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論語》求知|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3.15 子入大廟(1),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2)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論語》求知|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註釋】

(1)大廟:即大廟。楊伯峻:古代開國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廟便叫太廟。周公旦是魯國最初受封之君,因之這太廟就是周公的廟。

(2)鄹人之子:鄹,音鄒,zou,又作郰,地名。《史記 孔子世家》:“孔子生於魯昌平鄉郰邑。”有人說,這地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曲阜縣東南十里的西鄒集。“鄹人”指孔子的父親叔梁疑紇。叔梁紇曾經作過鄹大夫,古代經常把某地的大夫稱為某人,因之這裡也把鄹大夫叔梁紇稱為“鄹人”。


《論語》求知|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譯文】

楊伯峻譯文:孔子到了周公廟,每件事情都發問。有人便說:“誰說叔梁紇的這個兒子懂得禮呢?他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向別人請教。”孔子聽到了這話,便道:“這正是禮呀。”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初進太廟,遇事輒問。或人說:“那個人說這一位鄹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跑進太廟,什麼事都要問。”先生聽到了,說:“那些就算是禮嗎?”

陳曉芬譯文:孔子進入周公廟,對每件事都發問。有人說:“誰說這個鄹人的兒子懂禮呀?他進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孔子聽到這話,說:“這正是禮啊。”


《論語》求知|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求知】

通過讀楊先生的譯文,我們可以獲得意見認為,孔子入太廟每事問,正是他懂禮有禮的表現。但是根據錢先生的譯文,太廟所舉行那些所謂的禮並不合周公之制。錢先生認為,句子“是禮也”中“也”字通“邪”,是疑問詞。孔子並不是不知道魯太廟中的種種禮器與儀文,但是這些多屬僭禮,有不當陳設舉行於侯國之廟的。孔子入太廟每事問,乃是一種極委婉而又極深刻的諷刺和抗議。淺人不識,疑孔子不知禮,孔子也不明辨,只反問此禮邪?孔子並不是不知這種種禮,只是將此種禮不應當在魯之太廟中。每事問,是希望人們有所省悟。同一段文字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將獲得完全不同的意義。


《論語》求知|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