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調查:一些人不採取防護行為 首要原因是個人有困難

調查:一些人不採取防護行為 首要原因是個人有困難

當前,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正在有序展開,但仍存在一些不戴口罩等不進行健康防護的行為。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陝西省健康文化研究中心(陝西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醫學倫理學》雜誌、南方醫科大學健康管理團隊聯合發佈的《公眾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相關知識及行為調查報告》顯示,一些公眾不採取疫情防護行為,更多是因為個人有困難。

一些人不採取防護行為 首要原因是個人有困難

“大家為什麼採取或者不採取相關的防護行為?瞭解背後的原因,對引導大家有效防護非常重要。”南方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教授張持晨介紹,調查顯示疾病的危險程度和公眾的風險感知讓大家採納了相關的防護行為,但影響公眾行為的因素是多元的。“公眾行為改變的關鍵點,會受很多激勵性因素的影響,包括其他人的行為榜樣,如習總書記去基層調研,正確佩戴口罩,主動測量體溫,無形中就激勵了公眾行為的樹立與改變”。

有的人積極進行防護,也有的人會拒絕佩戴口罩、保持室內清潔等。對此,本次調查的主要負責人之一,陝西省健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吳一波介紹,一部分人防護行為採納率差,主要歸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有自己的困難。調查顯示,不戴口罩的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條件等個人困難,選擇比例為64%。比如年老獨居者行動不便,難以購買,或是在個別地區口罩的價格被炒得很高,部分家庭因經濟條件有限而不去購買。另外一個就是認知方面的原因,調查數據顯示,拒絕咳嗽、打噴嚏捂住口鼻等其他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採取該行為對自身健康沒什麼影響”及“感覺疾病離自身很遠”,選擇這兩個原因的比例都在50%以上。這部分人沒有意識到傳染病的危害,也就限制了他們的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調研開展得比較早,1月28日開始發佈問卷,2月3日截止。隨著時間的推移,公眾的行為改變情況也會逐漸改善。”吳一波說。

健康傳播的工作要做得更精準

提高大家的防護行為採納率,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施琳玲認為,知識的普及是極端重要的。要告訴大家居家隔離、戴好口罩、做好手衛生,靠什麼?靠一個個公共平臺上健康知識的有效普及,“不僅僅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當中我們應掌握相應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要具備這些知識儲備。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靠幾個醫務工作者、幾個健康傳播工作者是不夠的,它是一個真正的全民行動”。

吳一波也強調,健康傳播的工作非常重要。“國外有一個研究,觀察了媒體報道的數量與傳染病傳播數量之間的關係,得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論:當媒體的報道量增加十倍,此類疾病的感染數減少33.5%。健康傳播需要通過對大家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施琳玲提示,整個社會人群的認知能力是有高低的,我們目前的工作更集中在新媒體平臺,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新媒體並沒有達到100%的覆蓋,科普傳播需要多層面、多平臺、多形式。“我認為沒有一個媒介是能完全被替代的,傳統模式的補充必不可少,比如有趣的橫幅、鄉村的大喇叭,這些東西可以滲透到每一個細胞,讓所有人都參與進來,那才是取得勝利的保證”。

吳一波也認為,我們需要把健康傳播的工作做得更精準、更有可及性。比如農村居民、老年人、低收入家庭,他們平時不上網,很難通過新的媒介形式獲取健康科普信息,口口相傳、村裡黑板報等途徑對他們來說反而是更有效的。

“所以我們應當提倡健康科普傳播精準化,同時,引導大家防護,還需要把不願意採納防護行為的人群劃分得更精準一些,對他們不採納行為的原因評估得更精準一些。”吳一波說,就拿戴不戴口罩,去不去聚會的問題舉例,除了認知方面的原因,可能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社會因素。有時候,行為改變比想象中更為複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