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濟水之南,黃河以北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題記:黃河與我國其他江河相比,有幾個顯著特點:一是水少沙多;二是水、沙時空分佈不均;三是地上懸河;四是洪水災害頻繁。由於洪水災害頻繁,歷史上黃河洪水被稱為“中國之憂患”。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黃河該圖來自@今日頭條免費圖庫

與其說黃河將濟南板塊成為地地道道的地界分水嶺,還不如說黃河是濟南的一道歲月分水嶺。

黃河是什麼時候,走進中國人的眼睛裡成為一道靈魂可以欣賞的風景大片,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曾經的黃河,是災難的黃河,決堤的黃河,中國歷史上,曾經的黃河一定是決口和災難的代名詞。人類與大自然應該是和睦共處,而不是彼此抗爭,但年年遭受黃河之災比較嚴重的應該是豫東大地。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該圖來自頭條免費圖庫提供

“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了好幾層”,這首民謠唱的就是黃河之災。河南豫東大地過去年年飽受黃河氾濫之災。黃河兩岸人民民不聊生,逃荒離開家園的人比比皆是。這是祖輩留下來的災難記錄,這些年年曆經的苦難甚至滲透到被黃河之災霍霍到心靈和骨髓裡。有人曾經給出這樣的一個很值得推敲的詞語:災民心態!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跨過濟南的黃河,城市為背景。

何為災民心態?就是過了今天不要明天的,按照現在的流行語就是及時行樂,把酒當歌。

後來,有人開始地域黑,說河南人不好,河南人不守信用,河南人不靠譜等等。有一個報社的主編主任曾經這樣給出比較理性的心理分析結論,你聽聽是否有靠譜?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早期的中原大地,黃河走向是沿著豫之北邊貫通東西,守望在黃河兩岸的農民,祖祖輩輩賴以黃河為生,撲魚灌溉種田,農民最幸福的日子就是“一畝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三年一改道,兩年一決口”有史以來,黃河也是與災難相伴,可是治理好的家園,年年備受河堤氾濫之災,家裡田裡黃河水倒流,還有什麼熱炕頭?對於河南,曾經的黃河規程是沿著河南的北部省際線走向的,7、8月份的黃河水正是汛期,來勢兇猛,年年月月一米米的南移,後來黃河在開封北邊終止了移動。據說,現在的黃河也比開封地面高出十幾米,成了懸掛在開封市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有人形象的將開封比作是希臘的特洛伊城一樣,是一座埋在地下3--12米的疊加之城。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開封老城,圖片來自頭條圖庫

光緒年間,於河南,黃河對於兩岸百姓倍受年年水災苦不堪言,年年心存希望,年年被水淹沒,最後重整家園的信心幾乎為零,對於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來說,這日子還過的有什麼勁!那就不過了唄。

當年有大批的河南人民離開自己的心愛的家園,逃荒和改移自己的生活軌跡,由於長期過著顛簸動盪的日子,這部分也改變自己的生活屬性,變得忐忑不安,生活定無居所,小偷小摸現象在這部分人時有發生。於是,祖輩身上有一些很不靠破的生活習俗,也慢慢滲透到一代代人中去。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這些因為大自然惡劣環境而給人類留下的劣根性,其實應該歸宗於黃河母親曾經的另一面,氾濫與霍霍之災。

講到這裡的話題有點遠了,這位報社的主編的話你是否明白,我也不再去細講與剖析,這是一個帶有片面的論斷和推理。地域黑,害死人,所以,今天也要給河南人正名,我看到的中原大地,民風純正,性格直爽,簡單明瞭,愛憎分明。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中國在治理黃河之路上,可謂是漫漫之路黃河水,年年歲歲哭煞人,黃河古道,苦苦纏繞,命脈相系。在治理黃河的歷史上,中國的黃河治理也是一部災難治黃史。

黃河對於山東流經的變道,史載是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改道北流至大清河入海。也就是現在的河道,黃河在山東橫穿菏澤、濟寧、泰安、聊城、德州、濟南、淄博、濱州東營9個市的25個縣(市、區),河道全長628公里,清政府之光緒年間留下後遺症有20餘年對於黃河治理不利,據史載民國22年(1933年)的洪水,黃河決口104處,6省67縣受災,面積6359平方公里,災民320萬人,毀房50萬所,經濟損失2億元。這次決口,山東有22個縣受災,災情最慘,耕地大部分荒廢,災民流離失所,遂致惡疫流行。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民國24年,鄄城縣董莊決口,氾濫區1萬多平方公里,淹及山東、江蘇27個州縣,受災341萬人,傷亡3750人,其中山東省有15個縣受災,淹沒耕地810萬畝,淹沒村莊8700餘個,災民達250萬人,受災地區“田路衝沒、村舍為墟”,“哀鴻遍野、觸目驚心”。  
1938年蔣介石政府在河南鄭州附近掘開南岸花園口河堤,造成黃河大改道,受災面積54000平方公里,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人,由此可見黃河災害的嚴重程度。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一代代人這樣走過來,但是,河南人拼搏,不懼事兒,敢擔當的品質也一路走來,所以,地域黑有時候帶有片面性。

話題有點長,回頭道濟南,黃河將濟南在地圖板塊上很醒目的像一條龍一樣,隔開了兩岸大地,南岸是濟南的主打成區,黃河以北以濟陽、商河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濟水,古水名,發源於今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現在黃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來濟水的河道。濟南在濟水以南,因此就叫濟南。這是最淺薄的認識。談古論今,回到現在,一條黃河將濟南活生生的分成板塊,如今的黃河以北雖不及濟南南部經濟發展的快,但是,濟南跨國黃河進行了長達16年的北誇。

跨越哪裡?當然是將這座城市一分為二的黃河。近日,《濟南城市發展戰略規劃》(下稱《戰略規劃》)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值得關注的一點是,“2025年,北跨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城市建設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

其實,濟南提出北跨已有16年之久,但受制於種種原因,一直進展緩慢。

2006年,北京大學《濟南市北跨及北部新城區發展戰略研究》甚至一度提出:“在近期濟南市不宜在北部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 而應以加強跨河交通 、防洪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主。”

改變南富北窮的城市格局,就必須北誇。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2018年1月,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獲批。幾乎同一時間,在濟南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時任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說,堅定不移實施攜河北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推動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是濟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由此,濟南終於邁出北跨步伐。一路向北。我們拭目以待。


濟南發展黃河以北經濟,已經喊了16年了,如今是什麼樣子

  • 該文部分章節來自《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