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林採宜:醫療衛生投入的國際比較

2019年末開始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發公眾對於國家醫療衛生環境的探討,本報告基於客觀數據來比較主要國家在公共醫療衛生方面的財政投入。

林采宜:医疗卫生投入的国际比较

林採宜 湯詠儀 /文(林採宜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

一、醫療衛生環境與國民壽命存在密切關係

為何西方發達國家普遍人均壽命較高?雖然充裕的物質生活資料、文化背景,社會關係模式、生活習慣甚至包括氣候條件等諸多因素都對的壽命有所影響,然而良好的醫療衛生條件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醫療衛生條件的數據來看,西方發達國家人均預期壽命(包括美國、英國、德國、瑞典、丹麥、挪威)在78歲以上,其人均醫療支出普遍在4000美元以上。在亞洲,人均醫療支出和人均壽命較高的兩個國家的是日本與新加坡,其人均醫療支出分別為3733與2280美元,人均預期壽命分別是84.1與82.9歲。人均醫療衛生支出水平低的印度與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只有68.8與76.4歲。

從中國的數據來看,2000年至2018年間,中國居民人均壽命隨著醫療衛生投入的增加而延長,2000年,中國的人均衛生總費用僅僅361.9元,到2018年已達4148元,是2000的11倍,而人均預期壽命也相應從71.4年延長至77年。

林采宜:医疗卫生投入的国际比较

二、各國醫療衛生投入的比較

根據IMF的數據,2018年,中國醫療衛生支出佔一般政府總支出的7.07%,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目前美國、日本和新加坡醫療衛生支出佔一般政府總支出的比重分別達到24.44%、19.80%和13.47%。而在醫療衛生服務條件較差的印度,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僅佔公共財政支出的4.50%。

林采宜:医疗卫生投入的国际比较

從各國醫療衛生財政支出佔GDP比重來看,中國、新加坡、印度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與西方發達國家差距較大。2010年以來,發達國家的該指標均維持在6%以上,而中國、新加坡、印度三個國家最高也才不到3%。但可以看到,中國在醫療衛生投入方面的重視程度在提升,2015年超越了新加坡,並於2017年達到了2.98%。

林采宜:医疗卫生投入的国际比较

從目前的醫療衛生服務覆蓋情況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大多發達國家醫療衛生服務覆蓋指數已超過了80,德國為79,中國為76,而印度僅有56。

林采宜:医疗卫生投入的国际比较

上述指標顯示,中國與印度在醫療衛生投入方面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目前國內醫療條件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我國醫療衛生體系存在的問題

1、醫療資源不足

2018年,中國每千人擁有的執業醫師人數僅2.16人,醫生密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例如法國、澳大利亞和瑞士等國每千人擁有接近4名醫生。從ICU 床位佔比來看,目前我國的ICU床位佔醫療機構總床位的比例大約為 5%-6%,發達國家該指標普遍達到15%,其中美國達到了18%。

此外,對公共衛生的應急管理和治理能力有限。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佈的數據,2018年中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收到的財政補助收入約為1243億元,不到醫院的一半,且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獲得財政補助在所有衛生機構中的比例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財政撥款不足導致人才流失。自2005至2018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人員數量從20.65萬人,減少到18.78萬人,平均每年減少0.73%。疾控中心的應急管理能力直接關係衛生防疫和公共衛生安全。

2. 醫療資源配置失衡

中國的醫療資源配置失衡性問題主要體現在城鄉差距。無論在東部、中部還是西部,農村人均擁有的醫療衛生人員數都不足城市的一半。而且近年來城鄉差距有擴大趨勢。

林采宜:医疗卫生投入的国际比较

四、結論

從各國醫療衛生投入的數據比較來看,我國在醫療衛生體系方面的公共財政支出還有待增加。

此外,從發達國家的公共衛生管理經驗來看,完全的政府規劃實現配置和完全的自由市場機制各有其弊。英美兩國長達半個世紀的改革歷程顯示,在醫療資源配置領域,政府與市場的力量均不能缺席,主次關係由當時國內的具體情況決定。

新加坡政府以相對低的醫療衛生投入,給公民提供了較高質量的醫療健康服務,其經驗的成功之處在於以防為主。2018年新加坡健康促進局收到政府撥款佔政府衛生健康機構運營開支的3.08%,且政府撥款數還在上升,相比之下,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重點在患病後的醫療診治中,因此,公共醫療衛生費用不減反增,產出/投入比率較低。

因此,除了大幅增加醫療衛生在公共財政支出中的佔比以外,我國更應該積極推動醫療衛生體系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防控及治療體系,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國民健康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