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三十二长城是朔州市境内外长城的地标。这里山高路险,墩台林立,烽燧相望,蜿蜒盘旋,曲折迂回,独具特色,春夏秋冬各有风韵,近年来,出过不少长城题材的摄影佳品大作,是摄影人的绝佳去处。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朔州位处内外长城之间,山西近900km长城,朔州独占三成。20多年前,手中的镜头就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都会身背行囊踏足埠外境内的长城,唯三十二长城是个缺憾!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长城只是秦汉和当代人的叫法,在明朝称边墙或塞垣、边垣,直到现在的当地山民还是叫边墙,他们是正宗的边塞后人,你若跟老辈儿的人说长城,他会直打懵懂,因为他们祖祖辈辈都称它为边墙。 三十二边垣属大明王朝大同镇右卫杀胡口所辖。明长城设九镇,现山西就独占两镇——大同镇和山西镇。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明嘉靖中期,蒙古俺答犯边频繁,战事趋紧,大同镇到山西镇雁门关长城沿线连年大战不断,明朝廷倾国家之力,大建边塞防御体系,逐渐完善了以镇、道、路、堡、塞为军事形制的大纵深防御体系,逐步完备了以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等衔为建制的军事指挥体系。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随着战事告急,镇、关、卫、城、堡、塞、墩台、烽燧等边塞浩大防御工程随之跟进,特别是在嘉靖和万历帝的数十年间,边塞防御工程从未间断过,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多层次大纵深冷兵器时代的综合防御体系。三十二塞垣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并投入烽火连天的战事。从右卫城沿边墙(即外长城)塞垣的四十五、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二、十三边这些地名就不难看出,这里的墩堠烽台密集度远高于这一带的其它地方。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墩台和烽堠则是边塞军事防御体系最基本的实体工程,墩台是通过连接边墙墙体掌控制高点掌握战斗主动权,烽堠的功能主要是用来预警和传递信息,在战事频繁的地方,不少墩台和烽堠还建在了边墙的内侧制高点上,构成了墩台烽燧密密麻麻分布的战术格局。进而延伸的则是离塞垣十里二十里的堡塞和卫城等纵深防御工程。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十二塞垣就是当时一个典型的战术防御布局。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由于明朝中后期强硬坚持不通市的严厉经济封锁政策,俺答多次要求和谈被拒,从而引发了20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多次突破雁门关,直抵晋中,大肆掳掠,最多一次屠杀晋北、晋中20多万人,令明朝廷防不胜防,疲于应战。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 1557 年),蒙古俺答大举进兵,攻破杀胡口,围攻右卫城。当时的右卫城孤悬西塞,兵少粮缺,岌岌可危。时任参将的麻禄引领为朝廷养马的麻全、麻锦、麻富、麻贵等一干儿郎登上城楼高呼“我麻家誓与右卫共存亡”。右卫城被围八个月,城内军民只得挖鼠网雀,杀战马充饥。直到援军赶来增援,俺答撤兵。麻家将满门忠勇,一战成名。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这个现在只有一户人家的边村叫十三边。坚守在这里的赵姓老农,住的是板房,只为了牧养十几头牛。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十三边村落早已废弃。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就在这个村落前面山腰,发现有万里长城仅存的两通分界石碑,本人未见。经查资料,一通碑阴刻楷书“大同中路分属西界”,落款为“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季秋吉日立。”另一通碑为“大同威远路分属东界”,落款为“万历三十七年秋吉日立。”万里长城上仅存的两块长城分界碑,弥足珍贵。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历史的风尘早已剥蚀掉了长城原有的伟岸和威凌,恍若一个个风烛残年的老妪,佝偻着支离破碎的身躯,在作最后的挣扎!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十三边塞垣的曲线走向很美,七个墩台呈S型排列,仿佛洒落人间的紫薇星座!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靠近十三边的墩台下面都会发现散落在地的城砖、瓦片、瓷片,足以证实这里的墩台曾经都是包砖的!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沉寂的边墙却时不时窜出石鸡、野鸡等飞禽。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羽毛艳丽的野鸡。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位于十三边和三十二边墙的中间是四十二村。跟十三边一样,只剩一位李姓农户,老婆孩子都在右卫镇,村子早已废弃,后来,老李建起了几间铁皮房,是为了养羊,去年把几十只羊全部卖了,现在也只能空守铁皮房了,还有3条犬陪着他!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几番征战几人还,千骑难抵千兵箭!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严疆锁钥雷钧力,虎踞云塞威震边!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桦林山顶悄然飘出一道红云,令人动容,莫非是那些戍边守将的先人魂灵巡游到此?!

跋涉在墩堠烽燧间

岁月苍茫,历史成烟,残阳如血,群山似铁,天际间惟横亘着一条血色长龙,它承载着历史的风云际会,荡涤着过往的血雨腥风,演绎着昔日的金戈铁马,一路呼啸而来,萦绕在当年千万将士众志成城、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阵地上空,久久不肯散去,从而才有了今天这般挺立,这般恢宏,这般壮观,这般苍劲的壮美景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