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重症患者必有省級專家現場會診

覃鐵和現任省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兼省人民醫院東病區主任,作為重症醫學科的權威臨床專家,他曾參與SARS、MERS等傳染病的救治工作。疫情發生後,他再次臨危受命,擔任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廣東現在住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是他關注的重點對象。近日,覃鐵和接受南方日報專訪,回應救治熱點問題。

南方日報:從臨床來看,對病人的救治,會看哪些關鍵指標?

覃鐵和:血氧濃度、外周血淋巴細胞數量、影像學變化等都是重要指標。有些指標比較簡單直觀,比如呼吸頻率:如果患者的呼吸頻率很高,或者呼吸費力,甚至出現說話不連貫、上氣不接下氣,很可能是缺氧嚴重。我們會在患者的桌面上放一個小鬧鐘,方便醫生查房時準確計算患者的呼吸頻率。根據國家診療方案,對每分鐘呼吸23次以上的患者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如果達到每分鐘30次以上就是重型病例了。

治療涉及方方面面,支持療法也很重要,比如早期呼吸支持的氧療,保持良好心態、補充足夠營養等,就會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最終消滅病毒。

南方日報:避免病情加重,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細節?

覃鐵和:不隱瞞病史、及時就醫很重要。比如廣東的首例死亡病例,該患者在求醫時,就沒報告與湖北返粵人員接觸史,導致醫院誤判,最終發展到病危時才確診,延誤了診療時機。有個老人家已經80多歲了,發病後及時到社區醫院就診,醫生了解其流行病學史後,很快作出新冠肺炎的診斷,經過氧療呼吸支持等綜合治療,最終治癒出院。

南方日報:使用ECMO的病例多嗎?

覃鐵和:ECMO只是一種生命支持手段,只有最嚴重的病例才會考慮使用。廣東使用這種救治手段的病人不多。ECMO是“用時間換空間”,給病人心肺一個恢復的機會。但這也可能是最終極的手段,只有病情嚴重、在各種手段都不能維持病人的氧合狀態時,才會考慮使用。目前廣州、深圳都有病人使用ECMO,也有病人已成功撤機,病情趨向穩定。

南方日報:廣東哪些做法值得借鑑?

覃鐵和:廣東已經構建了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三級診療體系。第一級是各地市的定點醫院,每個醫院都有發熱門診,有專門收治病人的病區,呼吸科、感染科、重症醫學科、影像學等專科的醫生一起盯住病例,做好管理;第二級是地市或者相鄰幾個地市組成片區,比如潮州、汕頭、揭陽組成一個片區,幾位專家任組長,統籌管理片區內的病例;第三級就是省裡的專家組,對全省重症、危重症病例進行會診指導。

在這個機制下,省內每出現一例重症、危重症患者,都必定有省級專家組成員現場進行會診,參與制定救治計劃。普通型轉重型專家要參與救治,重型轉危重型專家也要到場。在廣州各大醫院的省臨床專家組成員則隨時出發到各地會診指導。

臨床專家組的其他做法,包括在疫情開始時,就對地市醫務人員開展系統性培訓;對所有患者開展風險篩查,處理病情加重的隱患;開展遠程會診病例討論等。這些措施廣東都是做得比較早和比較好的。

南方日報:救治方面有哪些好做法?

覃鐵和:我們強調集中救治力量,病例集中在哪,核心的救治力量就要集中在哪。在各地市,患者都集中在定點收治醫院了,我們就要求所在市各家醫院的相關專家都前往支援,有些專家還帶著自己的得力助手一起去駐點。而且我們強調ICU醫生要在普通型就提前介入,不能等病人已經轉重症或者危重症送到ICU才參加處理,目的是儘量避免普通型變成重症、重症變成危重症。對症狀明顯的病人,我們還強調在治療早期就必須提供有效的氧療。如果已經出現肺部炎症,不管病情輕重,有缺氧表現的,就必須對他們進行及時、有效的氧療。對於重症患者,氧療更是最關鍵的治療。

南方日報:廣東的院感防控做得如何?

覃鐵和:醫院的院感管理常抓不懈,平時都很重視。疫情發生後,省衛健委很早就派出院感防控專家,和省級臨床專家組一起到各地市指導。得益於此,廣東至今沒有發生醫護人員感染。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在很多定點收治醫院,醫護人員穿脫防護服都要有其他醫護人員在旁邊監督,不能漏掉任何一個步驟和環節,把風險降到最低。

南方日報記者 吳少敏 鍾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