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年輕英傑因癌而夭折,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年輕英傑因癌而夭折,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近來,不斷有年輕英傑因為生癌而夭折的噩耗。幾年前,上海復旦大學海歸青年教師于娟30歲剛剛出頭,死於乳腺癌,引起一片唏噓感慨!不久前,復旦大學又一位年輕女教師因乳腺癌謝世。其實,類似的絕對不是個案,已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而在這些青年精英罹患並夭折於癌症背後,存在著某種共性。

于娟走了。就像朋友在其那本《此生未完成》中寫的序所說的那樣,她是一個好人,透徹明淨的好人。尤其表現在生命晚期,拼了命地寫著博文,插著輸氧管還在寫,不為名利,只是為了多留些警醒世人的思考,以免重犯低級失誤。

年輕英傑因癌而夭折,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她的思考關涉到生與死,更關涉到靈魂和理想。在生命最後的時光,她完全放下了生死、名利、權情等,透徹地剖析著自己,思考著生命及人生的意義。

朋友的書評中說,該書中“所有的浮躁沉澱了,所有的偽裝剝離了,所有的喧囂遠去了,所有的執著放下了。只有一個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兒、妻子、母親對生命最單純的感悟。”

年輕英傑因癌而夭折,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的確如此,她嘔心瀝血,“……你可知道你用心血寫就的文字……它將穿越時空,直指人心?”筆者不止一次地翻閱過《此生未完成》,為于娟留給同代人的一份精神遺產而心酸並感慨不已。

于娟在書裡寫道:“我曾經的野心是兩三年搞個副教授來做做,於是開始玩命地想發文章搞課題,雖然對實現副教授的目標後該幹什麼,我非常茫然。為了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拼了命撲上去,不能不說是一個傻子乾的傻事。得了病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這個哀鳴,不和喬布斯如出一轍嗎?可惜,太多人陷入其中而不知!

年輕英傑因癌而夭折,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于娟: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她生病後接受了痛苦的癌症治療。為此,書中她訴說著“……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裡逃生,死死生生之後,我突然覺得一身輕鬆。不想去控制大局小局,不想去多管閒事淡事,不再有對手,不再有敵人,我也不再關心誰比誰強,課題也好,任務也罷,暫且放著。世間的一切,隔岸看花、風淡雲清……”

一次治療間隙,一歲半的兒子趴在她膝蓋上,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聽著聽著,她心焦如焚,痛苦萬分,聯想到自己的孩子也許會落到此般境遇。這時候,她想:“哪怕就讓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動,每日汙衣垢面趴在……路口上,任千人唾罵萬人踐踏,只要能看著我爸媽牽著土豆的手去幼兒園上學,我也是願意的。”因為活著、家庭和愛,對她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年輕英傑因癌而夭折,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她最後還是依依不捨地走了,告別了這個世界。儘管她病後已大徹大悟,但一切都已經完了,太晚了。她只能用酸楚的“此生未完成”來總結自己短暫而遺憾的一生。併發出了“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之悲哀而震撼寰宇的人生絕唱。

周國平先生書評中寫道:“如果於娟能活下來,她的人生一定會和以前不同,更加超脫也更加本真。她的這些體悟,現在只成了留給同代人的一份遺產。”

年輕英傑因癌而夭折,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遺憾的是,人生沒有假設,生命只有一次,不容許再來。最後,我想告訴大家,得了癌症不要怕,心態要放寬,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幸福就在你的手中。其實癌症也並不是很可怕,要得到科學的治療與合理有效的康復,帶瘤生存幾年,幾十年都不是難事,更腫瘤康復資訊,請關注“康復樂園腫瘤防控”公眾號平臺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