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終於知道說話沒邏輯的各種表現了!28種非邏輯形式總結

本文主要來自《簡單邏輯學》. 書名雖然冠以“簡單”, 但卻是世界上難得的“精品”! 之所以說是精品, 是因為其經得住考驗而經久不衰,對此, 不妨看看關於本書的一些評價:

* 成為優秀諮詢顧問有五本必讀圖書,第一本就是《簡單的邏輯學》

* 香港中文大學推薦的40本英文經典著作之一

* 廣受哈佛大學教授和學生的歡迎

* ....

為什麼要研究思維及語言中"非邏輯形式"?

邏輯學:一門關於思想和推理的藝術,邏輯能力的高低與誤解產生的概率成反比。— 安布魯斯·比爾斯 | 美國記者,短篇小說家

推理中常見的錯誤可以歸納為幾個典型的類別。錯誤的推理形式總稱為“謬誤”。最基本的謬誤形式有兩種,形式謬誤和非形式謬誤。“形式謬誤”,顧名思義,問題出現在形式上,或是論證結構上。“非形式謬誤”,則說的是形式謬誤之外的各種邏輯錯誤**。

一個想精通邏輯學的人可能會認為:熟悉錯誤推理的方式是沒有積極意義的,甚至會產生背道而馳的結論。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正確推理無疑是第一位的,然而學習推理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對我們來說具有雙重意義:(1)它將使我們對正確推理有更深入的瞭解,敏銳我們的神經,從而使我們更加堅定地遵循正確的路徑;(2)在我們面對錯誤推理時,它將保護我們不受誤導。

每個思想背後都一個問題, 即為什麼, 比如, 就本章而言, 其問題是為什麼要研究非邏輯形式?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錯誤推理通常很有迷惑性,有時甚至比正確推理聽起來更合理。這非常危險,要特別加以注意。對此現象的主要解釋是:錯誤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的方式來戰勝正確推理。

下面主要介紹28種非邏輯形式.

01, 否定前件

在討論條件論證時(形式A→B),我們知道有兩種有效的形式:肯定前件和否定後件。

與此相對應的,無效形式也有兩種,第一種就是否定前件。這種論證的形式如下:

<code> A→B -A 所以,-B/<code>

舉例如下:

<code> 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麼他在移動。  路易斯沒有跑步。  所以,他沒有移動。/<code>

分析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路易斯沒有跑步不是他沒有移動的充分條件。大前提告訴我們的是,如果A實現,則B必然實現(路易斯沒有移動則必然沒有跑步)。但是這不意味著A是可以導致B的唯一條件(路易斯在移動可以是因為他在走路,或者在睡夢中翻身,或者是在跳舞機上跳舞)。就是這樣,僅僅是A的缺席並不能得出B一定缺席的結論。記住,這是一個無效論證,因為結論並不具備必然性。那麼結論可能是正確的嗎?可能,但是不能確定。

02, 肯定後件

條件論證的另一種無效形式稱為肯定後件。形式如下:

A→B

B

所以,A

舉例如下:

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麼他在移動。

路易斯在移動。

所以,他在跑步。

分析 首先我們可以看出結論不成立。為什麼不成立?讓我們回頭來看大前提。它告訴我們,為了某個隨之而來的特定結論(路易斯移動),某個特定的條件(路易斯跑步)必須要滿足。依據原來所講過的論證,這個命題並不是說只有這個條件成立,才能得到所要的結論。因此,如果結論已經成立(路易斯移動),我們不能得出特定條件(路易斯跑步)就是唯一解釋的結論。除了跑步,還有其他許多途徑可以使路易斯移動。重申一遍,這種情況下得出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但不是必然正確的。

03, 中項不周延

在討論三段論時,我們知道中項(出現在前提中但不出現在結論中)必須至少有一次是全稱的(周延的),因為它要有適當的範圍來聯結大前提和小前提。如若不然,就會產生中項不周延謬誤。通俗一些,可以稱之為牽連犯罪。針對後一點,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code> 幾個納粹黨人是愷撒俱樂部的成員  漢斯是愷撒俱樂部的成員。  所以,漢斯是納粹黨人。/<code>

分析 這是個錯誤推理,並不能因為漢斯是俱樂部的成員,而俱樂部裡有幾個納粹黨人,就得出漢斯也是納粹黨人的結論。這種情況下,漢斯是有嫌疑的,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把自己的猜測作為真相來宣佈。

04, 偷換概念

多義詞或多義字,顧名思義,肯定不只有一個意思。多義詞帶來的潛在問題是模糊不清。如果我們有意無意地通過語言運用的方式產生了模糊不清,這無疑將產生謬誤。謬誤同時產生於當我們以欺騙為目的、故意使用多義詞時。

在討論三段論時,我們知道要使論證有效,它必須且只能有三項。創造一個只包含三項的論證看起來似乎很容易,因為你所要做的只是把握項的數量。但是如果論證中某個項在使用時存在多種不同的含義,錯誤就變得難以發現。表面上看來,這個論證用符號表示如下:

但是由於其中一個項M,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式,那麼這個論證實際上包含了四個項,因此是無效的。讓我們用符號來表示這個多義項,該錯誤就能看得很明顯:

我們來看如下例子:

鬼是迷信的人所說的人死後的靈魂。

他心裡有鬼,所以目光閃爍。

所以,他心裡有人死後的靈魂。

分析 在這裡,“鬼”這個詞包含了兩個不同的含義。在小前提中,它被引申為不光明的事物。有意使用多義詞並不一定都是惡意的。通常,這麼做只是為了帶來幽默的效果。

分析以下論證,這個例子中多義的應用更微妙。

關愛他人是利他主義的標誌。

唐璜是個博愛者。

所以,他是個利他主義者。

分析 這裡的問題出在“愛”上,這個詞的含義太過模糊,太多的事情都可以歸屬於它。大前提給了一個合理的、容易接受的、關於愛的解釋。它反映了傳統的關於愛的定義,樂於對別人友善。而另一方面,小前提給我們的關於愛的理解更粗俗。當我們說“唐璜是個博愛者”時,實際上是在說,他是個花花公子,這和利他主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結論顯然不成立,因為唐璜的愛與利他主義者的愛根本不是同一個事物。唐璜和利他主義者之間無法建立聯繫,因為沒有一個起到聯結作用的中項。一個建立在多義詞基礎上的前提,結論一定是不成立的。

關愛他人是利他主義的標誌。

唐璜是個花花公子。

很明顯,這兩者沒有相通之處。不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多義詞的不同詞義之間往往是有聯繫的。如果你要公正地就某一點進行辯論,首先請給你所要辯論的觀點一個明確的定義,並且在整個辯論中始終如一地堅持它。

05, 竊取論題

Begging the Questio ::= 迴避問題

我們都知道,一個論證背後的基本目的是證明一個論點。論證者的任務就是要提供可以證明結論的確鑿證據。所以,竊取論題謬誤是一個非常致命的錯誤,因為它試圖避過整個論證的過程。犯這種錯誤的論述,表面上看是一個論證,但實際上不是。

造成這種謬誤的原因是缺乏真實前提為結論提供充足的支持。這種謬誤的重要標誌是:把有待證明的觀點當做不證自明的前提條件。 來看如下例子:

因為雪莉在撒謊,

所以,雪莉是個撒謊者。

乍看過去,這似乎是個正確的論證,結論分明,第一個命題是第二個的前提。但是,如果我們觀察第一個命題的內容,就會發現,它本身就是對結論的重複,只是換了個說法。兩個命題只是表達方式不同,沒有內容上的差別。所以,這是個竊取論題謬誤,前提沒有為結論提供任何實質性的證明。我們來看一個更復雜的例子:

所有在桌邊的人都颳了臉。

吉姆在桌邊。

所以,吉姆颳了臉。

同樣的,表面看來,這個論述的結論是想證明某些東西是正確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讓我們回過來看看,第一個命題具有所有大前提的標誌,但是它的正確性是以結論的正確性為前提的。如果我不是預先知道吉姆颳了臉,那麼我就不能確定所有在桌邊的人都颳了臉。所以,結論所陳述的只是我們已知的事實。這裡沒有真正的推論。

竊取論題謬誤的另一種叫法是循環論證,有時也稱為惡性循環 。這一謬誤的要點如下:首先,命題A被作為另一個命題B的前提條件;然後,過程被反過來,最初的前提A現在變為結論,而最初的結論B則變為前提。我們來看下面的論證(我將為論述做上標記以便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反轉的過程):

A)因為人的命運是註定的,

B)他們缺乏自由的願望。

然後,幾頁之後,我們又讀到:

B)根據人類缺乏自由願望的事實,

A)所以他們的行為是被註定的。

如果這兩個論證前後相連地放在一起,它們的循環性就會很容易看出來。所以夾在它們中間的很多內容是故意放進去的,以便將其岔開很遠,以期讀者在讀到第二個論證的時候,已經忘記了第一個論證的內容。

06, 虛假假設

假設某物的正確性不經過推理就可以確定,實際上這本身無可厚非。為了推理過程的進行,我們必須假設一些事情是真的。如果推理過程成功,往往可以證明我們事先假設為真的事物確實為真。評判假設的一個基本標準是:命題不能違反矛盾律。 換句話說,它不能自相矛盾。

但是,假設必須要小心謹慎。虛假假設可以被證明是假的,因為事實完全與之對立。如果一個論證以一個錯誤的假設開始,那麼它必將以一個錯誤的結論結束。

還有另外一種對論證起反作用的虛假假設,只是其作用方式不是那麼直接。在論證中,如果你假設你的聽眾在某方面具備相應的知識,但實際上他們沒有,那麼他們接受你的結論的能力將明顯地降低。經驗之談:儘可能地少用假設。

07, 稻草人謬誤

論證中,我們要對事不對人,要緊扣論證中給定的論點。在與他人辯論的過程當中,如果你為了削弱對方的論點而故意扭曲其論證過程,那就犯了稻草人謬誤。在這個比喻中,“稻草人”意味著容易對付的事物。在我們誤解某個論證時,或是當一些論證非常複雜,我們在理解上犯了一些無意的錯誤時,我們犯的並不是這種謬誤。稻草人謬誤不是無心之過,因為它是在有意歪曲別人的論點。

08, 誤用傳統

傳統是業已建立的處理事情的一種方式。好的傳統是值得繼承併發揚光大的,如果它與當下的條件相符合的話。傳統,作為一個整體來說,可以被視為一套日積月累的先例總和。“以前事情都是這樣處理”的事實並不能成為強制後來者遵循老方法的充分理由。到底採取什麼方法完全取決於目前的實際情況。習慣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如果不分析實際上是否值得就遵循習慣做事,我們就會成為習慣的奴隸。 在評價給定的實踐時,我們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實踐本身,而不是它的歷史。

但是,對於傳統,我們還可能犯另一種相反的錯誤。如果將歷史悠久作為堅持傳統的唯一原因是不合邏輯的,那麼將歷史悠久作為拒絕傳統的唯一理由同樣也不合邏輯。這種錯誤背後所反映的態度是某些新新人類所堅持的,他們認為只有新的才是有價值的,只有變化才是唯一永恆的。經驗不會因為它背後的歷史而變得一無是處。實際上,傳統的生命力完全取決於它本身的價值。

09, 以暴易暴

直觀上,我們認為兩個錯誤的命題可以得到一個正確的結論。事實上,兩個錯誤帶來的仍舊是兩個錯誤的命題而已。我們所討論的這個謬誤,可以用如下最簡單的方式表示:“因為   已經完成,所以現在應該做。”這些空格的選項可以是人類的任何行為,從善意舉止到醜惡罪行。

這個論證的推理有賴於如下假設:先例獨立決定未來的行為。實際上先例不能為未來的行為提供有效的支持,已經完成的行為只有歷史意義。 在決定先例是否有借鑑意義時,我們的關注點應該是事物本身的性質。

這是再明顯不過的道理。然而一旦謬誤出現,接下來人們都將拜倒在非理性之下,以至於非理性的推理和行為是如此顯而易見。歷史的篇章寫滿了這種謬誤的例子,而且常常以最宏偉的規模出現。

“他們先做了,所以我們應該以牙還牙。”但是,如果他們所做的是錯的,我們的行為就成了一種報復,雙方都是錯的也不能使這種行為立刻變成對的。

10, 民主謬誤

在一個給定的社會中,大多數人對某個給定的事物秉持同一個觀點是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但是沒有必要將事物的真實與否考慮進去。大多數也不絕對代表著正確。當然,也可能是正確的。民主謬誤是說,如果大多數人都認為命題X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可以就此得出結論說X是正確的。

如果社會上大多數人認為白就是黑,黑就是白,這個社會就是黑白不分的。儘管某物是黑還是白不是主觀的看法,而是客觀的事實。如前面所說,我們必須承認,在情感方面,民主謬誤是很有說服力的。如許多歷史事件所證明的,當民眾黑白不分的時候,為堅持真理而站在民眾的對立面是件很艱難的事情。

11, 對人不對事

重申一下論證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在論證中,我們要關注的是論證本身,而不是作出論證的人。 如果一個人忽略論證本身而故意去攻擊論證者,那麼他就違反了這個原則。所謂的對人不對事,就是在與他人辯論時,通過向公眾傳達關於對手的與論證無關的信息,例如生活中的負面信息,以此來達到擊敗對手的目的。這種謬誤製造者的目的是轉移聽眾對論證的注意力,這種情形通常是由於論證者本人處於劣勢。

如果論證的目的僅僅是獲勝,對人不對事謬誤將會有效地發揮作用。它可以使聽眾以同論證毫不相關的理由來反對你的對手,而你則可以用同樣的理由來取悅聽眾。它造成的後果是,你可以慶祝你戰勝了對手,但這恰恰是你所沒有做到的——至少在邏輯上。你的勝利並非源於觀點的價值,而是源於你擾亂聽眾視聽的能力。

12, 壓制理性

理想的論證是通過證據使人們認識到某些事物是真的。一個真正的論證者只會運用推理本身的理性的力量。

當然你也可以訴諸粗暴的強制而不是理性來說服他人。人們可以因為被強迫而做一些不願去做的事情,但是他們不能被強迫去想一些他們不願去想的事情。真相不能以強制的方式傳播。在論證中,高壓政策的背後永遠隱藏著危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人們只有在自由思考的時候才能接受什麼是真,也只有在獨立判斷的時候才能確定什麼是真。

13, 濫用專家意見

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權威,因為你總能找到相反的權威

專家是某個特定領域的權威。在論證中,去向相關領域的專家請教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但是在向專家請教時,一定要保持警惕。我們來看以下論證:

史密斯教授說項目A很好。

瓊斯教授說項目A很好。

約翰教授說項目A很好。

所以,我們應該接受項目A。

讓我們假設這三個教授都是項目A相關領域內真正的專家,即他們的資質和項目是相關的。可是我們更深入地來想一下,沒有任何一個教授告訴我們為什麼他會認為項目A是好的。教授們沒有論證。這個項目會被接受僅僅是因為他們這麼說。

但是,應該是論證本身,而不是專家的話佔據主導地位。上例中的論證遠遠不能讓人信服,因為除了專家的話之外,它什麼都沒有提供給我們。如果我們僅僅滿足於專家的話,那麼本質上就是:“不要問任何問題,按照我們的話去做。”

專家的主要意見,要結合他秉持這種意見的理由,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得到的才不僅僅是他的意見。

正如我們要檢驗自己的主張是否與事實相符一樣,在論證中所用的專家意見同樣要經過檢驗。這個世界上有太多自以為是的專家。檢驗的標準不是他們在說什麼,而是他們是如何通過論證來得到它的。

無須強調,一個專家只有在其已經建立威信的領域內作出的主張,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這個顯而易見的觀點仍要被提及,是因為很多時候它會被忽略。一個僅僅因為音樂成就而聞名於世的音樂家就經濟或是全球變暖問題所提的觀點沒有權威力量。

14, 質的量化

我們通常用數量定語來表示質量,通過它可以帶來可見的實踐效益,但是我們同時要注意它的限制。熱量是質量,我們用數量來表達,熱量包含溫度、溼度、風力等組成因素。

假設昨天報道的最高溫度是39度,其他諸如溼度、風力等各有讀數。再假設今天的溫度和溼度都高於昨天,而且沒有風。但是由於其他一些原因,今天並不感覺比昨天熱。由於組成熱量的因素中,有幾個指標今天高於昨天,所以大家可能會猜測今天會比昨天熱,但是這種推測只能建立在數量可以完美地翻譯為質量的基礎上。但事實並非如此,我的感覺與溫度計讀數的大相徑庭就可以反映出這一點。

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質量根本不可以被量化,因為如果質量可以完美地用數量來表示,那麼數量和質量之間界限的基礎就將消失。我們根據光波的波長來定義藍色,但是當我們看到藍色時,我們看到的不是光波,只是藍色。數字的經驗不等同於數字背後所代表的質量的經驗。我們在縱容一種關於精度的假象,似乎只要質量被量化了,我們就能更好地瞭解它。

很多重要的事物都不能定量衡量,或許我們可以說最重要的事物都不能。 例如愛、美麗、善良、公正、自由、和平,等等。我們如何衡量它們?它們有多重?速度是多少?成本幾角幾分?試圖將不需要量化的事物進行量化是對它們的褻瀆。

15, 以出身論英雄

現在假設你是一個聲譽斐然的公司的人事經理。作為工作的一部分,你對全國著名的大學和學院知之甚多,並且對畢業生的基本情況瞭如指掌。尤其,你知道X學院在這個領域內聲名狼藉。目前,你的公司正在招聘一個重要的職位。在瀏覽候選人資料時,你看到一個X學院的畢業生,彼得,於是你立刻決定拒絕他進入下一輪,這僅僅是因為他所畢業的學校。這個時刻,你已經產生了謬誤。

不是說你的決定完全不合理。畢竟,以你對X學院的瞭解,彼得或許確實不是一名合格的人選。但是,這不是必然的。一顆閃亮的新星是可能出自於類似X學院之類的學校的。你所犯謬誤的根源如下:知道一個來源一般是壞的,於是認定出於這個來源的所有都一定是壞的。這並不必然成立。

考慮我們所考察的人或事的出身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們必須走得更遠。首先我們要問:彼得從哪裡來?緊接著,更關鍵的問題是:他的品質如何?

16, 止於分析

因為我們天生是分析動物,喜歡分解事務,即使不在物理結構上,也會在精神上分解,以便完全瞭解它們。但是分解只能針對合成的產物,而且僅僅分解是不夠的,我們還要能把它們重新組合成整體。

愛德華喜歡拆卸汽車。他可以把任何款式的汽車拆開,但是不能把它們重新組裝起來上路行駛。通過這點,我們可以自信地得出結論:實際上愛德華對汽車的瞭解並沒有那麼多。他可以分析,但不能組合。

分析的目的,並不是簡單地知道事物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而是要弄清楚這些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最終組成一個整體的。用純粹的數量學的術語來說,就是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如果你已經充分了解事物的本質,那麼將分解的時鐘零件相應組合起來,仍將是時鐘。

17, 簡化主義

如前所述,一個整體大於其組成部分的總和。例如,人的身體可以根據化學元素被分解,但是如果聲稱人的身體等同於一堆化學元素,那將是對最簡單的推理的盲從,是向簡化主義謬誤屈服。

這種謬誤發生於當我們選擇性地只對整體的一部分加以關注之時。例如,當我們只把精神放在一個人的缺點上,並因此認為我們已經完全瞭解這個人的本質時,這個謬誤就正在發揮作用。

18, 分類錯誤

如果人類天生是分析動物,那麼人類同時也天生是分類動物。我們將一個事物放入某個和它有某方面共同點的一個大類中,以此來加深對事物的瞭解(你應該記得,這是邏輯定義的第一步)。對事物進行錯誤的分類,例如把蘋果當成橙子,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圖書館中,一本書的錯誤分類可能導致幾年的遍尋不果。將事物歸入錯誤的類別是因為我們最開始就沒有正確認識它們,而沒有正確認識的原因是我們散漫的態度。

19, 混淆視聽

我們討論過幾種目的是使我們遺漏真正論點的謬誤形式,它們通常以轉移我們對目前事務注意力的方式發揮作用。正如我們在對人不對事謬誤中所看到的,通過提供與論證毫無關係的爆炸性情感信息來攻擊對手。混淆視聽提供了這種策略的另一種樣本。它是故意提出一些無關的情感信息來分散對方的注意力。這種謬誤有兩個特點:(1)它直接訴諸情感,而不是推理;(2)它所提供的信息與所要進行的論證毫不相關。

路易斯和勞倫斯都是化學家,他們正因為是否應該將一種新型化肥投向市場的問題在公司的一個部門內爭論,而最近這個部門的員工加薪已被管理層內部否決。路易斯,新型化肥的開發者,強烈主張這種產品應該儘快投向市場。但是他感覺他在辯論中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事實上,看起來反方勞倫斯將取得勝利。絕望中,他宣佈了最近拒絕加薪的消息。結果,混亂出現了,辯論立刻被終止。在此,加薪被拒這個消息無疑是用來混淆視聽的。

20, 以笑飾非

當不能對某個論證作出合理反應時,我們會用這種策略,假裝這個問題不值得嚴肅對待,僅僅是個可以一笑而過的問題。使人們嘲笑某個論證是反對它的強有力的途徑,但是這種方式對論證本身的價值沒有任何影響。如果辯論者不能使聽眾嘲笑論證本身,他可能會試圖將他的對手作為笑料,將聽眾的注意力轉移到一些無關主題的事情上,例如,演講中對手的口吃,等等,以此來回避他所不能勝任的辯論。

當然,確實存在不恰當的可笑的論證,它們受到大家的嘲笑是應該的。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花點時間來說明為什麼這個論證是失敗的,同樣好過簡單地嘲笑論證本身。

21, 以淚掩過

除了可以運用嘲笑策略外,我們同樣可以通過博取聽眾同情的方式來達到同一個目的。這種謬誤通過精心設計的情感爆炸來模糊論題。

論證經常遭遇情感方面的問題。當遇到這種問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作出比平常更多的努力來控制情感。強烈的情感和清晰的思維是成反比的,一旦情感超過一定界限,引導論證正確進行的機會就隨之歸零。

這種謬誤發生的表現為,故意忽略或者低估手頭上的問題,只是把焦點放在論證的外圍問題或者是無關的問題上,通過這樣來直接影響聽眾的情感,試圖贏得他們的同情。

假設我受邀出席一個鎮上的集會,要發表對教育業稅收增加問題的意見。我本身是非常反對的。一旦站在演講臺上,我就罔顧大會的首要目的,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向聽眾展示:在學生時代,本地教育系統給我造成了多少無法挽回的悲哀與悔恨上。通過這種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我成功地贏得了聽眾情感上的支持,贏得了大家對增加稅收無形的反對。

22, 無力反駁不算證明

沒有強有力的證據進行反對論證,並不能因此證明其為真。不能僅僅因為你不能證明我是錯的,就說我的觀點是對的。我們來看如下例子:

<code> 威廉博士: 我們並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物。我堅持認為在廣闊的宇宙中有其他生物的存在。 伯德博士: 你有證據嗎?  威廉博士: 我沒有。但是你有證據可以證明宇宙中沒有其他生物嗎?  伯德博士: 我也沒有。  威廉博士: 哈哈,這就證明我是正確的。/<code>

分析 威廉博士試圖過早地結束一個還沒有定論的問題。雖然雙方都沒有證據來證明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的生物,但是對方缺乏證據並不能成為己方觀點成立的證據。

23, 兩難陷阱

英語中的進退兩難(dilemma)來自於希臘語的兩個單詞,翻譯過來就是“兩種可能”的意思。生活中確實存在“或者”的情況,就是說,有且僅有兩個選項可供我們選擇。相對的,也存在很多可供我們選擇的情況。

這裡我所說的兩難陷阱發生在這種情況下:當問題實際上有很多選項時,我試圖說服你只有兩種。這裡的進退兩難是假象,因為它是對真實情況的扭曲反映。

這種謬誤試圖對聽眾造成情況緊急的假象,強迫他們在假象製造者所給的選項中作出選擇。當兩個選項都沒有特別的吸引力時,這種緊迫感的製造尤其重要。假設我給你兩個選項A和B。我希望你選擇A。於是我說:“A確實不是個令人愉快的選擇,但是唯一的可供選項B,將會更加糟糕。你當然更不想那樣!”

24, 以先後論因果

我們這裡所要討論的這個謬誤,從拉丁語直接翻譯過來就是“發生在其後,故因其所致”(或許你會注意到,這個諺語本身就是個微型論證)。這種謬誤源自粗心。在因果關係中,原因總是先於結果發生,所以大家會有“發生在結果之前的就是原因”的錯覺。但實際上因果之間是有一定的時間差異的。首先,我點燃了炸藥包的引線(原因),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燃燒,最後產生了驚天動地的爆炸(結果)。當事件A發生後,緊接著事件B也發生了,所以我們認定,A是引起B的唯一原因,A導致B。這種僅僅以發生的先後來斷定因果關係的做法就是以先後論因果謬誤。

一個具有哲學思想傾向的原始人,有一天突然注意到,鳥兒總是在太陽昇起之前歌唱。由此,他高興地得出結論:是鳥兒的歌唱導致每天的日出。他犯的就是以先後論因果謬誤。

一件事恰巧出現在另一件事之前,這並不足以斷定它們之間必然有因果關係。我們需要更多的信息來判斷。如果我們只能得到這麼多信息,那麼我們能得出的最好結論是,先發生的事情可能是後發生事情的原因。如果我們的原始人的哲學思想可以走得更遠一點,他就會發現:鳥兒歌唱然後太陽昇起,並不能得出歌唱導致升起的結論。

25, 情感誤導

當我們選擇性地忽略一些與我們的信仰相牴觸的重要信息時,我們就犯了情感誤導謬誤。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對所討論問題的嚴重扭曲。

假設我在寫一部關於我的母校——X大學的歷史。我熱愛我的母校,我將在校園的日子視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我想在我的作品中向人們證明我的母校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之一。但是,研究得越深入,我越發現母校過去的歷史並不是那麼令人滿意。我不改初衷,所以在寫作的時候,我決定剔除所有母校歷史上的負面新聞,只反映它光輝的一面。於是,我就犯了情感誤導謬誤,我在書中所描繪的X大學的面目已經被嚴重扭曲。

26, 功利誤導

效果不能單獨確定一個行為的價值。當我們僅僅注重於一個方法對想要得到的結果的作用,而不考慮其他方面時,我們就犯了功利誤導謬誤。僅僅看到目標是不夠的,但那經常是我們所關注的全部。問題是:我們是如何達到目標的?

當我們利慾薰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時,就犯了功利誤導謬誤。操縱這種謬誤的態度是:只要我成功了,如何取得成功並不重要。

27, 避免結論

人們的推理是有目的的:我們發現問題,研究其解決之道。我們通過論證得出結論,論證的前提是得出結論的基礎。如我們所知,前提必須符合論證。如果我們由無效的證據(弱前提)直接跳到結論,論證將不是必然的。

結論是必然要達到的。論證——人類推理的語言學稱謂,是以目標為導向的。如果我們論證的目的只是為了使自己聽到自己在說什麼,那是將論證的庸俗化。認識到有些問題目前在我們認識能力範圍以外,暫時無法解決是一回事,但是接受這樣的問題永遠不能解決的結論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這是在用推理來破壞推理的內在目的。

28, 簡化推理

有時我們受簡單化的驅使,黑白不分,那是因為生活的複雜性淹沒了我們。但是,通過對複雜的現實的簡單扭曲來達到簡化的目的同樣是不合邏輯的反應。過分簡化的結果往往是扭曲現實。

有些聽眾將其接受能力侷限在自己想聽的東西之上,另一些人只喜歡簡單的答案,這往往是憤世嫉俗者的特點。不要告訴聽眾他們想聽到的,要告訴他們真實的。不要對他們假言欺騙。無論現實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或者是灰色的,都要實話實說。可能聽眾不能立刻欣賞你的坦白,但是在經過長時間的歷練之後,他們會發現,他們必須面對的只能是現實。

同正確推理一樣,錯誤推理也是可能的,這個事實是建立邏輯學實踐論的基礎。 —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 | 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