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兩代女姜農守護銅陵白姜


“講究”的栽種方法和製作工藝,用文化創意“重構”生薑產品,以互聯網營銷方式為產品造勢,她們用近乎一致的初心,傳承古法種姜,將姜文化融入白姜的種植、加工、銷售,提升白姜的附加值,讓銅陵白姜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兩代女姜農守護銅陵白姜

胡婷婷和姜農在一起。

兩代女姜農守護銅陵白姜

佘豐收在姜田採收白姜。

兩代女姜農守護銅陵白姜

胡婷婷在查看晾曬的白姜。

兩代女姜農守護銅陵白姜

佘豐收在展示自己的白姜產品。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王蓓

生長在長江岸邊的安徽銅陵人,每天早飯時佐以糖醋白姜,是數百年來雷打不動的生活習慣。

銅陵白姜有著“中華白姜”之美譽,自北宋年間,已是朝廷“貢姜”,2009年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白姜種植技藝也被列為“中國和世界農業種植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生土長的銅陵人都知道,當地最好的白姜產自“佘家大院”——銅陵市大通鎮大院村。得益於那裡獨特的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生態,當地出產的白姜皮白肉嫩,加工後晶瑩透明、芳香四溢、脆嫩可口。

然而,近年由於勞動力大量流失、產業規模化不足、銷售缺少創新等,大院村堅持古法種姜的人越來越少,不少不法商人假借“銅陵白姜”品牌,以次充好,延續千年的白姜文化正漸漸被人遺忘。

這幾年,曾立志要跳出農門的大院村人、“70後”女老闆佘豐收和“90後”大學生胡婷婷,先後捨棄繁華都市的生活和日漸成功的事業,回到大院村,做回女姜農。

對於如何傳承和守護家鄉的千年白姜文化,她們有著不一樣的見解,但初心卻近乎一致——守護銅陵白姜原產地,傳承古法種姜,以做文化創意產業的方式增加正宗銅陵白姜的附加值,吸引年輕人回鄉種姜,讓銅陵白姜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70後”佘豐收:

守住銅陵白姜的原味

耿直、豪爽,在生意場上摸爬滾打半生的佘豐收絲毫不掩身上的真性情。

“吃著外面打著‘大院’牌子的生薑,口感差,心裡就生氣。”佘豐收說,佘家祖輩一直在大院村種姜,大院白姜的滋味早已融入她的骨血,“大院姜以原產地的好品質和脆嫩口感聞名,我絕不能容忍無良商家把咱們‘大院生薑’的品牌給毀了。”

2016年,44歲的佘豐收毅然放棄打拼半生的事業,辭職回鄉種姜。

在兒時就幫著父母種姜,學了一手嫻熟的古法種植白姜技藝的佘豐收眼裡,“種姜不難,起隴、下種、搭棚、拔姜……”一道道工序,如何翻土、鬆土松到什麼程度,怎樣的姜種可以採用,下種時姜種和姜種間需要間隔多遠……佘豐收全憑經驗、手感和一雙眼睛。

剛回大院村時,佘豐收只耕種了父親家的幾畝姜田。2017年,她又流轉了村民拋荒的十畝姜田,嚴格按照古法種植,使用灰糞、雞糞等有機肥,堅決不施化肥和農藥。今年入夏之後,高溫天氣多,雨水少,嚴重影響生薑生長,為了保證生薑品質,即使姜地邊上就是水塘,她也不用,因為不放心水源,寧願減產。

到了醃製環節,同樣的白姜、配料、配方、容器,佘豐收醃出來的生薑總比別人的口感好。“一切都是親手製作。”佘豐收說,純手工刮皮、純太陽晾曬、用棒槌錘裂白姜,配料也是品質上乘的白糖白醋與自家晾曬的豆瓣醬,絕對不用糖精、防腐劑等來降低生產成本。

“講究”的栽種方法和製作工藝,讓佘豐收的醋醬白姜生產成本比別人高很多,一瓶3斤的醃製姜,售價180元,這讓不少習慣了“低價姜”的銅陵人有些咂舌。佘豐收不怕,她認準了“好品質、好口感一定能吸引識貨的人”。

去年,她升級了包裝,把老房子改建成生薑加工廠,花幾萬塊錢建了一座凍庫,保證不添加防腐劑的生薑的好口感。如今,佘豐收的“一佘姜品”已成功“圈粉”數萬,“僅線上就能銷售一空”。

“90後”胡婷婷:

把白姜做成藝術品

時尚、青春、文藝範,1993年出生的胡婷婷習慣稱自己是“從事農業的文創工作者”,如今兼任自家“山禮白姜”品牌的代言人,其倩影時常出現在她的微信公眾號“山禮文化”上。

胡婷婷大學學的是藝術設計,畢業後在成都做了三年的展館設計。一次家庭聚餐時,她聽長輩們感嘆,“古法種姜太苦太累又賺不到錢,很多人不願意種姜,再過十年,可能就沒人會種白姜了”。父母靠著種植白姜讓她走出鄉村,如今千年白姜文化面臨失傳的命運,胡婷婷心裡很不是滋味。

2018年,胡婷婷和學新媒體的愛人程陵一起辭職回到大院村,在自家的4畝姜田裡做起了新姜農,成立“山禮工作室”。他們認為,必須將姜文化融入白姜的種植、加工、銷售,提升白姜的附加值。

連鋤頭都沒拿過的夫妻倆從種姜學起,“做文化創意產品,首先就要把姜農們傳了幾千年的諺語與文獻、歷史,與農事活動具體對照。”胡婷婷認為,只有自己成了種姜“把式”,才能弄懂悟透姜文化的精髓,更好地傳承傳播。

在從沒幹過農活的胡婷婷眼裡,種生姜需要極大的耐心,不管晴天雨天、三伏三九,她每天都要去姜田觀察生長狀況,水分夠不夠,光照夠不夠,有沒有病蟲害。今年9月拔姜、醃姜,夫妻倆幾乎不眠不休和工人幹了一個月。“記錄下種姜的完整過程,梳理出量化數據,基本掌握了古法種植技術”,胡婷婷回憶。

夫妻倆從文化創意的角度“重構”生薑產品,在堅持純手工錘姜、撕姜、醃姜,不加添加劑的同時,把農產品做成藝術品。他們把目標消費人群定位在都市新中產階級,細分白露前、後收穫的白姜,開發小罐裝卻包裝質樸文藝的露前姜、桂花姜,適合作為都市人的“伴手禮”和初次品嚐者。她還精心製作了吃薑的釺子,定製了“姜山如畫”“姜來更好”等祝福類的書籤,作為“伴手禮”的隨贈。

“一盒兩罐160克的露前姜,價格賣到了100多元,目前銅陵最高。”胡婷婷笑著說,今年第一年試水,兩萬多斤的白姜已經供不應求。

迅速打開銷售之門的秘訣是什麼?胡婷婷認為,除了將農產品作為文創品二次開發,微信公號的網絡營銷也至關重要。

今年5月,她們發佈首篇公號文章,配以精美的圖片、短視頻和優美的文字,介紹銅陵大院白姜,為8月底的預售提前造勢。到10月醃製白姜正式上市時,她發佈的文章一舉收穫5000多閱讀量,第一個月就賣出了20萬元的產品。

“一旦銅陵白姜能夠走出尋常百姓家,登上大雅之堂,並形成成熟的產業鏈,會有更多人願意種白姜、傳承姜文化的。”胡婷婷說。

將姜文化融入白姜的種植、加工、銷售,提升白姜的附加值,讓白姜迸發新活力,當初回鄉時抱持的理念,胡婷婷都已一一實踐於創業過程,收效令人振奮。

如今,胡婷婷的姜田和姜廠常態化用工十幾人,帶動周圍貧困戶脫貧的同時,也讓過去拋荒姜田的人看到希望,準備跟著胡婷婷一起種姜、做姜。

佘豐收也告訴記者,如果將來自己做不動了,也希望與胡婷婷的“山禮”合作,做好姜,守住古法白姜的滋味,傳承銅陵的姜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