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內向的我們,一定要變得外向嗎?我花了3年的時間才找到答案

對於“內向的我們,一定要去變的外向嗎?”這個問題,曾經我和很多人的答案是一樣的:那就是需要,因為這個社會對外向的人更加友好。

所以從大學開始我一直尋求改變,我強迫自己去面對人群、參加社團、走上講臺,即使每一次我都是冒著冷汗,抖著手完成這些事情,但是我依然會在下一次對自己說加油。然而四年的時間並沒有讓我如願以償地變成一個外向的人,它更多的是讓我產生更多的糾結、困惑和折磨。

是的,對一個不喜歡、不擅長交際的人來說,你讓她去強行面對人群是一種折磨;而在面對人群之後,得不到和外向的人一樣的良好人際反饋的時候,更是一種反覆的折磨,它會讓人產生一種對自我的質疑和打擊。

內向的我們,一定要變得外向嗎?我花了3年的時間才找到答案

那四年,我有充滿衝勁努力向前的時候,但也有更多的時候在懷疑自己,為什麼明明去學習作出了外向的人在做的事,但是得到的卻是不一樣的結果?這種反饋讓我常常攻擊自己,覺得自己怎麼就這麼差勁,活該活得不如別人。

工作後,我依然花了3年的時間想要讓自己變得外向,然後我才最終意識到:所謂內向和外向只是性格的兩種不同維度,它們並沒有所謂的優劣之分,而是各自具有自己的特點,然後我才開始慢慢發掘如何將自己的性格和社會進行融合。

如果內向的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明白:“內向並不是一種缺陷,內向的人也並不需要去將變成一個根本不是自己的人,我們是需要不逃避自己身上的毛病,然後強化自己的優勢就能和社會和諧共處。”這個問題,那麼我會覺得太可惜,因為這些時間我們本來可以用來更好地發展自己

所以當我看到《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一書,真的很適合推薦給內向型的人,它裡面所介紹的內容從更專業的角度去看待內向高敏者,可以幫助我們縮短這條尋找自我性格特點的道路。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性格諮詢專家西爾維亞·洛肯博士,她自己就是一個安靜的內向者。

內向的我們,一定要變得外向嗎?我花了3年的時間才找到答案

西爾維亞·洛肯博士認為內向高敏者具有獨特的優勢,只因為他們過分安靜,才往往讓人忽略了這種特質。在書中,她指出了內向高敏者的多項特點,並給出相應的建議和分析,希望幫助內向高敏者發現併發揮自己的優勢,攻克難關,糅合性格中的各種特質,真正地成長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1、認識內向高敏者

關於外向和內向的理論,源於心理學家榮格在1921年研究人格特質時,曾說:當人有內向和外向之分,他們的差別在於心裡能量的根源方向,他們所代表的只是一種心理狀態。

內向的人,他的能量來自於自身內在世界,比如思想、情緒和觀念,因此更喜歡安靜和獨處,但外界的刺激也會更容易消耗他們的能量,讓他們無法集中精力。喜歡獨處並不代表孤僻,只是注意力更加集中在頭腦內部好沉思、善內省,給外界表現出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

外向的人,他的能量來自於外部世界,因此他們常常活躍於各種社交活動、形形色色的人們、不同的場合中。沉思、獨處難以使他們感覺興奮,他們展示給社會的是愛社交、活躍、開朗、自信、勇於進取、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

內向的我們,一定要變得外向嗎?我花了3年的時間才找到答案

《內向高敏者》一書中指出內向高敏者和外向活躍者的人格核心不同,因而他們改變自己的動因是不同的。其中有兩個關鍵詞“獎勵中心”和“謹慎中心”,“獎勵中心”是指來自於外界的刺激和新鮮感的吸引,“謹慎中心”是指來自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大腦的謹慎判斷。

外向型的人往往會因為外界的刺激(比如比賽的物質獎勵、他人的誇讚等等)吸引而選擇離開舒適區,而內向型大腦中的“謹慎中心”影響力大於“獎勵中心”,所以內向型的人只會在對現狀感到不滿,痛苦日益明顯甚至難以承受的時候才會選擇離開舒適區。

這就是為什麼面對同一件事,外向型和內向型的表現如此不同,因為兩者的做出選擇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從目前的社會來看,外向型的人更加受到鼓勵,因為外在獎勵中心是社會作為鼓勵的一種重要手段,而這種手段對內向的人沒太大的吸引作用。如果你是內向型人,與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自己的內在信念做鬥爭,還不如接納真實的自我,然後找到優勢所在將它發揮出出來。

2、內向高敏者的優勢

在書中作者給出了內向高敏者的10項優勢:

內向的我們,一定要變得外向嗎?我花了3年的時間才找到答案

然而對內向高敏者來說,優勢常常和劣勢相伴而生:

內向的我們,一定要變得外向嗎?我花了3年的時間才找到答案

我們既然說要了解並強化自己的優勢,為什麼還要說關於內向高敏者的劣勢呢?因為內向高敏者很容易就會將自己的缺點放大,並將其視為打亂自己生活和妨礙自己和別人交流的障礙,從未鍥而不捨地想要去改造自己的劣勢

所以將優勢和劣勢擺放在一起來了解,將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強項,讓我們更準確地評估自己,下面我們以第一項優勢:謹慎為例子,看看作者是如何為我們點明方向。

優勢:謹慎

內向高敏者在乎安全感,因此大腦中的“恐懼中心”即杏仁體,更加敏感,而謹慎就來源於此。謹慎的人,面對危險會更敏感,會思考得更加清楚再作出決定,任何細小的問題都可以引起謹慎者的注意,謹慎讓我們能更仔細地評估風險。

比如謹慎的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往往不會自來熟,他們會先保持一定的距離,仔細觀察,然後再決定他們應該如何去做更合適。比如坐飛機的時候,一個謹慎的機長會比一個看起來大大咧咧的機長更值得人信任。

劣勢:恐懼

敏感的杏仁體會讓你比較謹慎,但是它也可能會產生反面效果,讓你陷入恐懼中。比如放棄原本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去創業,那麼內心對於安全感的強烈需求,和創業的不穩定性(每個月固定的收入)就會產生矛盾,給你帶來強大的壓力。

內向型的人往往會越想越多,最終壓力帶來恐懼,恐懼讓你患得患失,讓你懷疑自己,瞄準一切負面的信息,剝奪了你的創造性,從而陷入內心的困境。

要擺脫困境,就要面對恐懼,我們可以這樣做

1、深呼吸

深呼吸帶來更多的氧氣,可以讓我們緩解大腦中杏仁體帶來的強烈情緒,帶來平靜

2、直面恐懼

恐懼的本質是為了保護我們不陷入危險,不被傷害。心理學家約翰•福賽思曾說“在這種時候,人們最該做的事就是讓自己明白,面對無法預知的事物時,感到害怕是很自然的。”恐懼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我們不應該去逃避,而是要直面它,你可以這樣做:

首先,當你越瞭解讓你害怕的東西時,你就越不害怕,所以恐懼時,我們更要有意識地思考我們所恐懼的是什麼,去進行學習並思考。


其次,當你思考,並學習瞭解之後,你就可以去嘗試做規劃如何走出你的這個恐懼,即開始行動。


最後,找到你生活中對你意義深重的方面,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曾經這樣說“在生命中有追求的人,能承受一切。”找到意義所在,你就不會被恐懼所支配,而是可以戰勝恐懼。

《內向高敏者》這本書就像它的副標題所說,作者通過對內向者的10個優勢劣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給出可以實行的練習技巧,幫助我們能夠更好地正確認識自己,正確看待優缺點,找到自己的優勢去指導自己的行動,而不是根據外界的偏見來評價自己、指導自己,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

如果你一直想讓自己融入外向的世界,卻常常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那麼不妨看看《內向高敏者》這本書,學習如何和真實的自我和解,願我們都能活出自己真實的模樣。

內向的我們,一定要變得外向嗎?我花了3年的時間才找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