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發SCI論文作為職稱評聘指標,該取消嗎?

發SCI論文作為職稱評聘指標,該取消嗎?

*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ID:chinanewsweekly),作者俞楊

破除論文“SCI至上”,推動學術迴歸初心。日前,教育部、科技部發文提出明確要求,指出職稱評聘、學位授予、人員聘用不再“SCI至上”。

中國新聞週刊官方微博就“發SCI論文作為考核指標該取消嗎”展開調查,70%的網友表示應該取消,論文至上該改改了。

然而,不以SCI論文做職稱評審的直接依據,人們更擔心公平問題。有人擔憂,不把SCI論文作為直接依據,那評職稱會不會更容易走後門了?

要求

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教育部、科技部日前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

SCI是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索引,本質上是文獻索引系統,而非評價系統,不能把SCI論文簡單等同於高水平論文。

創立SCI體系的Engene Garfield博士在2009年訪問中國時就明確表示:不能以SCI論文數量評價科學水平。

許多西方學者,對我國重獎SCI收錄論文的現象感到難以理解,甚至戲稱中國的SCI為“Stupid Chinese Idea”(愚蠢的中國概念)。

本身存疑的評價指標,怎麼能用來指導職稱評聘、學位授予、人員聘用呢?此次文件對SCI論文使用提出了負面清單。

一方面,優化職稱(職務)評聘辦法,在職稱(職務)評聘中,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

另一方面,扭轉考核獎勵功利化傾向,解除SCI論文相關指標與資源配置和績效獎勵的直接掛鉤關係。

根據中國科協2018年公佈的《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93.7%發表過學術論文的科技工作者認同發表論文的主要目的是達到職稱晉升要求,90.4%是為了完成各種考核要求。

隱患

破除“SCI至上”,要求“雙一流”建設高校特別是教育部直屬高校,根據若干意見檢查修改相關制度文件及“雙一流”建設方案;其它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參照執行。

由於過度追求SCI論文數量、被引次數、影響因子等相關指標,高校學術評價、職稱評定、學科評估、學校排名等多方面出現異化現象。

近年來,我國高校在各類大學排行榜中排名上升,與重視學術研究尤其是發表論文密切相關。

2019年6月19日,2020QS世界大學排名發佈,清華北大取得了史上最高名次,分別排名全球大學第16位、第22位,兩所學校連續5年排名上升。2020QS世界大學排名中,有關學術研究方面的指標權重高達60%。

過於追求排名,豐碩了大學的論文成果,卻也帶來了辦學輕教育教學的問題。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袁振國指出,如果把排行榜作為大學的導向,全世界的大學都會變成研究所。

事實上,在所有的大學排行中,幾乎沒有把學生的培養質量放在重要位置的。即使是四大排行榜,80%以上的指標都跟學生培養無關。

另一方面,在大學以往的職稱評比中,最看重的就是科研成果、論文數量,導致“教得好”不如“寫得好”,成為許多高校職稱評選的現狀。

去年,南京林業大學從教33年的蔣華松老師升教授成熱門話題,他在副教授崗位上一待就是12年。南京林業大學人事處解釋,蔣老師突出的教學成績在原有的職稱評價體系中沒有太多優勢。

可是,大學最重要的功能是人才培養,在“SCI至上”的風氣下,大學熱衷搞排名,教師忙著發論文,學生的教育怎麼辦?

更何況,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正式進入普及化時代。在普及化進程中,大學生在校人數飛速增長,隨著師生數量差距拉大,事關教學質量的生師比問題越發嚴峻。

根源

SCI好歹是個硬指標,沒了這個硬指標,人們擔心職稱評聘會變成八仙過海,摻雜進更多的交易。

SCI並非不合理,不合理的是評價體系,如果一刀切地取消SCI作為評價指標,卻沒有更好的評價體系,問題並不會有所改觀。

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時特別指出,破除的是論文“SCI至上”,並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學界之所以長期將論文作為一項重要的評聘標準,核心在於缺乏一套科學相對獨立的專業評價體系。

在構建科學評價體系過程中,首先需要與行政權力劃清邊界,能夠單純以專業視角、學術視角去客觀評價,這是一個基本原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指出,“SCI至上”根本的原因是對學術研究進行行政評價,而沒有實行學術同行評價。

要破除論文“SCI至上”,關鍵在於推進評價改革,而不是在原有行政評價框架之下調整評價指標,這是評價改革的根本方向。

科學評價學術水平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這次印發的文件中也提到了“完善學術同行評價”。

文件指出,同行評價是科研評價的通用做法,關鍵是要真正發揮同行專家作用,在評審中引導專家不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代替專業判斷,負責任地提供專業評審意見。

不過,同行評價實施掣肘,“SCI至上”、“唯論文”一直以來難以改變。南京大學教授李江認為,根源在於我們的同行評議常常缺乏說服力。

他指出,同行評議成本高,利益驅使下同行不講真話,成為兩大掣肘。尤其在社會環境中,關係的力量常常干擾同行評議的結果。

破除“SCI至上”、清理“唯論文”行動要落實到位,還需儘快出臺評價標準和實施細則,讓職稱評聘、學位授予、人員聘用皆有規可依。

“SCI論文”走下神壇!兩部門:職稱評聘、學位授予、人員聘用不再“SCI論文”至上,2020年2月23日,每日經濟新聞
問教丨不以SCI論文做職稱評審的直接依據,為什麼更擔心公平?2020年2月24日,騰訊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