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停課不停學 瀋陽化工大學“雲課堂”如期開講

  未來網高校頻道2月27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劉珊珊)2月24日,熟悉的上課鈴聲在網絡響起,瀋陽化工大學“雲課堂”正式開講了。開課第一天,全校開設227門課程,274名教師和6534名學生在ZOOM、學習通、雨課堂等近十個網絡平臺進行線上教學、聽講。在這個特殊時期,“雲課堂”將形成教學工作中的一道特殊“風景”。

  早抓培訓 主動應變

  據瞭解,從1月底開始,學校已陸續組織開展了學習通、雨課堂等平臺在線培訓,以提高教學信息化工具使用能力。化大教師積極投入到“雲課堂”的準備與學習中,下載APP,對比研究哪些軟件適合自己的教學情況。為保證線上教學效果,根據課程特點和教學習慣,每位教師都設計確定了一種主要線上教學形式、1-2種備選方案。教師們反覆試課,有的邀請家庭成員擔當“助課”,體驗鏡頭感、熟悉線上教學流程;有的組織學生提前“試課”,體驗教學氛圍和教學方法、發現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試課”後,認真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探討解決方法;有的將自己的心得“秘籍”分享到教研組群或是學院教學工作群中,不斷提升著“雲課堂”的教學質量。截至目前,全校已有683門理論課程,1392個教學組態建立了課程群。

  思想引領 強力戰“疫”

  開學第一天,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共有11名教師授課,共計13個教學組態。所有老師都結合各自課程特點,在教學中引入了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事實,將“實事”融入教學,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等。比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教師就“貪食野生動物是引發此次災難的罪惡之源”“應對疫情再顯舉國體制的制度優越性”“中國人民在災難中展示出來的人性光輝”等話題與學生做了充分的探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通過抗擊疫情中那些不畏艱難的“逆行者”的先進事蹟,強調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思維看待疫情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從歷史的視角給學生講解中國人民是如何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克服各種“災難”的,增強了學生對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抗疫必勝的信心。首日的線上教學,思政教師們感受頗深。他們表示,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共克時艱,這是當前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最好的案例,思政教師在疫情防控期間必須站在宣傳教育和引導正確輿論的第一線。在以後的思政育人工作中,必須進一步做好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在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方面下更多的功夫,不斷增強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製藥與生物工程學院教師們結合專業特色,在教學中在巧妙地融入課程思政相關內容。在《製藥安全與環保》課堂上,教師讓學生結合目前形勢,重點理解並討論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家紛紛表示,只有保護好我們的環境,人類才能繁衍、才能創造價值。學生對製藥安全及環境保護的意識,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微生物學》和《發酵工程》課堂上,師生們一起回顧了疫情的經歷,從疫情發生最初的恐慌,到目前對戰勝新冠肺炎、對國家的治理能力充滿信心,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介紹了很多治療疾病的藥物、疫苗都是通過發酵工程技術生產的,使學生對學好專業課程、將來造福社會充滿了認同感。在《食品營養與健康》的校選課中,教師對184名學生提出了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科學飲食,杜絕食用野生動物,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做出貢獻。《生物分離工程》課程組在線上授課之前,線上發佈了《認識新型冠狀病毒》的PPT,在科普的同時,鼓勵引導同學們線上學習、並肩戰“疫”。《免疫學》和《酶工程》課程組在學生群裡上傳“病毒基因檢測原理-(RT-PCR)”、“抗體檢測技術”“膠體金檢測技術原理”“認識ACE2 ”等科普資料,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立志報國的信心。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師們根據各自的專業特點和課程內容,結合這次疫情,也為同學們上了一堂思政課程。《材料研究方法與測試技術》課程組,在開課之前就為同學們拋出“面對疫情、人生未來,你的責任和擔當是什麼?”的議題讓同學們深刻思考;專業課教師緊密結合專業特色,以“口罩中的材料學”主題,提升專業認同感,同時結合所授課程內容,為同學們講解“一次性口罩消毒處理後能否再用”這個的備受關注的話題,同學們瞬間對課程產生濃厚興趣。

   春風化雨 教師“在線”

  化學工程學院副教授孫懷宇的直播課是18級化工優及化工卓越班的《化工原理I》。作為教研室主任,他為學院進行網絡授課的平臺選擇及需要注意的事項提供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在教學平臺的選用上,他也是煞費苦心,在試用和評價了多個平臺及多種方案後,綜合考慮教學的特點和需要,選擇了合適的方案。在建立學生群后,提前上傳了課程的電子版教材、課件、多媒體素材、慕課地址及參考書等。並在班級群中進行了兩次試講,對課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狀況作好了準備。也使學生熟悉了授課的流程及注意事項。為了讓網絡不流暢的同學也能順利學習,他在直播課程的過程中同時進行了錄屏,課後將視頻傳到群中,使學生可以補課或複習。首次上課時,他向學生說明了當前的形勢,介紹了網絡授課的情況、分析了網絡授課的優點和缺點。他希望學生注意身心健康,鼓勵學生“共同努力,面對困難,保護身體,保證學習。”

  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副教授劉長風,負責18級環境工程專業《儀器分析》授課工作。她表示,“我不是醫護人員,沒有站在抗疫的最前沿,直接與疫情戰鬥;我不是網紅主播,“粉絲”僅有區區百人;但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一名教師,我會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履職盡責,上好每一次線上課程,直至取得疫情阻擊戰的最終勝利!”她在開課前2周就建立了課程的QQ群,提前將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資料分發給學生,每天都會與學生聊天,介紹學校對網課建設的要求和進程,穩定學生情緒,給學生吃個定心丸;她準備了2臺電腦和2部手機,以防止出現臨時問題;她考慮到學生的視力和健康,把全部課件的背景色都重新調整為視力保護色(綠豆沙色),避免使用過多、過小的字,造成眼疲勞。她認為線上教學要“聚”“散”兩手抓:“聚”是要凝聚學生的心,把學生拉進學習狀態,有效掌控課堂節奏,把講授內容聚在一起;“散”就是課上多提問和引導學生多發言,達到線下課堂上交互的理解標準,課下學生可以補充筆記、完成作業,隨時可以答疑,從而真正讓學生聽進去,有所學、有所獲。

  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李輝在“雲課堂”中大膽嘗試了新的教學方法,第一天上課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今天在線授課時,我不停隨機提問,2個小時的課程下來,每位同學基本被提問5次;同時,我要求學生提交3次手寫作業(不可以打印),大家把作業交到微信群裡,課後由我進行批改和講評,這樣即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也能提高效率。”“第一節課上,我也和大家一起分享了China Daily上關於我國疫情防控方面最新進展的新聞,引導學生們對生命、對祖國的熱愛,對自身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思考。這次疫情也成為了一次契機,讓我們一起努力探索出更科學、更合理的教學模式,滿足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

  師生同欲 方得齊輝

  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環境工程1701班的吳楠將在線教學的消息發佈給班級同學後,同學們都充滿了期待。“在開課前期,我們的各科任課老師已經準備好了各種QQ、微信交流群,方便在直播課程外更好的為我們解惑,有的同學甚至調侃,老師把課堂時間搬進了直播間,把課後時間搬進了班級群。”“今天,環境的大氣汙染控制工程也趕著潮流由常規授課變成網絡直播,給我們授課的是趙煥新老師,平常趙老師講課總是拋磚引玉,讓我們主動思考,平時總是幽默風趣的他在直播時非常嚴謹,認真的檢查了設備網絡等問題,在慢慢熟練了之後,儼然變成了一個‘網紅'。”“疫情不是我們無法學習的藉口,但凡有困難就要攻克它。只要熱愛生命的春天,珍惜時間的清晨,孜孜不倦的學習,我們就會在逆境中看到花開。”

  信息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1701班孫昌贛對雲端上課感覺十分新鮮,“王健老師的《微電子器件基礎》的課件準備得很用心,知識框架構建清晰明瞭,有利於我們更快的消化接收。老師授課方式幽默風趣,共享互動性強,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效率。在課上沒有聽懂的內容,可以在課下時回放直播進行鞏固。”“我覺得線上課程這個方法很好,老師用他們寶貴的時間為我們備課學習、網上直播,我們就更應該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好好利用時間自覺自束。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進行在線課程學習,總有一縷陽光會戰勝疫情,待到春暖花開時,我們會以最好的姿態相聚於校園。”

  材料學院無非1702班的丁涵,早上吃過早飯準備好上網課的工具,搬來小板凳心中捎帶一點小興奮地等待直播課。“直播課開始的前5分鐘同學們進入直播間,老師也進入直播間開始在網上點名,感覺比較有趣。網上授課雖與線下課程內容相同,但方式的變化也改變了我們接收知識的過程,線上授課提高了我們在課程上的參與度,同時感覺網上授課的靈活度比較大,老師在直播課程之外,還甄選出優質的教育資源推薦給我們,使我們在嚴峻的疫情下不會亂了陣腳,指導我們前行,讓我們靈活自由的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等疫情結束後能更快的恢復學校學習狀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軟件工程專業1901班張佳欣在上網課之前內心充滿了期待和好奇。“我發現老師是和同學們一起努力一起進步的:精心錄製的視頻課件、對同學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對授課軟件的研究和偶爾的小玩笑。課堂上多了歡聲笑語,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更加緊密頻繁。”“有同學說,在學校上課的時候有時忍不住鼓搗幾下手機,而在家上網課卻是對手機裡的課程更感興趣。”“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學習永遠都需要依靠自己,要有追求知識的認真態度和渴望。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措不及防,但是時間不會停止,我們學習的腳步更不能停滯。停課不停學,希望我們都可以在春暖花開之時,“腹有詩書”重聚在化大的校園。”

  在這個特殊的新學期,該校開啟了“雲課堂”的教學新模式,無論對於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在網絡技術、雲端連線的加持下,結合科學優勢和發揮育人功能,教師的教學手段、教學形式和教學形態有了很好的創新,也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