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戰“疫”,他們也在!——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全力投入抗擊新冠肺炎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 題:戰“疫”,他們也在!——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全力投入抗擊新冠肺炎

新華社記者田曉航、溫競華、胡喆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社會各界紛紛行動,為抗擊疫情貢獻一己之力。人工智能(AI)、大數據、信息技術……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也拿出“十八般武藝”,助力藥物研發、構建防控網絡、捐獻醫療設備,為戰“疫”提供科技支持。

助力藥物研發:用好AI“尋藥利器”

面對嚴峻疫情,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開展應急科研攻關,按照老藥新用的思路,從幾萬個藥物中層層篩選出磷酸氯喹等部分具有潛在抗新型冠狀病毒作用的藥物。

新藥研發來不及,如何快速從老藥中找到可能有效的藥物?“AI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推薦老藥新用方案,大大縮短找尋時間。”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研究員裴劍鋒說。

疫情發生以來,AI技術成為助力加速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研發的“科技先鋒”。

北京英飛智藥科技有限公司利用AI技術提出了潛在的老藥新用方案,正在協同合作方開展基於病毒複製相關靶標及病毒宿主攻防網絡的老藥新用研究和中藥藥方設計工作。

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會同清華大學藥學院運用GHDDI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和大數據平臺,針對SARS、MERS等冠狀病毒的歷史藥物研發進行數據挖掘與集成,圍繞多個具有潛力的靶點和機制同步開展藥物篩選工作。

應對疫情還須協同創新。為此,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中華醫學會建立了專業性的學術討論交流平臺,供科技人員發佈成果、參與討論、開展述評。

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也向科研人員開放了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和大數據分享平臺等技術平臺和藥物研發資源。

“疫情發展牽動著每個人的心。調動我們內外部最優質的能力和資源,響應國家的需求,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主任丁勝說,目前已陸續收到國內外上百家科研單位、企業和研究人員提交的合作申請,經初步認真遴選,已與其中多家機構對接、推進相關研究。

實現精準防控:構建數字化防控網

數字時代的當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構建疫情防控網,能夠助力有效決策、科學精準防控。

民眾戴口罩出行,人臉識別困難,在發現新疫情時,如何“快速尋人”?

融合AI、大數據分析技術,中國電科開發了“公共場所應急醫療尋人系統”。這一系統可以對目標人員進行快速檢索、比對和關聯,並通過多模態算法對人的體態特徵進行識別,提升識別準確度,實現精準定位。

“與時間賽跑”的定點醫院如何快速部署發熱門診、隔離留觀病區的辦公終端組網,減少工作人員交叉感染?

銳捷網絡推出發熱門診雲辦公方案,不僅支持無線組網、通過管理服務器為多個用戶快速創建獨立的桌面業務,而且運維人員可以通過鏡像發佈、遠程協助、一鍵還原等集中運維管理功能,遠程解決發熱門診內終端可能出現的問題。

越來越多單位和企業復工,如何減少進門時的人員接觸、快速篩查出體溫異常者?

利用紅外熱成像、人臉識別、AI等技術和航天雲網疫情大數據防控平臺,航天科工所屬航天雲網公司研發的AI體溫精準篩查系統,0.8秒內即可完成體溫篩查,並自動記錄溫度異常信息、實現數據追溯,避免人員接觸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

聚焦一線需要:為防疫提供更多保障

在抗“疫”阻擊戰中,防疫一線尤其是武漢和湖北醫療物資的緊張,嚴重製約著救治和科研工作的開展。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近日,中國電子通過國務院國資委專用賬戶,向湖北疫情防控一線捐款2000萬元,旗下企業也充分發揮網信技術優勢,為抗“疫”提供專業設備和服務保障;浪潮集團在向湖北黃岡捐贈近10萬件醫療防疫物資之外,還為有需求的政府、醫療、教育和企業免費開放遠程視頻通信服務。

對確診患者應收盡收,對疑似患者應檢盡檢,疫情防控對病毒檢測手段提出了質和量的雙重高要求。

為了幫助患者及時確診並得到治療,清華大學日前向湖北武漢捐贈了1.2萬份新型核酸檢測芯片試劑盒。這種試劑盒由清華大學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共同設計開發,在1.5小時內便能一次性檢測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在內的6種呼吸道常見病毒。

除了捐贈物資,一些科技企業還把目光投向關愛一線醫務人員。

騰訊設立15億元“戰疫基金”資助抗“疫”科研攻關、醫療健康設施完善、權威醫學科普等工作,其中,向中國工程院捐贈的3000萬元將用於“抗擊疫情一線醫務人員醫學關懷與職業發展提升計劃”,對疫情一線醫務人員特別是受感染的醫務人員分期分批進行健康評估、職業培訓、對口幫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