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社論:疾控體制改革著眼於防更要立足於控

新冠疫情使得人們對疾控部門的作用更加重視。在這場疫情防控戰役中,各級疾控部門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相應成效。但這次疫情從預警到防控,都暴露出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下一步疾控部門的體制改革如何進行也成為人們十分關心的話題。

首先要看到的是,疾控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習近平總書記2月10日在北京調研指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了當前疫情防控迫切任務的“治本之策”,其中就包括強調“要把全國疾控體系建設作為一項根本性建設來抓”,要“推進疾控體系現代化”。由此可以看出,疾控體制的改革已經箭在弦上。

我國現行的疾控體制是2003年應對“非典”疫情之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儘管我們已經建立了從國家到縣級的自上而下的四級疾病防控網絡體系,但在突發疫情面前,依然顯得被動。這次新冠疫情舉國震動,已造成死亡人數達2500人以上,是一個慘痛教訓。事實證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行的疾控體系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其次要探索疾控體制往哪個方向改。疾控部門的改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其著眼點既包括“防”,更要立足於“控”。前者是要發揮疾控部門的專業優勢,後者則是賦予疾控部門必要的行政權,讓“大貓”長上牙齒成為虎。

各級疾控部門聚集了很多專業人士,他們中既有院士,也有具備醫療經驗的普通工作人員。他們在將預防關口前移、避免小病釀成大疫方面,作用重大。如果他們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那是社會的損失。全國幾百萬社區醫生和公衛醫師從一定意義上說都是整體疾控體制中的一員,他們能夠得到及時培訓和必要物資、必要待遇,可以大大提高篩查和醫護的及時性,在關鍵時刻也可以與居民共同擔起健康守門人的角色。

但現在的情況卻是疾控部門專業人士青黃不接,面臨人員流失。公共衛生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少,從事疾控、公共衛生的專業人員更是嚴重不足。數據表明,2018年,全國各級疾控中心的從業人員數為18.8萬人,比2017年的19.1萬人減少3000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一個牢靠的基礎就難免出現一些地方臨時抱佛腳、眉毛鬍子一把抓而又抓不到點子上的現象。

疾控體制改革的另外一個方向就是要樹立疾控中心的權威,授予其相應的行政權,而不僅僅是現在的指導權和建議權。有些國家,疾控機構發出的指令是社會必須遵守的。這一點需要我們加以借鑑和學習。

另外,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院士近日表示,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不是一事一時。這次新冠病毒疫情,確實暴露出短板,我們CDC(中國疾控中心)的地位太低了。目前CDC只是一個技術部門,只能向上報告。向地方政府報告後,怎麼採取下一步措施,CDC無法決定。所以,CDC地位要提高,而且應當有行政權,這個改變是非常需要的。

指導指導,沒人聽就是白導。這一點在基層反映更為明顯。比如基層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就說,疾控中心作為衛生行政部門下屬的公益性業務單位,負責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業務指導工作,每次督導,業務問題寫得滿滿的,都交由社區醫院領導簽字並告知,但最後改不改卻無法左右。有時甚至是多次下督導整改單,仍然無效,其原因在於疾控中心地位尷尬,只有業務指導權,沒有考核權,更無行政權。

鍾南山院士上述那番話是要改變疾控部門是“沒有牙齒的大貓”的現狀,是在為疾控部門要行政權。但現實的情況是疾控部門的地位還面臨著可能被削弱的情況。在去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就提出,要高度重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職能在事業單位改革中被弱化的風險,儘快明晰各級疾控中心功能定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