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重磅!廣州出臺“48條”!最多可為企業減負超830億元

2月26日,15屆101次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若干措施》,提出48條措施。(以下簡稱“48條”)。

“48條”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委、市委工作部署,既立足近期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又著眼全年及未來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增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

經測算,“48條”最多可為企業減負超830億元;通過建立市應急轉貸機制和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可再為企業增加流動資金1300億元。據悉,“48條”審議通過後,各牽頭部門和廣州各區將同步動起來,能幹的馬上幹,將盡快出臺配套操作細則,使各項政策儘快惠及企業,增強企業發展信心,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重磅!廣州出臺“48條”!最多可為企業減負超830億元

堅持“三個導向”:圍繞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真金白銀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若干措施》堅持目標導向、企業導向和項目導向。

一是堅持目標導向。圍繞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在千方百計擴大有效需求的同時,多措並舉支持重點行業發展,加快培育壯大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增長較快的新興產業,進一步發揮帶動作用。

二是堅持企業導向。全力幫助企業解決短期的生存問題和疫情過後的發展問題。針對企業反映強烈的普遍訴求,在融資、稅費、租金、用工等方面出臺措施,支持企業科學有序復工復產,用真金白銀實實在在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狠抓重點產業發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引智引技引資力度,吸引培育更多優質企業落戶。

三是堅持項目導向。扭住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狠抓“5個一批”,推動一批在建項目加快復工、一批新項目儘快開工、一批前期項目提前動工、一批條件成熟的“十四五”規劃項目提前開工、謀劃儲備一批新的重大項目,確保資金和要素跟著項目進度走,通過項目建設帶動各類生產要素有序、有力、有效流動起來。

亮點:政策著眼中長期,補短板、強優勢、建機制

按照“三個導向”,廣州提出10個方面48條具體舉措,確保能落地、快落地、見實效。這些政策與前段時間出臺的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15條”等政策充分銜接,又有所區別,短期政策支持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渡過難關,但更多政策著眼中長期,補短板、強優勢、建機制。

因此,在起草《若干措施》時主要有兩點考慮:一是立足當前,順勢而為。立足近期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幫助企業復工復產補產、項目復工開工趕工,推動經濟儘快迴歸正常循環,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大、吸引力強的政策措施,幫助企業渡難關、提信心。二是著眼長遠,揚長補短。著眼全年及未來發展,從供需兩端入手,加力擴內需穩外需,進一步鞏固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強勁發展勢頭,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和城市治理體系,率先塑造全方位、立體式、一體化的引智引技引資新高地,確保全年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提升廣州城市綜合競爭力。

可以說,《若干措施》不僅是為企業保駕護航的政策工具箱,也是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動員令,更是展現我市營商環境、加強招商引資的宣介書。

經測算,“48條”最多可為企業減負超830億元;通過建立市應急轉貸機制和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可再為企業增加流動資金1300億元。

解讀:紓困減負、穩定增長、優化環境,廣州從三大類舉措發力

據悉,“48條”舉措共分為幫助企業紓困減負、擴大需求穩定增長和發展產業優化環境三大類。

及時雨: 確保政策跑在受困企業前面,加大租金減免力度,困難企業申請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最低至1%

在幫助企業紓困減負方面。針對疫情對企業造成的生產經營成本壓力,廣州將通過“七減、五緩、三免、兩補、兩返”等多個方面為企業紓困減負。

七減:協調廣州地區銀行機構壓降成本費率,確保小微企業和個人經營性貸款綜合融資成本低於2019年同期;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徵收率階段性由3%降至1%;允許受疫情影響企業申請降低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最低至1%;階段性下調失業保險繳費係數;繼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工傷保險基準費率下調50%;對大型企業減半徵收3個月的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對符合條件用戶按原到戶電價水平的95%結算電費。

五緩:鼓勵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本金給予臨時性延期償還安排;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最長延期3個月繳納稅款;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暫緩繳存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住房公積金(已繳存的除外);允許出現嚴重困難的企業申請緩繳社會保險費;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需的用電、用氣、用水等,在疫情防控期間實行“欠費不停供”。

三免:對符合條件企業免徵3個月的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對承租國有企業以及行政事業單位物業的符合條件的企業,以及承租市、區兩級公租房、直管公房、人才住房的個人,免收2個月租金,同時通過稅費減免等方式引導非國有物業減免租金;對中小微企業免徵5個月的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

兩補: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按照新增生產設備投資額的50%給予補貼;建立市應急轉貸機制和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推動金融機構敢貸願貸能貸。

兩返:

對符合條件企業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對暫時性生產經營困難的參保企業,可返還6個月企業及其職工應繳納社保的50%。

記者梳理相關暖企政策發現,在補貼方面,“48條”進一步給擴大生產的防控物資企業吃下“定心丸”,提出對在1月10日至3月31日期間擴大產能、轉產或實施技術改造生產急需疫情防控物資及其原材料的企業,按照新增生產設備投資額的50%給予補貼。“48條”疫情防控工作結束後,對企業因政府徵集或指定生產而產生的剩餘物資,可按照規定通過政府儲備和包銷予以解決。

比起此前的措施,針對企業面對的租金壓力,“48條”也加大了減免力度。對承租市屬、區屬國有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物業用於線下實體經營的中小微企業,免收2、3月份的物業租金,視疫情情況可減半收取4、5月份的物業租金,對承租市、區兩級公租房、直管公房、人才住房的,免收2、3月份租金,視疫情情況可減半收取4、5月份租金。同時提出各區要引導支持集體物業、非國有企業和個人業主為承租用於線下實體經營的中小微企業減免租金或允許延期、分期繳租,對執行情況較好的可申請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免,並在提質增效、資格認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穩增長:“攻城拔寨”在建項目3月底前全部復工 “補短板”推進醫療衛生平臺建設

為擴大需求穩定增長,促投資方面,“48條”提出,要加大土地出讓力度,用好“三個債券”保障項目建設資金,開設綠色通道加快項目前期審批,著力推動項目加快建設。例如抓緊開展重點項目“攻城拔寨”行動,完善市領導對口聯繫重大項目機制。確保在建項目3月底前全部復工。全力推動新項目開工,力爭一季度新開工項目超過100個、5月底超過200個,7月底前全部開工;積極爭取一批前期項目提前開工建設;推進一批條件成熟的“十四五”規劃項目提前開工;抓緊謀劃儲備一批新的重大項目。

完善重大項目策劃生成機制,策劃和儲備一批補短板重大項目;“48條”提出,在年度“攻城拔寨”重點項目基礎上,將研究設立專項經費,圍繞醫療衛生、物資保障、環境建設、交通物流等短板領域,再策劃和儲備一批重大平臺、項目,力爭納入國家和省重大規劃和項目計劃。

加大引智引技引資力度,在個人所得稅優惠、外籍人才居留、政務服務、交通便利等方面給予更大支持,形成開工一批、在建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項目的良性循環。記者留意到,“48條”對此項提出了十分細緻的要求,如要求全面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對重點洽談招商項目提供交通便利,提供1000個非廣州市籍中小客車預約登記服務名額統籌使用,對我市招商部門及各區重點洽談的招商項目,可通過預約登記方式在管控區域行駛,不受“開四停四”措施管控。

擴消費方面,提出了加快推進落實去年尚未用完的中小客車指標額度工作,對二手車置換、購買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提振汽車消費。統籌安排扶持資金支持旅遊業發展,大力發展商貿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消費擴容提質。穩外貿方面,從對參加會展和重要經貿活動企業最高資助10萬元、加大企業出口信用保險補貼、進一步提升通關效率等方面給予企業支持。

前瞻性:強鏈、補鏈、穩鏈優化產業環境 安排4000萬元支持疫情防控科研攻關

抓產業方面,圍繞強鏈、補鏈、穩鏈,大力實施《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若干規定》,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加快發展。加快建設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加大工業技改支持,推動工業企業加快生產。進一步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和支持力度,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兼顧經濟發展和應急保障需要,加強物流和供應鏈體系建設。優化房地產調控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安排4000萬元支持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對優質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最高2000萬元信貸支持,安排專項資金引導孵化器業主單位減免租金,大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優環境方面,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標準,聚焦解決疫情對企業審批、企業信用等方面造成的影響,加快建立完善信用承諾制度和開辦企業快速服務機制,在全市範圍內為新開辦企業免費刻制4枚印章,推動實現符合條件項目辦理建築許可“零成本”,同時在獲得用電用水用氣、不動產登記、招投標等方面進一步簡化流程,全面推行“不見面審批”。對“四新”經濟形態實施包容監管,推動新經濟健康發展。

強體系方面,提出了建設醫療衛生高地、健全物資儲備機制、完善應急生產體系、加強智慧城市建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等五大舉措,提出完善緊缺急需物資儲備清單目錄和管理制度,及時優化調整戰略儲備物資的品種、規模、結構,提升儲備效能,建立現代化應急指揮調度中心等具體措施,加快構建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治理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