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来源CCTV-4,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

在京城里转悠,您肯定的往往胡同里钻一钻。兹要是您起的早,肯定能看到晨练的大爷大妈。

北京晨练的大爷大妈和别处的不同,皇城根儿下大爷把陀螺抽得滴流转;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四合院里,空竹抖的满天飞;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您在看京城天空飞起的鸽子和响起的悦耳鸽哨,立马让散发出浓浓的胡同味儿。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锻炼完饿了,那就更好说了,这京味儿小吃那叫一个地道,让您吃个肚圆。来碗豆汁儿解解暑气,入口微酸,回味会有甜和涩,仔细品味的话,还会有一种淡淡的清香。配上咸菜丝儿、焦圈儿,豆汁儿的口味儿更加酸爽、醇香。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您要是喝不惯豆汁儿不要紧,油条豆浆、包子炒肝、油饼、火烧、芝麻酱烧饼……随您意的吃。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一条街的形藏着一座城的神。老北京胡同的气质格外鲜明,那就是处处透着讲究。怎么个讲究法?东四的胡同就能给您安排个明白。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的由来

东四,位于北京东城区中部,东四北大街东侧。元代称十字街,也就是十字路口。明代于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又因位居皇城之东,故称东四牌楼,北京人的口语中,把“牌楼”两字也给省略了,于是出现了东四的说法。

虽然后来因为交通问题牌楼消失后了,但东四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泛指东四南大街、东四北大街、东四西大街、朝阳门内大街交会处及附近地区。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地区历史悠久,一直是繁华地带。主要古迹有孚王府、崇礼住宅、南新仓、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段祺瑞宅等。曾居住过许多政界、军界、文化界历史名人。如沙千里、徐世昌、段祺瑞、叶圣陶、作家王蒙等人。

“形”之讲究

区别于蜿蜒迂回、自然天成的南方小巷,东四的胡同整体布局十分规整,道路横平竖直。这种建筑模式源自元代。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元朝的建立者很向往汉族凡事喜欢讲规矩的办事方法,但散漫惯了的游牧民族似乎没那么讲究,怎么办呢?找个现成的参考就是了,但最讲规矩的是哪朝哪代的哪种参考书呢?这时候,《周礼·考工记》派上了用场:“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王城九轨,诸侯七轨,大夫五轨……”成了当时建筑的硬标准。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街区有6条胡同形成于元代,街巷严格遵循大街24步、小巷12步的规制建造。街区内胡同排得贼齐整,四合院布局更是规整,形成了所谓“鱼骨”式胡同格局。

不只街道,东四宅院建筑亦有讲究,要求“千斤门楼四两屋”。何解?明清有规定,官门高户人家的大门,要退回院内¼间至半间。如下图所示,大门朝街凹进去一间三面墙的房间,称做“门楼”。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这门楼看似无用,甚至有点浪费空间,实则暗含着胡同人的讲究。

“神”之规矩

门楼主要在夜里发挥作用,流浪者无处可宿,便在门楼借住。并且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院子主人得为短暂逗留的流浪者负责,一旦伤了、病了、死了,主人家得担责,否则就是救助不力。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这是东四的规矩,生活在东四的人习惯了讲究,也习惯了这种责任。

说到东四“规矩”的源头,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700多年前,元代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奉命开凿大都运河,给当地谋发展。郭先生兢兢业业,详细规划,监督赶工,不料却遭朝中权臣故意拖延刁难。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皇帝听后大怒,“这活儿我交给郭卿,你们都得好好听指挥!坏了规矩小心脑袋!”命令一下,上行下效,才有了今天的通惠河。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因为这条河,元大都有了出海通道,紧邻城市东大门的东四老街也得到不少便利,渐成为老北京的经济文化集散地。

“规矩”一词还有一人意义重大。这人叫做朱启钤。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清晚期,铁路开通,前门地区人流暴增,周边小摊贩数不胜数,交通一度瘫痪。这让当时在交通部任职的朱启钤头疼不已。为改善交通状况,他每天往返自己居住的东四胡同和前门之间,寻求解决之道,但始终不得其法。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忽然一天,他经过自家胡同时来了灵感,东四的胡同不宽敞,但从不拥堵。因为这里的居民走路都讲规矩,“左来右去”,遇到年节典礼也秩序井然。受到启发,朱启钤立即赶制方案,制定了单行道和违例惩罚规则,这也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单行线交规。

胡同里的“规矩”是北京文化血脉根基的一部分,无论今天的北京怎样繁华,老北京的味道还是要到胡同里才能真正体味一二。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气”之文化

能让东四地区能有这么多规矩、讲究,是因为东四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不断传承的人文精神。

东城的老街坊们,一听到“东四”肯定觉得特别亲切,有讲不完的故事。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这里的每一条胡同,每一个街区都有着老街坊们美好的回忆,每次经过,过去的情景都仿佛近在眼前。

若有幸遇上老街坊,还要去过去常吃的馆子来二两小酒,一起谈天说地,回忆过去。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说起东四的记忆,还要从这牌楼开始,见过这牌楼的那代人,如今是真的老了。

东四的西牌楼是在56年被拆除,还能记住它的模样的,如今该七八十了!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头条的侯宝林故居,别看东四头条是个半截胡同,这里还住过不少名人呢。

做过社科院宿舍,钱钟书、杨绛等文化大家曾在此居住。

那时候很多上厕所的人一听聊天儿,这声儿怎么那么耳熟,原来是侯大师啊!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二条那个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您还记得吗?

曾经那个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福康安曾在此居住,还有户部尚书翁同酥、文清公松筠也曾居住于此。

胡同东口还住过那个华侨领袖尤扬祖。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三条几乎都是文物保护区,这里住的四户人家都是大清宗室与贵戚。

67号是清代各个完颜童记的家,她是溥仪皇后婉容的表妹,与住在三条26号的京剧名角孟小冬是好友。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四条的5号建于清代中后期,原本是道光皇帝本家绵宜的宅院,隔壁是张学良的住宅。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北京唯一现存的清代造币厂,诸如“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很多都是从这个院子里铸造出来的。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五条裕谦故居,裕谦是鸦片战争死难者中官阶最高的朝臣。

往西不远是“文治总统”徐世昌的故宅。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六条的166中学,曾是128中学的校址。不少人都是这里毕业的。可惜一转身学校已不是当年的样子。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七条有个四进的院子,最早是大清朝辅国公载灿府和辅国公溥钊府,后来被阎锡山买了。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解放后又成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宿舍。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的记忆太过久远,久远到很多8090后看完都是一头雾水。只能从爸妈和老照片中得到点点滴滴的信息。

没有见过东四牌楼的的这代人,只能从儿时的记忆和这些老照片里找到回忆了!

那些从电视里找到的,《狼烟北平》中的东四一带大哥“东四青龙”。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1979年《读书》杂志社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再到记忆里的味道:雅乐餐厅,隆福大厦西边的胡同,您来这里吃过没有?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隆福寺大街,多少人的回忆在这里呢?难忘是因为它曾经热闹非凡,却变成现在冷冷清清的模样。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丰年灌肠,它拆的时候,实际这里的老客户都是从三四环慕名而来的,小时候天天来,吃了一碟儿,还要捎上一根回家。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50年代,魏家胡同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钱粮胡同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礼士胡同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邮电局,旁边是东四信托商店。百年里,经历四次拆迁,多少东城人在这里邮寄信件?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宫看完电影,怎么着也闹着在对面的白魁小吃店来盘儿奶油炸糕。

其实住在这里的人更熟悉蟾宫和明星两家电影院。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早年间的东四人民市场,隆福大厦前身。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十条二号线,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在建地铁2号线的时候,在东四十条站下面挖了一段地道。

地铁三号线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东四十条,一些人口中的“东,四十条”。

东四十条西口,一些人口中“著名的东,四十条”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十条西口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90年代初的东四西大街、东四西大街路北,112从红庙到沙滩,109从东大桥可以到西单, 一直能到西客站~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60年代,朝内市场。我们小时候竟跟家大人去的朝内菜市场~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三联书店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这边孩子们的记忆都在这里了,灯市口小学(2000年王府井小学也合并于此)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九条小学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什锦花园小学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回民小学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灯市口中学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一六五中学 (七十四中,也是原来的北京物价学校,一起合并)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一六六中学,原本是一二八中学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二十五中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隆福寺庙会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1964年,东四商场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协和百货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90年代初,隆福大厦卖沙发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冶金部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1996年——隆福寺荣华鸡快餐,其实,早在92年,隆福大厦地下,就有麦当劳了。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瑞珍厚饭庄,北京老字号饭庄之一。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东四民芳餐厅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明华烧麦馆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隆福寺小吃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曾经生活在东四,回忆也全都在这里,每次看照片总能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东四大街3条,胡同44条,都是东城人难以忘怀的回忆!


来都来了,就别走了

关注“

四九城大磊子”,关注咱四九城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北京城东四700年的历史,犄角旮旯都透着老北京的规矩讲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