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高正良: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藥物選用與效果

高正良: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藥物選用與效果

高正良:武漢大學病毒學系學士,中國疾控中心病毒學研究所碩士,美國麻省大學博士,同濟大學轉化醫學高等研究院/醫學院博士生導師,幹細胞生物學家,同濟大學麗豐再生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科普委員會副主任,細胞治療研究與應用分會科普及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

(一)用於新冠肺炎治療的藥物目前有多少種?其中中藥有哪些?正在臨床試驗的新藥(篩選老藥)有哪些?進展和效果如何?

1.依據傳染病三要素,重大新發病原疫情,首要的是隔離,切斷傳播途徑是最有效方式,從源頭上卡住,防就是治、重於治、優於治;

2.新發病毒性疾病理論上是沒有針對性藥的,不論中藥還是西藥;疫苗和抗體等正如多位專家前一階段的評論“遠水不解近火”,研發和臨床至少也要1-3年以上。

3.血漿(清)治療對某些傳染病疫情是能夠起到一定或者重要作用,尤其從預防角度是經過歷史檢驗的;對於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治療需要探索和實踐檢驗。但由於來源有限等,血清治療只能是救急之舉(我們微信公眾號“深度觀察者”有專題科普:“以史為鑑:也說新冠肺炎的血漿療法”)。

4.與細菌性傳染病不同,我們對大部分病毒性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對於新發病毒,辦法就更少了。僅有的幾種廣譜抗病毒方式副作用都比較大,特異性、針對性一般,如指南里的干擾素療法。

5.緊急之時,老藥新用是個選擇,但也極具挑戰性: 1)可供選擇的好的病毒藥物很少;2)病毒之間區別比較大,又是絕對細胞內寄生,好的靶點比較少,共通性不多;不論新藥研發還是老藥新用,成功率相比抗生素對新發細菌性疾病而言要低得多。第六版指南里面建議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利巴韋林、磷酸氯喹,阿比多爾等: 磷酸氯喹或許有一些效果,但有導致猝死的可能,已經被質疑和警示;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研究沒有發現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和阿比多爾具有改善症狀或縮短呼吸道標本病毒核酸轉陰時間的作用,而且試驗組(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於對照組。

6.第六版指南包括不少傳統醫學治療方案,網上還有很多,每天都有各種毛遂自薦的,也引起我們多個生物醫學教授和專家群的關注和熱烈討論。大家基本共識是傳統醫藥裡有糟粕,有精華,需要探索科學化、現代化路徑,求真去偽,正本清源;新冠病毒肺炎目前缺乏針對性、有效治療,傳統醫學作為補充,不加區別的否定不是科學嚴謹的態度,但是選擇時需要儘可能規避有較大毒副作用的藥物,聚焦挖掘發揮傳統醫藥的調理、支持和治療作用;危重症特別是有細胞因子炎症風暴等快速惡化可能的,對傳統醫藥挑戰性巨大,要慎用、少用。

7.新冠病毒肺炎是動態進展性的,早期、中期和後期可能大不一樣,甚至截然相反,尤其重症和危重症不再是單純的病毒感染病,治療方法方式選擇也應該不一樣:比如病毒感染早期可能需要促炎、抗病毒,而後期可能需要抑炎、防止肺炎和器官衰竭,這也是為什麼PD1和IL6抗體,兩個理論上作用相反的藥物都進入臨床試驗的可能原因。

8.根據“賽先生”的文章統計,目前有200多個臨床試驗,包括大家寄予厚望的吉利德的瑞德西韋,還有PD1和IL6抗體,也包括諸多中藥。一方面反應了全國人民抗疫情熱情和犧牲精神、技術研發實力的增強;另一方面更表明疫情之緊迫。200多個臨床試驗,如果成功率1-5%,就可能產生2-10個有效治療方案或者藥物,肯定是大家希望的,但是這個可能有多大?為此,“賽先生”提出質疑:不少研究甚至被提示“尚未獲得倫理委員會批准”。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此前向《自然》表示憂慮,規範的臨床試驗是當務之急。

9.最後,我們不能忽略:儘管新冠病毒能夠引起重症肺炎,甚至危及生命,但是大部分患者(高達60-80%以上),它是自限性的,不需要治療或者簡單支持治療,加強營養、免疫力,注意飲食休息和心情平穩而康復。所以研究者需要特別注意個例性和小規模研究結果的潛在誤導性。在如此高的自愈率基礎上,不加區別的選擇治療群體或者急於宣傳某種治療的有效性容易產生誤導,甚至對病人產生傷害。無論是西藥還是中藥,都需要特別注意不能輕易結論,不搞擴大化宣傳,也是監管和媒體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二)對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有何評價?臨床實踐中,應該怎樣做好中西醫的結合?

迄今不論是西醫(現代醫學)還是中醫(傳統醫學),我們都沒有效治療方式,更多在依賴支持療法,醫生的經驗、因地制宜地處理。或許在早期,醫生可以根據經驗嘗試發揮中草藥調理、營養支持、增加免疫力, 甚至潛在的安慰劑效應。病人情緒緊張,恐慌會導致體力消耗、睡眠不足等問題,加重心肺負擔和症狀,所以營養調理和心理安慰效應會對病人的疾病進程有相當的。早期還應該配合抗病毒藥物治療。後期,支持療法、抗病毒治療和防止炎症因子風暴及器官損傷與衰竭更加重要,不論中西藥都需要特別慎重,需要嚴格監測監控,因地制宜地處理。

(三)您如何看待這次疫情?本次疫情對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建設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大眾應該如何防範?

疫情就是戰爭,戰爭就必然有犧牲和損失,很大意義上比戰爭更加殘酷: 我們不知道敵人在哪,但敵人卻與我們一體化。儘管國際國內都有專家在擔心是否可防可控,儘管我們錯失多次重要機會,導致疫情的進展,但是我們後期的彌補措施和決策果斷、有效,才有目前國內情況的相當穩定。只要不要再在細節上出漏洞,那麼國內是有可能斬草除根、消滅新冠病毒的。

我們必須明白並極度重視:重大疫情防控100步走了99步也等於沒走,所以疫情越到掃尾階段越艱難,魔鬼都在細節,非常考驗我們的管理協調能力、專業能力、執行力,媒體宣傳、教育能力,公眾素質和自律,像這次監獄的爆發,一步不慎,就是新的一波。反過來,除了湖北和部分嚴重地區,我們有些措施過於一刀切,缺乏專業和平衡,當然這種疫情對於管理協同和專業能力也的確是巨大挑戰….目前鼓勵復工等都是正確的,不可能長時間全國關閉;經濟不運轉,我們的防疫能力也沒有了,但是復工需要做到細緻處,有序進行,防止反彈。

現在有一點讓我很擔心,那就是國際情況,主要是一些落後國家,如果國際失控,那麼我們的付出和犧牲就大打折扣。在全球化的狀況下,我們需要考慮通過WHO發出更多聲音,必要時考慮派出專家等援助,爭取用最小代價滅敵於國門之外,防止反流,這樣才真正發揮出武漢湖北犧牲的最大價值: 某種意義武漢和湖北拯救了中國和世界,我們都應該感謝武漢,感謝湖北!

同時我們也的確需要抓緊備站,做長期戰、持久戰準備;萬一最後不能夠根除,這個對於人類社會和全球經濟的重大打擊我現在不敢也不願去思考。疫苗、檢測、防疫和疾病病理和進程、藥物治療都需要大力發展,提高研究質量,加快研發和建設進程,尤其是我們的衛生防疫體系,這些是我們持久戰必須依賴的武器。

這次疫情,一方面我們要致敬衛生防疫和醫護英勇無畏和犧牲精神,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很多漏洞。如果我們被迫進入持久戰,如果新冠病毒的感染性和危害性真的像目前看到的樣子,那麼一線和基層衛生防疫的軟硬件:快速應急體系和專業能力需要得到大幅度提高,管理權力、協同、協調和執行能力等需要大大加強。

此外,病毒毒力減弱的說法,這個教科書上的概念在長期大規模基礎上才成立;短期大家可以去看看目前變化突變很少,到依賴毒力衰減那可能意味著已經有很多很大代價了。還有就是希望氣候可以幫忙,夏季高溫到來或許會幫忙,但是現在離夏季太遠了。

衷心希望國內國際,政府大眾,都能夠嚴陣以待,齊心協力,同舟共濟,科學嚴謹,專業高效,打贏這場戰爭,徹底消滅新冠病毒,這是最安全,長期代價最小的做法,目前而言就是隔離,隔離就是一切!全社會每個人都應該主動做到: 1)疑似和確診必須報告和配合隔離;2)其他人必要的外出和工作一定要做,沒有正常經濟和社會,我們就沒有戰勝疫情的資源和能力;3)不必要的一定要停止,尤其是聚會等,每一個人員聚集和流動的漸少都是對疫情防控的巨大支持。愛國防疫需要從我做起,從每個人,每個家庭做起!

最後,生命不是數字,重大疫情當前,我非常希望自己的有些判斷和顧慮是錯誤的,或者我們能夠對新冠病毒斬草除根,或者如果不能有效防控,就像很多人談論的,希望新冠病毒就是個大號一點的流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