戏人物等。


耿宝昌——弘治时期瓷器鉴定

1.莲塘游龙 2.梵文佛语


各品种特征


弘治时期虽因从俭,官窑曾几度停烧,但民窑生产并未停止,与“空白期”的禁烧情况不同,因此,弘治器物并非廖若星辰,各类品种仍时有见。青花----弘治青花传世品不多,官窑中琢器更不多见,其胎釉、青花色调、纹饰图案等,均与成化大体相同,釉色青亮中闪灰或泛白,纹饰纤巧、柔和、仍用“平等青”料,发色大都浅淡;少数浓艳者则呈现深沉的灰蓝色调,较接近于正德时的青花色泽。民窑青花器色调有两类:一类以弘治五年。署款壬子年造,写有“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的青花松鹤碗为代表,纹饰纤细,发色浅淡;另一类以弘治九年的青花缠枝莲双兽耳瓶为代表,线条粗放,发色浓艳。两件均为民窑中具纪年款的上乘作品,即有成化时的特点,又具本时期的风貌,这两种色调的器物在当时并非少数,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鉴定弘治时期官、民窑瓷器的可靠依据。釉里红----因烧制火度未把握好,其色泛灰黄,如署弘治官窑款的三叶大盘。 五彩----继成化以后,弘治官窑也生产这一品种,造型以盘、碗为主,所用彩色有红、绿、黑、孔雀绿等。与嘉靖、万历浓艳的五彩相比,其色调幽静淡雅,绿色浅淡,微微闪黄,纹饰亦柔和舒展。所见有弘治青花官窑款五彩松竹梅盘与民窑梵文或福字款五彩荷莲盘、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明代白地五彩缠枝莲大盘,造型类似宣德器,但胎体略厚,砂底也不及前朝器手感细润;其纹饰风格与四川省弘治十一年出土的青花器一致,且色彩较淡而明艳,,据其特征,也应为弘治时期的作品。黄绿紫三彩----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弘治三彩缠枝牡丹纹高足碗,与成化时的器型相同,釉彩表面无光亮。另有一种釉面较光亮的三彩器,如佛像座,刻有“大明弘治六年”款识,器型及色彩、纹饰、线条都很柔和。此外,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外绿釉里黄釉的撇口盘,较为新颖。金彩----弘治时多在黄釉、蓝釉、茄皮紫釉等樽、爵、盘类大器上饰金彩,尤其黄釉饰更为光耀夺目,富丽堂皇。其金彩纹饰多绘独角兽和弦纹。青花红彩----这类器物,多数无款,常绘有海水、海兽、龙纹、鱼藻等图案,其青花色调闪黑,或浅淡鲜亮。断代时,应综合各时红彩的不同色调、器型的差异和其他方面的特征,做细致精确的分析。黄釉青花----此品种从宣德传至嘉靖时期。弘治时的黄釉青花盘,其黄釉凝厚光亮,青花色调黑蓝,器型及纹饰与前后各朝基本相同。盘心绘青花栀子花,图以折枝石榴、柿子、葡萄、莲宝,盘心壁为缠枝花,如掩盖其款识,往往很难辨别朝代。但宣德、成化器多为边款砂底,而弘治、正德、嘉靖器均为釉底写款。黄釉绿彩----所见弘治器多为盘、碗,器外以黄釉做底,以暗刻工艺处理龙纹,不同于宣德、成化时的凸印法,所填绿彩色淡而闪黄,器里多为肥腴的灰白釉。后仿者器里白釉闪青,欠润泽,造型呆滞,釉面色泽不及真品娇嫩。台湾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弘治黄釉绿彩彩云龙高足碗,于黄釉器里碗心处,有暗刻“弘治年制”四字篆书款。白釉红彩----仅单独用红彩描绘纹饰的品种,如红彩四鱼碗、盘,其彩薄且清新,纹饰疏简,色调有光亮和不光亮两种,后者表面显得凝腻,有的还在红彩鱼下衬托以绿的海水纹,其绿色(或是孔雀绿色)浅淡,闪黄且鲜亮。除署有弘治官窑款的以外,有些器物还有“上用”字样,或者无款。此类器物一般多出于弘治、正德、嘉靖时期,无款者往往易于混淆。但弘治正德红彩较薄,色泽凝腻浅淡,嘉靖时所施红彩多数较厚,闪黑红,清代康熙时亦多是如此。白釉绿彩----此品种造型和纹饰都沿袭成化旧制,常见有盘、碗之类。釉泛青白色,刻有龙纹或暗海水纹,并填以绿彩,其绿闪黄,色调较嫩,清代康熙仿品虽很相似,但龙纹呆板,色彩稍丽. 白釉青绿花----此时这一品种与宣德同类器造型、纹饰、釉色完全一致,其青绿花发色淡青,犹如尚没有成熟的青苹果,又与清代雍正时釉里红三叶碗釉下的绿叶颜色相似,色调新鲜,是稀有的珍品,只能凭款识鉴别,清代康熙、雍正时多有仿效。白釉酱花----造型、纹饰等都与宣德、成化的白釉酱花或黄釉青花花叶盘相同,所填酱釉凝厚,光泽极强。白釉火石红----其制作方法是,先在胎体上刻出海水龙纹,施釉时留出龙纹图案,烧制后,露胎的龙纹即泛火石红色。此为别具特色的一个品种,但也可视为彩瓷的半成品,或者是弘治官窑停烧的遗物。此品种最早见于宣德朝,正德时也较为常见。青金蓝釉----弘治时这一釉色较特殊,色调不同于宣德时的青金蓝釉,而近似于藕荷色或雪青色,其淡紫色效果颇似雪花蓝。此类器物制作精细,见有龙纹盘,里与底为白釉,外以青金蓝釉为地,暗刻龙身施淡孔雀绿彩,颇为别致。茄皮紫釉----其中紫中泛蓝,釉质肥厚光润。所见有绶带式双耳樽之类,因大所无纪年款,所以只能据器物的造型特点定其为弘治时期。嘉靖、万历时虽然都有茄皮紫釉品种,但造型并不及弘治时规整。孔雀绿釉----从实物考察,自元代始,景德镇便有孔雀绿釉的烧制,迄至永乐、宣德时已具有相当水平,但成色之佳应首推成化时的产品,故宫博物院藏有弘治孔雀绿釉暗刻鱼藻纹大碗,口径约30厘米,器呈撇口,深腹、圈足。白釉里泛青灰色;外腹壁暗刻鱼藻纹,纹饰生动,覆罩的孔雀绿釉,色泽匀净,较正德器浅淡,又较永乐、宣德器略深。弘治时,精细的青花器上,也时有罩孔雀绿釉的,其青花呈黑色,绿釉鲜艳匀净,成为一名贵品种。蓝釉----釉质肥厚,釉面光亮,蓝中泛黑或闪灰,无桔皮纹。传世品中除一色釉外,还有留白花有三叶纹饰的大盘。 鉴定明代蓝釉器,要注意用上下推移、对比分析方法。例如一些无款的器物,釉面即无宣德时的桔皮纹特点,又不同于嘉靖蓝釉的蓝中泛灰色调,这类与上下时代都不同的泛黑蓝色釉的器物,根据器型特点,大体上可认定其为弘治、正德时期的。黄釉----明代各朝黄釉的釉色,首推弘治器最佳,其黄色娇嫩,如鸡油一般,釉面光亮,此时的釉色和釉面,较之成化那类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且厚,但比之后来正德的黄釉,则有浅淡适中。弘治黄釉超群出众,在陶瓷史上常把他作为明代黄釉的典型。白釉----釉质肥厚,釉色洁白细润,部分釉面白中闪灰,而多数却很光洁平静,底部釉面呈亮青色,至嘉靖时依然如此。署青花弘治年款的官窑白釉盘、碗类传世品较多,但究属时尚白的祭器,还是彩瓷的半成品,以及是否与停烧有关,至今尚难推知。这类旧器后人加彩做伪以可乘之机,并给鉴别工作造成许多困难。直到目前,这类做伪的器物在国内外仍时有所见,尚未全被识破。如日本《世界陶瓷全集》第14辑明代图录中所列弘治红绿彩四鱼碗和1979年10月英国伦敦出版的《东方艺术》一书图录中所列弘治款红绿彩四鱼盘,均为民国时后挂彩的赝品。


胎釉特征


胎体:


胎质与。成化相同,亦很细润,修胎规整


釉面:


釉面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头显灰),晚期接近正德时的釉面,呈亮青色。这个时期釉面的嬗变过程为:白中闪灰——灰中闪青——青亮。


鉴定要点


1、弘治瓷器胎体处理规整纤巧,与成化时期相同。


2、釉面肥润如一泓清水;器底部釉面色样,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清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的更为柔和秀逸。


4、器型更加规整、柔美。盘中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衬托出微显凸;此点在成化时已露端倪,弘治时最为显著。


5 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青花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圈足双边线”的特征。


6、民窑器与官窑器风格一致,细柔与粗犷兼而有之。


耿宝昌——弘治时期瓷器鉴定

耿宝昌——弘治时期瓷器鉴定

您每按下“在看”,小编就多开出一朵花。将文章传递给更多的人,那小编就拥有一片花海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