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去过故宫的朋友一定知道那里有个钟表馆,是要另外买票的,有些朋友就不去了。其实钟表馆还是挺值得一看的,你会惊叹于设计者的脑洞,如此精密复杂、如此繁复华贵。有的设计成一个花园、有的设计成一个热带雨林,甚至还有动物的造型……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故宫

这些都是欧洲使者送给皇帝的礼物,当时倒没有“送钟”不吉利的说法,不然皇帝还不要砍了他们的脑袋!今天我们就先来看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铜镀金写字人钟。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这已经不能说是个钟了,早就超越了实用的意义,而是一件艺术品,代表了当时的黑科技。这个铜镀金写字人钟高2.31米,一共有四层。其中只有第二层是钟本身的功能,其它几层花样就多了。

最令人费解的是底层里面有个人,他不仅会动,还会写字。打开开关,给毛笔吸好墨,他就会写出“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刚劲有力的字,笔锋都看得出来。难道那个时候就有人工智能了?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其实这都是靠机械完成的。更妖的还在后面,第三层有个小人,3、6、9、12点他都会出来奏乐敲钟,而敲钟的时候最上面一层会转出来两个小人,拉开一个横幅,上面写了“万寿无疆”。这个彩虹屁真是666!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这个钟就是那个不肯下跪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期待这个彩虹屁能让皇帝答应通商,没想到皇帝不吃这一套,礼物收下了,通商就再说吧!天朝上国不需要和你们小邦通商。后来英国人还是不死心,多年后爆发了鸦片战争,所以这每一座钟也是给后人的警钟。

西洋人“不务正业”的钟表

西洋人给皇帝送了很多钟表,大多设计繁复,真正的钟隐藏在一个艺术作品里。这种不厌精细的风格也很符合清朝皇帝的口味。就算是一块怀表,也是金外壳,镶嵌珍珠、宝石、有的还绘有珐琅画。钟表复杂的机械系统除了刚才说的会写字、会报时,有的还会模仿鸟叫声,播放音乐等等。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比如在沈阳故宫也有个像一个塔似的钟,高65厘米。钟的四个角各有一只大象,第二层里面有22个人,有的在骑马、有的在步行、有的拿着兵器、有的拿着乐器。整点时刻这些人就会围绕着塔跳舞转动。这个钟里面共有8套音乐,可以自己选喜欢的曲目。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除此之外,还有更“不务正业”的钟,名字叫钟,长得像个鸟笼,里面有怒放的梅花,以及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鸟,不仅会鸣叫还会摇头摆尾,然而它并没有报时功能。

中国的钟表发展史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人就会利用太阳位置的变化来判断时间。在地上树立一根木桩,就是原始的“圭表”,在此基础上古人又发明了日晷。这些都是农业生产需要而诞生的最原始的“钟”,后来又发明滴漏、沙漏等形式的“钟”。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人们还发现了天体运行与农业生产的规律 ,渐渐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等生存智慧。早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活跃着不少占星家,比如著名的甘德、石申。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虽说当时的占星家在今天看起来多少有点迷信的成分,比如哪个星对应了哪个诸侯,根据星象判断该国的国运等等。但是他们的确通过观察得出了一些天体运行规律,以此为经验一代代流传下来,从而制定出历法指导着古人的生活。像《吕氏春秋》里就对每个时节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而古代历代君王也非常注重星象的观察,因为古人相信“天人相应”,彗星出现会带来灾害,君王就得好好反省自己的行为,而君王对历法的绝对掌控则体现了“君权天授”的思想观念。每一时期的“宇宙观”也是构成当时文明的一大要素。


汉代: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时间把握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从汉朝开始就诞生了研究历法与时间结合在一起的“钟”——张衡发明的漏水转浑天仪。这个仪器与其说是钟,不如说是一个历法计时仪器,上面标有星象图,让它转动一圈的时间和地球自转的时间一致,靠水的动力运转。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唐宋: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科学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僧一行和梁令瓒发明了开元浑天俯视图。这个浑天仪上装了水力推动的木人,每一个时刻敲一下钟,当时的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4分钟24秒。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擒纵轮


虽然现代学者对这个俯视图的结构有多种看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已经采用了“擒纵轮结构”。简单来说就是现代机械钟表里表达“嘀嗒”这一个动作的结构,使得时间实现了数字化。这是非常伟大的一个进步,比西方早了几百年,欧洲在1300年后才实现这样的结构。


元代:郭守敬发明了一个叫“大明殿灯漏“的计时仪器。元朝版图辽阔,当时中亚、欧洲的技术都有充分的交流。大明殿灯漏据记载有约5.3米高,内部分成4层。这个灯漏的动力部分是一组水力机械,通过漏壶、水箱、枢轮等一套装置进行运转。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元末明初的詹希元发明了沙驱动的时钟,这种钟的功能和天文仪器分开,成为独立的计时仪器。眼看中国本土的计时工具发展越来越快,但是到明朝的时候突然就衰弱了。那是因为朱元璋的阻止。

一方面,明朝推翻元朝,有些偏激地认为元朝发明的东西都不好;另一方面,朱元璋出身贫寒,制造这样的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所以朱元璋不愿意支持研究计时器。几百年的停滞,到了清朝则完全是西方钟表的天下了。不过中国也有大量的能工巧匠,西洋的钟表很快就能被复制出来,只是缺乏了原创能力。

钟表的现状

从天文仪器到独立的计时仪器,“钟”都体积庞大,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给万历皇帝送的钟,不仅代表着“钟表外交”的到来,也促使钟变得更加“小巧”。一方面是精工细作,堪称艺术品的钟,另一方面是方便携带的怀表逐渐替代了钟,末代皇帝溥仪也非常喜欢怀表。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钟表行业进入自主研发阶段,以价廉质优的特点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但是技术含量较低,欧洲钟表品牌仍占据主流。尽管如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拥有一块国产手表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上海的结婚必备清单里,“三转一响”其中一“转”指的就是钟表。当时哪怕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一块手表。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智能手表


进入新世纪,家家户户开始有了手机,使用手表的人开始减少。2007年后我国一些手机制造商自主研发的智能手表受到了大家的追捧,戴手表的人又开始多了起来,而手表的功能又不仅仅是计时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守时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时间对每个人都又是公平的,我们应时刻对时间怀有敬意。


故宫之宝 | 这些“不务正业”的钟表,脑洞简直太大了

文博喵 | 一只游荡于全球博物馆的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