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关山:朗诵是小众艺术,讲小说不要维肖拟声

1955年,关山因为参加天津市第一届职工朗诵比赛而与广播结缘,转年便调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关山回忆说:

“应该说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讲故事、朗诵,对文学很爱好。在小学的时候,我在北京师大一附小,那时候学校里有说话课,是锻炼口语表达。那时候我总作为班级或是学校代表到外面去搞小演讲。我记得很小就上电台啦,那时候还是解放前呢,代表学校讲故事。1951年我到天津,在财经学校上学,就做过广播员。到1955年参加了天津市第一届“职工业余朗诵观摩会”拿了一等奖以后,就到电台参加录音,以后又参加业余广播剧团,1956年就到电台当了播音员。1956年8月1号,我记得很清楚。

我调进电台,是作为一个广播剧组的演员。去报到那一天,因为我原来想做演员,我考中央戏剧学院了,那时候也录取了,但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供我5年也够呛。电台调得早,所以说你就边干边学吧!于是我就到了电台。到电台以后没想到做播音员,只是做剧组演员,但是当时组织上就跟我说,现在播音组缺人。播音组当时有12个播音员,但是是12金钗,都是女的。所以急缺一个男播音员,说临时借用你一下吧!50年代的青年,党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我说没问题,我就去了。这一干,这一借,就借了40多年。我觉得干这行业挺有意思的,所以我就心无旁骛地干起来了。”


当时在台里,只有他一位男播音员,每天得录制20余套节目。关山说,当听到自己的声音将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物演绎得生动鲜活,当得到台里同事乃至社会听众的充分肯定时,他便认定此生要将播音这条路走下去,要用自己最美的声音和最细腻的感情来诠释好每一个作品。


1963年,年仅29岁的关山就已经小有名气了。那年,全国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群众活动,贺敬之的长诗《雷锋之歌》就写于那个时期。据关山讲,当时电台文艺部的编辑将这首长诗急匆匆地交给他,郑重地告诉他,一定要播好。


关山说,雷锋的事迹在当时虽然已经家喻户晓了,但自己对其了解也仅限于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已有8年播音工作经验的他明白,想要读好作品,不仅要字正腔圆,要会用力用气,更主要的是得抓住神韵,而这神韵则是要靠大量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以及人物性格、事迹等等之后才能把握好。关山赶快找来身边有关雷锋的所有资料,包括雷锋日记和各种报刊,只要有提到雷锋的,他都一字不落地仔细看。

“我当年也是个热血沸腾的小伙子,看雷锋事迹的同时也深深受到了鼓舞,我觉得雷锋真是个好人啊!我比雷锋大6岁,也算是同龄人了,我觉得这种理解与敬佩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我甚至幻想过如果自己能与他相识,可惜……所以,我特别感谢《雷锋之歌》,是它让我和雷锋这个人物有了更近的交流与了解,我一定要做好‘雷锋精神’的传播者。”


关山:朗诵是小众艺术,讲小说不要维肖拟声

与贺敬之交流诗文词意


关山的夫人高琳回忆说,当初关山在准备录播《雷锋之歌》的时候,近乎于一种痴迷的状态。当时,关山的母亲正患严重的哮喘病,家人的全部重心都在照顾老人身上。爱人劝他,如果忙不过来就赶紧告诉领导换其他人去录制,可关山却坚持自己一定要录,“雷锋精神太感人了,我必须去!”结果,关山每天都是一边给母亲喂药,一边为录音做各种准备。练习时,他全神投入,满怀激情,时而激昂慷慨,时而黯然神伤。


关山说,在那一周的准备过程中,还有一段难忘的小插曲——自己和《雷锋之歌》的作者贺敬之互通笔墨。在诗中有一段话,关山琢磨了半天也搞不明白。“年轻时的我性子急,也没多想,提笔就给贺敬之写了封信,表达了自己的疑惑。没想到,他竟然很快就给我回信讲明了诗文的词意。”待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关山慷慨激昂地一气呵成地完成了长达47分钟、一万多字的《雷锋之歌》。当走出录制厅后,大汗淋漓的他看到编辑们眼中含着激动的泪水:“太棒了,太棒了!”


录制后的第二天,《雷锋之歌》在电台公开播放了。关山守着收音机静静地听着,“那一刻,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听众,我在捕捉一种力量,一种从声音中传达出的强大的雷锋力量,我感受到了,我知道自己成功了!”


关山:朗诵是小众艺术,讲小说不要维肖拟声

在诗中觅知音


很快,电台就收到听众的几百封来信,纷纷表示受到《雷锋之歌》的感动,要求电台再次重播。不少兄弟电台也过来请求复制,再拿回当地播放。有一次,关山正在一次公益演出中投入地朗诵,情浓时刻竟由于过度激动忘了词,他正不知所措,却听见台下几位观众念出了下一句,算是替他救了场。“我特别感动,倒不是说自己免除了尴尬,而是《雷锋之歌》那么长的一首诗,却有这么多人可以倒背如流,有这么多人可以在诗中觅得知音。”


关山记得,那阵上班的时候总会有人跑来告诉他,传达室有专门来找他的听众。“有的是喜爱文学诗歌的,想过来和我探讨;有的是迷上了朗诵,希望得到我的专业指导。”这几十年中,关山因《雷锋之歌》与许多朗诵爱好者结了缘,“他们之中有小学生、工人和农民,很多人是想得到些专业启发,我都会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我觉得这是自己作为党的宣传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山:朗诵是小众艺术,讲小说不要维肖拟声

关山(左)与齐越(中) 夏青(右)


  关山尤以演播长篇小说著称,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播讲长篇小说。其特点是音域宽、音质美、清脆悦耳、铿锵顿挫,声情并茂,朴实自然,轻柔时如春雨润物、激扬时似万钧雷霆。


关山不赞成搞维肖拟声,他追求神似,用纯语言艺术把小说中不同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刻画得生动鲜明,跃然入耳。


关山尤擅长演播部队题材的作品,对侦查活动和战斗场面播得非常精彩。关山演播过二、三百部小说(其中长篇一百余部),影响较大的有:《欧阳海之歌》、《保卫延安》、《红旗谱》、《林海雪原》、《暴风骤雨》、《海啸》、《闪闪的红星》、《桐柏英雄》、《战斗的青春》、《渔岛怒潮》、《高山下的花环》、《津门大侠霍元甲》、《四世同堂》(与赵琮婕合播)、《乔隆飚》、《生活变奏曲》、《乔厂长上任记》等。 


关山:朗诵是小众艺术,讲小说不要维肖拟声


《为什么朗诵是一门小众艺术》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朗诵是一门小众的艺术。


原因大概有三点。


1、不是所有的文学都适合朗诵


举个例子。文学朗诵中,诗歌占大头。尽管如此,有些诗也不适合朗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表现的是一种参悟人生的禅意,看似写景,实则明理。没有高低起伏,没有起承转合,找不到抒情点,寻不得共鸣处。此诗的意趣在参与悟,实在是诵不出来的。


2、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朗诵


这个好懂,不消举例。热爱朗诵者有之,但水平参差,语音发声的高低,音量大小的区别,且另当别论。但若不及底线要求,错字连篇不能通,咿咿呀呀不成韵,则实在算不得朗诵。这点倒是与唱相通,但为何朗诵不似唱歌呢?且看第三点。


3、大部分朗诵不流行


朗诵作品的不流行,大抵因为文学作品多意趣高古,不似歌曲唱词下里巴人;也因为朗诵没有固定音律,抑扬顿挫因人不同,难以复制。朗诵作品的呈现状态取决于朗诵者的个人修养、人生经历、艺术感悟、文本理解、发声状态等等,实在是不利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